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一直在照顾发烧到39度 Joshua,他现在睡下了,所以我才有空坐下来好好和大家谈谈这件事。
前天发生的上海伤人事件,大家都知道。一所很出名的私立小学门口,出现了持刀伤人的事件,三个小学生,一名学生家长遇刺,两个孩子已经抢救无效身亡。通报中,犯罪嫌疑人的行凶理由,很简单,只有四个字:“报复社会”。
哀痛、悲伤,看到新闻里全城市民前往学校献花点蜡烛特别痛,社群里的妈妈一直讨论如何避免这样的事,但说实话,如何能避?
一边是丧心病狂的神经病,一边是手无寸铁根本不知发生何事的孩子,即便是逃,都没反应过来啊。我们能做什么?这是我这两天一直在思考的。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个社群妈妈的留言,她的孩子即将入幼儿园,8月份开学,却在开学前两个月发现幼儿园出现过性侵事件,并立过案的事情。
但那个时候孩子已经没有办法转校了,所有手续都已完成,想去其他幼儿园也不可能一时之间就有名额,对所有家长来说,这都是一场必须要面对“心理大关”。
△ 收到妈妈的留言
虽然,这是不同的两件事,但在我们面对这样的事情的那份恐惧、沉重和愤怒是相联的,想起之前发生的多起虐童、走失等事件中的那份危险。
所以今天的文章,在哀痛和愤怒之外,我的确想从家长角度讨论,和大家谈谈,面对危险,我们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护好孩子的安全。
1
安全意识教育重在平时
却不代表要人人自危
面对这些事情,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愤怒和无力感。但是今天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却不得不艰难地告诉自己,出门遇到疯子的时候,作为事件中的个人,真的是避无可避、防不胜防,即便再怎么不愿意承认,我们都需要面对,在危险当下能做的事情,极其微弱、极其无力。
我们经常有一种错觉,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或者环境一定是安全的”,但实际上,拥有这种下意识的“确信”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想法。
这种感觉会抓着我们,如影随形,让我们在面对真实的残忍时,诚惶诚恐却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比如我半夜收到的这个妈妈的留言,内里有多少的无助、彷徨、难过和无力感,隔着屏幕,我都能深深的感受到。
△ 收到妈妈凌晨发来的消息
看到这份留言,我内心是很心疼的,我又何尝不能感同身受呢?
但再怎么难受都好,我不得不说的是,面对这种痛苦,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先冷静一下,先调整好自己,先从这份哀痛的创伤中走出来,重新去看孩子的安全意识教育这回事情,我们才能真正地做点什么。
有一种创伤叫做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内心良善的人常常会对哀伤的个体,投入最大程度的真诚和关怀,但是也容易因为这份良善,让自己承担了过度的哀伤负担,或惶恐不安,或胡思乱想,或惊慌失措,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心灵甚至精神。
在某些事情上,PTSD 则表现为“过度地解读事件”,虽然我们不设想一生都安全无虞,但是也不应该设想人生可能厄运不断、世界就是杀戮和屠宰场。
我之前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每一次45分钟的沟通结束后,我都感觉脑力耗尽,心力交瘁,也正因此,机构都会给我们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如何让处在事件漩涡中心的自己,提高心理复原力,避免出现共情疲劳,和过度哀痛的创伤。
所以,当我面对这些突发的不可控事件的时候,我也会伤痛也会愤怒,但是,我并不愿意把这份恐慌,持续地延伸到我自己和孩子的状态,让自己坐立不安,甚至可能睡不安稳,对我来说,这就是过于沉重的精神压力了。
助人者自救,良善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但前提是我们也得对自己良善,照顾和别人之前,得先把自己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很重要。
希望那位求助的妈妈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让自己长久地陷入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中。
2
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
学习如何保护自己
关注我的老朋友应该知道,,从霸凌、到虐待,还有防走失等事件,有我个人的经历,也有我在事件中的呼吁和建议,还有最早期的科普。
事实上,有很多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我们,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性侵、社会或家庭暴力,或者霸凌事件,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事件是不被大众所看见的,我们通过媒体所知道的,一定是比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数量中少得多。
但是,且不说在事件当下有多么悲痛,日常生活中要讨论这些问题也是不容易的。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很难开口诉说这些事情,但“难以开口”不代表“不应该说”。
因为,如果不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那么如果遇到这些难以掌控的事件,孩子患 PTSD 的几率也会更高,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大。
但实际中到底应该怎么说,孩子才会懂?怎么说,才是对孩子更好的方式?
