晴天,我陪儿子在玩滑梯。
我小心翼翼地扶着儿子上楼梯,一步紧跟着一步,非常仔细。走到滑梯口,帮他调好角度,妥妥当当地坐好了,再让他滑下去。
对于这般细致入微的保护,我一度觉得很得意,仿佛都看到自己头上悬挂着闪亮亮的“好妈妈”光环。
此前,我曾偶然看到一个1岁多的小孩,自己颤颤巍巍地上楼梯,结果不小心滚了下来,当场起了个包,痛得哇哇大哭。
啧啧,这家长太不负责了,都不看紧点,这摔得多痛啊!旁观的我,站上了道德的高地,当时便立下誓言:日后,我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正当我沉醉在自我感动之际,突然,滑梯上出现了一个体型跟我儿子差不多的男孩。
他独自一人麻利地在滑梯里走上走下,动作之行云流水、稳当熟练,对我儿子造成了全面的碾轧。瞬间,我感受到了对比的伤害。
我只能默默地安慰自己道:他年龄肯定比我儿子大!
挣扎了一会,我终究没能抵挡住强烈的好奇心,屁颠颠地跑去跟不远处看着的孩子妈妈套起近乎,问道:你儿子多大了?
妈妈说:18个月了。
回头看了下我那个每走一级台阶,都要扭过头来大喊一声“妈”,要我扶着才敢上的儿子,我之前的骄傲得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脸上被打得火辣辣。
我完全不好意思说——我儿子,都快2岁了。
1
因为爱你,所以不愿意你难过,所以不愿意你受伤。
这句话看上去是如此的名正言顺、理直气壮,以至于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背后对孩子明目张胆的剥夺。
孩子一摔倒,我马上就跑过去把他扶起来,然后连忙转移说:宝宝不哭,你看,那里有一只小鸟;
孩子搭积木老是倒,很懊丧很挫败,没关系,妈妈我来帮你搭,你想搭得多高都行;
心爱的小车车不见了,哭得很伤心,失去的感觉太难受,于是,我马上到商店去给他买来一台新的。“你看,跟原来的一样。”
我介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及时,根本不给孩子机会去体验痛苦是什么,挫败是什么。
我还一直以为自己是尽忠职守、母爱到位,直到生活给我打了个耳光、提了个醒,我才如梦方醒,意识到我可能做错了些什么。
我是把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不安,投射到孩子身上去了。我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
所以,我才会每次孩子上楼梯,都紧紧地扶着他的手,并且跟他说:上楼梯很容易摔倒,你还小,一定要妈妈扶着。是我,亲手阉割了儿子独自上楼梯的能力。
孩子根本没有我想的那么脆弱。这一切,归根到底,不过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
2
孩子,天生就是用“亲身体验”来填满生命的物种。没有经历过的世界,他就想像不出来,也理解不了。
我想起,儿子吃东西,很喜欢一次性全部塞到嘴里,每次跟他说这样很容易呛到,他都无动于衷。
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块奶片,他又眼疾手快地全部塞进去了,嘴巴鼓鼓的像只小仓鼠一样。我无可奈何,只能由他去了。
他含着奶片,在客厅里上蹿下跳,玩得不亦乐乎。突然,他双脸通红,发出呜呜呜急促又痛苦的声音,手足无措地开始哭了起来。
我一看,吓了一跳,奶片肯定是卡在喉咙里了。
我赶紧帮他拍背,让他咳出来。儿子一顿猛咳,几经努力,终于把两块奶片都吐出来了,我们俩都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惊出一身冷汗。
但神奇的是,自此之后,每次只要我跟他说,不要一次吃太多,不然会呛到的,儿子都会配合地假咳几声,表示听懂的样子。然后,把举起来准备去塞东西的手,放了下来。
同样地,他爱玩茶壶,每次我跟他说是陶瓷做的,很容易打碎,他都毫无反应。
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把茶壶打碎了,才真的听懂了我的话。之后我让他小心点,不要拿着到处玩,他都很配合我。
孩子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感知世界的,所以,真的,孩子的泪水和欢笑,同等重要。
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就因为我们能体验到各种情绪,体验越深刻,人生便越丰富深厚。如果剥夺了孩子痛苦的权利,他只能变成一个内心贫瘠的人,无法品出人生这场筵席的酸甜苦辣。
而且,面对痛苦,总是依赖于父母的帮助,孩子的自我能力感会被极大地削弱了。
就如蝴蝶破蛹,挣扎的过程正是蝴蝶需要的成长,你帮蝴蝶剪开了蛹,让它当时舒服了,可未来它却没有力量去面对生命中更多的挑战。蝴蝶出来以后,翅膀张不开,最后还是会死去。
3
只是,强大的母兽本能,常常会使我忍不住去帮助孩子,恨不得立马将他从情绪的漩涡里捞出来。
因此,现在,每当冲动来临,我都会强制自己冷静,调度理智摁住自己——
尽量让孩子在情绪里待一会,痛苦的滋味同样需要慢慢咀嚼。信任他,终究他会学会应对,终究会成长的。
当然,如果情绪、挫折过于强烈,如海啸般把孩子吞噬了,完全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我也不会袖手旁观,果断出手。
上周末,我带儿子去公园玩沙。旁边的小哥哥突然拿出了一辆挖掘车,儿子看到的瞬间便被摄了魂了,痴痴地望着,完全走不动。
幸好,小哥哥也很大方,愿意跟儿子一起分享。两人玩得那个欢啊,哈哈哈的笑声飘满了沙池。
快乐的时光飞逝,没多久,哥哥要回家了。看着无比心爱的小车被装进袋子里,儿子的情绪一下子就坍塌了,泪水如断线的珠子,不停往下坠。
怎么办,马上说给他买一辆?或者转移注意力?以前,我应该会毫不犹豫这样做。
但这次,我没有。我紧紧地把他抱着,轻抚他的背,温柔地安慰道:这太难过了,宝贝多喜欢那辆车啊,多希望能继续玩啊,妈妈知道你很舍不得。
我不断地复述事实,确认孩子的感受,慢慢地,儿子平静下来了。
这时,我再帮他换位思考:如果你有一辆这样的小车,回家时你是不是肯定也会把它一起带回家?所以,哥哥现在也要带小车回家了。小车也要回自己的家。
儿子脸上的神情,看着似懂非懂。最后,虽然还带着哽咽,但他还是勇敢地对哥哥挥了挥手,说再见。
我们给孩子的帮助,就像是一个脚手架。
最初在孩子的幼年,我们给他们全力支持,然后根据他们的进步和能力,慢慢地撤掉一些,慢慢地放手。有一天,他们长大了,我们要记住,这时他们就不再需要我们了。
儿童心理学博士吉诺特说过:“认真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仅仅是为了让孩子高兴吗?不是,我们的责任是让孩子更好地长大成人。”
孩子不可能一直快乐。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抓住机会,帮助他获得应对痛苦的能力。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获得快乐的教育”。
让我们一起在路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