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1(不闲聊)
文 | 伊 姐( 周桂伊)
昨天,我的朋友圈被上海浦北路惨案刷屏了。
事情的经过我就不放图了,不谣传,也不煽动。
外教老师在原地痛哭流涕,因为他认为是自己没有尽责保护好自己的学生。
不断有人到现场放置鲜花,玩具,一个一米九大个子的男人说,看到鲜花没有哭,看到几个玩具,却忍不住泪流满面。
许多父母自发留言,帮着清理摆满花和蜡烛的现场,大家安安静静,像怕惊扰了孩子的灵魂。
在上海这座看似钢筋森林冷酷无情的城市,人们的心其实都是一样的。
一直到深夜,人群都没有散去,来悼念的人越来越多。地上那么多蜡烛,大家都想照亮孩子回家的路啊。
受害人的家长朋友圈被PO了出来。
受害人的哥哥也发声了,但我看到那句“今天,我重新成为独生子女”,我真的无法忍受,在家里关上房间门,独自痛哭不已。
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整个社会都有出现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
- 1989年2月17日,美国加州克利夫兰小学,一位行凶者帕特里克珀迪,对正在课间游戏的上百名儿童残酷地大规模扫射,造成5名儿童死亡,20名儿童受伤。 之后,克利夫兰小学的学生自发创造了珀迪游戏,和同伴模拟甚至重演当时的情景,用来自我拯救和疗愈,多年以后,他们听到警报,都以为是突然袭击。
- 美国911惨案之后,数据显示,那一年怀孕的父母激素极度不稳定,孩子的性格也出现明显高于平均概率的急躁。
凶手已经被绳之以法,具体原因警察也给出了解释——报复社会。
多触目惊心的四个字,我们甚至希望他是神经病,至少可以找到一个理由安慰自己,可惜他不是。
对于做出这样决定的人,早已经做好准备交付生命,所以“放下屠刀,可以宽大”对他们毫无意义。
而这些人很少找强大的对手下手,妇女儿童这些脆弱的对象,是他们的首选。
这些年,“无缘由残暴伤害儿童”的案例,不是孤立。
- 13年3月份,吉林一男子盗车后将车内婴儿埋入雪中致死;
- 同年7月份,北京男子韩某将一名婴儿抓起后摔在地上;
- 就在前几个月,米脂发生学生遭遇集体袭击事件,9人遇难身亡。
这些都是1%的概率,但对经历的人而言,就是100%的毁灭。
我们被伤害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是因为随机概率。
生命没有那么多道理。
只要你一生平安,我们愿花掉所有运气
今年6月,我去听了美国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的编剧课,讲到童年这个重大的编剧题材时,他突然十分感慨——
- “这个世界,今天已经变得十分疯狂,在我小的时候,是可以自由出门,玩到路灯亮起再回家的,因为那就意味着,妈妈做好饭了。
但今天,在纽约,孩子被关在70层楼高的大厦,在超市消失几分钟父母们就会报警——每一个年轻父母,都患上了程度严重的被害妄想症。”
很抱歉,我就是这些有“被害妄想症”的父母中的一员。
我儿子五岁,我们经常打车送他到家门口,而自己要继续出门工作。我必须站在出租车边上,亲手把他交给我妈妈,尽管他们再穿过院子,就可以上楼。
儿子提出很多次,他要自己走上楼,他说:妈妈你在担心什么?
我该怎么回答?妈妈什么都担心。
担心楼上不守规矩的人高空投掷一个苹果,砸到你;担心新手开车冲进院子,你太小来不及避让;担心路人突生恶念,一念之差……
爸爸妈妈都是凡人,平安养大一个孩子,让你安安全全活到老,我们愿意花光所有的运气。
我可以输掉一切,但孩子,你,我真的输不起。
在欧美很多国家,法律是明文规定,低于12岁的儿童不能离开监护人视线,并对此做了严苛的处罚管理条例的。
惨案发生后,很久以前的一个老视频,教育孩子如何面对紧急灾难的视频,又被翻了出来。其中有一节“遇到砍杀袭击怎么办?”
- 让孩子立刻散开,不围观,不停留。
- 跑不掉,要躲。
- 建筑、树木、花坛、课桌都可藏身。
- 不要正面冲突,奋起抗争,有可能成为主要目标,激发罪犯的兽性——
- 不要教孩子什么公正,甚至记住,“自保”永远是第一位的。
孩子,那会儿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快跑就好。
美国学校顾问协会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特地建议,以及一再强调——
跟孩子说这些的时候,不要总说小心,小心,因为这不是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保护自己的,强调“小心”只会造成不安。
但同时,美国学校顾问协会告诉家长,总的来说,我们要告诉孩子,世界是美好的,学校也是安全的。
- 日常生活里,要让孩子继续正常的生活学习,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会让他们有安全感。
- 不要让孩子过多接触这方面的新闻。
- 家长和成人要首先处理和衡量我们自己对这次灾难危机的压力。你的一举一动,孩子都能感受到。
简单地说,担忧是父母自己的情绪,请控制好;但教会孩子乐观,同时对世界有认知,又是父母的责任。
听起来有点矛盾吧?没办法。
我们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美好,又害怕他们太傻。
除了哭泣,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
最近在看Netflix的《心灵猎手》,这部豆瓣8.9的神作,其中一章,对于“受害者和被害者毫无联系的犯罪”做了深刻探讨。
以前,我们看到一个人被捅50刀,会去找他的前合作伙伴,或者前情人,但今天,可能只是邮差跟你发生口角。
它的结论是——
如果这个社会出现问题,会通过罪犯,犯罪形式的改变,第一时间表现了出来。
“腾讯大家”作者张丰发表了观点——
-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这样的事情日益增多,其实是一个漫长时期社会发展的结果。当我们越来越强调成功,并且把成功与否进行简单量化并且形成一种炫耀成功嘲笑失败者的文化后,“失败者”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事实上,这些失败者所崇尚的也是成功学,当他们认为自己一生唯一的成功,就是最后干这么一票轰动的事情,买单的就只能是整个社会。”
是的,我查阅了相关报道,在美国等发达国家2000年左右发生过类似事件。美方就把幼儿园、小学的围墙建的很高来设防。
怎么办?
- 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包括防暴力,还包括如何应对紧急情况等。
- 对特殊人群进行心理疏导。比如社区服务站引进心理学大学生等。
除了对自己孩子的爱,我也呼吁整个社会的法律,成年人个体,多一点对弱势人群的关注和理解。
一般我看到朋友圈“轻松筹,随手捐”,只要消息可靠,我就会顺手资助。
在地铁上,看到民工兄弟,我也会让个座。
用过的衣物会清理打包,寄到一些救助站。
有人说,这么做又能怎样呢?我承认,最重要的事,我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不了,因为最重要的事——
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共享式发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但作为一个妈妈,作为一个公民,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是寄托我对这个世界的善意。
我们做了父母的人,最希望的是什么?难道不是我们死掉以后,留给孩子的,是一个更加善意,有爱和美好的世界?
堵和防是没有意义的,疏和解才是良方。
在命运的无常面前,我们除了告诉孩子术的办法:快跑,剩下的道的层面,还要由全社会的父母一起来完成。
因为作为成年人,我们是没有跑的资格的,我们的灵魂必须站在现场,拼死保护全社会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就是全社会孩子的一员。
这个保护,不仅仅是一次推文,一次哭泣,一次阻挡,我们要尽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也要尽起社会一份子的责任。
在眼泪奔涌的模糊里写完这篇推文,与君共勉,希望这个世界还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