我认为它必须得满足一个基本的原则:适量(Principle of Optimum Effects)。
我最早知道这个原则,是在澳洲学前教育协会研讨会的文集。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原则不仅适合幼教工作人员,也同样适合每一个家长了解,而它的适用范围,几乎可以运用在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针对这件事情上有三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做的更好:
第一步,不管发生的是什么事件,对事件的讨论,都不能脱离孩子年龄段所能承受和理解的水平
前段时间,我家哥哥学校组织了一场慈善哀悼会,哀悼的孩子是加拿大的一个小女孩,她身患癌症,在濒临去世之前,写了一封信发在Facebook上,信的内容我不大记得了,这件事情让许多国家的学校很重视。
在组织哀悼会的前一天晚上,学校给我们家长发了长信,告诉我们这件事情发生了,并且学校会怎么做,比如通过慈善会的方式,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哀悼那个加拿大的女孩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和力量。
过程中有一个集体的哀悼仪式,孩子们熄了灯,点着蜡烛,放映那个小女孩的照片,由老师来说一些悼词,孩子们一起参与。
课后我就问 Joshua,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Joshua告诉我,老师说前两天有一个小姐姐遇到了很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一起为她祝福、祈祷,和帮助她做更多好的事情。
微博网友 @高妹妹syyyy 摄于6.28上海伤人事件现场
我分享这个故事,想和大家谈的是,我很能理解学校老师为孩子们做的考虑,这就是“适量原则”。
不管想给孩子提供什么,都要考虑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合适的,而不是一味地用大人的视角去宣教。
向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正因为很重要,我们才需要更加谨慎地去做。
我们当然可以引导孩子去组织哀悼会,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事无巨细地向孩子重新描述那个悲惨事件,特别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他更需要明白的是两件事情,孩子了解其中的遗憾,但也要学会祝福和祈祷。
再大龄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发起组织慈善会等,甚至邀请孩子一起去做倡议和社会公益项目,让孩子即便力微,也能感受到自己如何在实际中去传递更多的力量。
只有能够考虑到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和倡导,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更好、更客观地面对这件事。
第二步,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请从绘本、童书处开始谈起
如果有些议题觉得很难跟孩子开口,那么绘本、童书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切口。
不仅仅是社会安全问题,从性侵、人权、安全教育、反霸凌宣言等,有太多太多的优秀的童书作家,通过他们的文字和笔端,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我们。
绘本和童书这个教育的载体很柔软,没有侵略性,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启齿时的明灯。
如何预防、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如何警醒,很多绘本和童书里都有。
我们要做的,更多是把这些优秀的作品放在我们的书柜里,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共读,告诉孩子,这是我们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1
《不是我的错》
这是一本瑞典的绘本,其实很多时候霸凌大多发生在小学期间,大多数是“结构式暴力”,比如我小时候经历过的霸凌,所以看到这本书,我特别触动,他生动地揭露了集体霸凌的结构关系,从旁观者、附和者、协助者、参与者等各种心理状态,都浅显易懂地描述出来。
2
《三只小猪》
你可能没有想到,《三只小猪》本身也是孩子在处理霸凌议题的主题,当我用这个角度去和孩子们聊时,侧重点在如何让孩子看待以智取胜、打倒大灰狼的霸凌侵犯的事情。
我之前和大家说过的思维导图,其实用来作为解构故事主题的一种方式,其实对于低幼的孩子来说,他需要了解的霸凌很简单,就是“以大欺小,以小抗大”,这些都是霸凌的延伸主题。
3
《珍妮小霸王》
也是一本关于校园霸凌的书,班级里的“坏孩子”在遇到一个新来的小不点后,慢慢发生了转变。
看这本书,我的侧重点在同理心。和哥哥弟弟看的时候,我们会用多角度重建的方式,还原故事里每一个人的立场,尝试试想,如果是我站在这个人的角度会说什么,做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不期待低幼的孩子完全理解,但一点点地渗透,让孩子看到事情复杂的一面,每个人复杂的一面,能在他们遭遇意想不到的事情的时候,不会受到过多的打击。
4
《学会爱自己》
第2辑
学会说不,其实是学会爱自己,这是我一直在教给孩子的事情,其实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多时候别人会教我们学会忍,所以我也经常看到很多人都习惯性地承受着不合理的对待。
我会跟孩子说,说“不”的判断的标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是否感到舒适,如果在别人提出的要求或者对你的态度让你不舒适了,就可以说出来,让对方知道。
平时生活中,这可以让孩子避免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而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能及时拉响警报,保持警惕的心。
暴力经常潜藏在各种角落,但是让孩子从小在内心里种下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也是广泛阅读需要提供的作用,让孩子逐步的认识到暴力的不同面貌,才能有防范的保护意识。
第三步,让孩子牢记安全底线,情景模拟提高危机情况的应变能力
在安全教育中,情景模拟对一些危险应急状况,是非常有用的方式,比如在火灾、防走失、拐卖、自卫等都有很显著的效果,但是我一直特别遗憾的一点是,很多时候我们所处的状况是,缺乏对安全情景模拟和演练的系统性学习,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大多流于形式。
比如我见过一个学校在做性侵宣讲的时候,用的方式是情景剧,用灰太狼和喜羊羊比喻现实中的“坏叔叔”和“小女孩”。
但这些方式根本一点作用都没有,孩子不会懂坏叔叔到底是谁,大部分的性侵发生在熟人之间,用灰太狼这个形象,怎么能让孩子明白“熟人性侵”的危害?是太天真了啊。
低幼孩子的引导,一定要足够清晰、规则明确、指导逻辑简单明了,比如我和孩子做过的情景模拟主要有这几个层面:
1.走失的时候,请留在原地。
2.平时除了我或者奶奶给你洗澡,谁也不能碰你的隐私部位。
3.有人要碰你的隐私部位,请大声喊出来。
4.学校里有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一定要立刻告诉我和老师。
5.如果你觉得对方是坏人,请立刻逃跑。
6.如果你觉得有奇怪的事情,也要和我讨论,我们一起想办法。
7.学校响起了火警信号,一定要听老师的指令。
规则要足够简单、清晰和明了,孩子更需要的是,观点的强化和细节的补充。不要指望你对孩子说一句大道理,孩子就能200%的读懂里面的含义。
比如我和孩子讨论“平时除了我或者奶奶给你洗澡,谁也不能碰你的隐私部位”时,孩子会问,“那爷爷呢”,“不行,因为爷爷不会给你洗澡。”
“那爸爸呢?”“洗澡的时候才可以,其他时间也不行。”
“那学校的老师呢”,“除非老师带你上厕所,否则也不可以”……
孩子一定会延伸场景,我们需要表达坚定的态度。
而针对如何和孩子描述坏人,我的感受是,3~5岁的孩子其实已经能知道什么叫坏人了,虽然他不能直接从品格上定义坏人,但是他能感受到到某种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不舒服。
我们跟孩子强化“不舒服”这点就可以,那么什么是不舒服的感受,一定要仔细和孩子从细节上确定。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不停地补充信息,因为真正的沟通是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也现场和孩子演习过,关于防止被陌生人拐走的小情景:
△教哥哥弟弟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
不回避、态度坚定、语气温和,当我们真的把场景和逃生的方法演习并告诉孩子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那份真实性。
之前上电视台做辩论,有孩子问我,如果孩子遇到了歹徒做坏事,你会让孩子拼命吗?
我说,我不会,我会让他赶紧逃跑,这点我平时一定会告诉他,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了。
生活中有些事情真的无可避,也避不了。我曾经居住的小区旁的走道上,发生过一起性侵兼奸杀的案例,那段时间,整个小区人人心惶惶,可我们还是得走那条路。
我时常觉得,能够靠一己之力维护自身安全,就是可敬可佩的事情了,在形势并非我们所能控制的时候,懂得如何将危险降到最低,同样也值得尊敬。
比如懂得,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不要走那条走道;提醒社区工作人员更换路灯;和保安互相提醒提高警觉,尽可能地去保障彼此的安全,这些都是当时我们小区的人自发地做的。
没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重要,这个意识不仅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必要的时候,知道撤退、赶紧逃跑,这不是懦弱,而是我们存活的权利。
最后,
还是要对上海伤人事件中,
逝去的小朋友说声抱歉,
我们成人的世界并没有保护好你们,
希望这盏蜡烛可以安抚你们所有的悲痛,
天堂没有恶人,愿你们安息。
萌芽的话
今天文章不录音了,一直在医院,5岁的小孩子可以自己来回答医生的提问了。现在温度降下来了38度多,没吃退烧药,医生说扁桃体肿大,有小白点,估计也和炎症有关,等下还要带Joshua去验血,就简单和大家说下这边的情况了,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啊。
大家可以留言分享自己在孩子的安全意识保护上做过的事情,平时在家里会做些什么,又有什么困惑。我们一起畅所欲言,也让所有看过今天这篇文章的朋友更多的启发,知道可以怎么做,我们可以一起把重要的事情做好。
今天的文章留言,我也会选3个送礼物,下周一(7.2)公布,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