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少芬怒了:请别这样“逗”我的孩子

作者:运动宝贝 07-22阅读:1643次

最近在看亲子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2》,节目一开始就被蔡少芬和她的两个宝贝女儿汤包姐妹圈了粉。

但第一期快结束时,看到里面的测试环节,却让人觉得很生气。

在那期节目里,参加的孩子都被安排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在心爱的玩具和代表妈妈的“妈妈陪伴卡”之间做出选择。

参加节目的其他几个孩子:小鱼儿、七宝、伊莱虽然也很喜欢手中的玩具,但是他们最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妈妈陪伴卡”。

而汤包姐妹在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时,都不约而同的放弃了陪伴卡,选择了玩具。

工作人员看到姐妹俩的选择后,解释说:“如果你选择了陪伴卡,妈妈就可以陪你;如果你选择了玩具,妈妈就不能陪你了。只能选择一个。”但姐妹俩依然开心地抱着玩具,不改初衷。

于是,工作人员当着姐妹俩的面粉碎了“妈妈陪伴卡”,然后告诉姐妹俩“妈妈陪伴卡”碎了之后,接下来几天妈妈都不能陪伴她们。

姐妹俩的表情这时才变得凝重起来。

犹豫了一下,妹妹怯怯地开口问道:“但是不是,在香港可以,可以找妈妈?”

工作人员再次肯定地强调:“妈妈已经‘碎’掉了。”

游戏刚开始的时候蔡少芬一直都在笑。

看到这里她的表情已经变了,变得有点哀伤凝重,她说妹妹要哭了。

但很快,懂事的姐姐悄悄在耳边说了一句,妹妹犹豫了一下,不确定的说:“但是,是假的。”

工作人员继续不死心地说:“但是你们也选了,是真的。”

妹妹坚持说:“可是因为妈妈都没死……这个是假的……但是我想跟妈妈一起……我真的想……”

说到最后,妹妹的眼泪开始忍不住地往下流。

看到妹妹的表情,真的很让人心疼啊!被安排看直播的蔡少芬看不下去了,小跑着赶到拍摄现场,把两个女儿紧紧地搂在怀里,一个劲地安慰:“妈妈没死,妈妈没死,妈妈不会离开你的。妈妈在这里,不用怕!”

两个女儿的担忧和害怕终于在妈妈的拥抱和亲吻中化解。

对于节目组这样的设置,说实话,挺伤害孩子的,或许他们的初衷是想让孩子学会珍惜妈妈的陪伴,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很容易留下心灵的伤害。

心理专家武志红曾说:「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孩子们并不是什么玩物,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人,是有灵魂的生命,需要被平等对待和尊重。所以,一定要杜绝那些对孩子的语言暴力和挑逗。

1

爱我的孩子

就请不要捉弄我的孩子

一位妈妈说:

有次朋友逗孩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周末都不带你玩。」这句话说了好几遍。当时我在厨房听到,心里很不舒服。

下次我还碰到谁对着我孩子说这句话,不管她是谁,我一定要跟她好好理论一番,因为这句玩笑话的伤害力很大。

孩子有时候会相信,特别是几个人反复说,那还真是三人成虎了,大人都信,何况一个孩子,而当你的话被相信了,在孩子心里产生的后果,估计你从来就没有想过。

不要让我的孩子回答:爱妈妈多,还是爱爸爸多一些。

在孩子心里,爸爸妈妈是一样的。如果总是有人问孩子:「你喜欢你妈妈一些,还是喜欢你爸爸一些呀?」会让孩子陷入两难的境地。

孩子分不清楚是玩笑还是真话。每思考一次,就会难过一次。有些大人看着孩子为难,反而更开心,不知道这是出于什么心理。

请不要给我孩子贴标签

一些人喜欢给孩子们下定义,打一些标签,比如:

「他是一个爱哭鬼!」

「他注意力太差!」

「他思维不行,反应慢!」

「他是一个懒家伙!」

在童年,这些贴的标签,往往伴随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等于给孩子下了定义。这会给孩子极大的心理暗示,也许他就真的成为这样的人。

你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孩子,所以请不要给他贴标签,孩子需要的是鼓励!

2

大人为了所谓的「好玩」

伤害了多少孩子?

看看下面这些情形,是否让你觉得熟悉?

情景 1 :孩子跟家人说爸爸没穿衣服游泳,家人哄堂大笑后故意逗孩子「你是穿衣服游泳的吗?」孩子哑然。

情景 2 :妈妈让孩子叫客人「阿姨」,客人一定要孩子叫「奶奶」,孩子不知所措。

情景 3 :街上遇见一阿姨,阿姨逗孩子说「把你的超人送给阿姨吧」,吓得孩子躲起来,阿姨说孩子「真是个小气鬼」。

情景 4 :同学聚会带上孩子,有个大人将烟纸揉成一团跟孩子说里面有糖,让孩子说「爸爸是流氓」就给孩子吃,当孩子照说后全桌哄堂大笑。

情景 5 :孩子在吃零食,客人说「好像很香哦,给我吃一点吧!」,当孩子伸着小手将零食递给对方时,对方说「你这么大方我就不吃了」。孩子疑惑不解。

这些情形让大人得到快乐,但这快乐是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

虽然营造了气氛,孩子却受到了伤害。因为在孩子的内心里,他们还不能分辨哪些是玩笑哪些是真的,大人的戏弄会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做出极端反应。

3

戏弄孩子有哪些不良影响?

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他们把大人的话都当真,听到不好的话会觉得很恐惧,比如「妈妈不要你了」,「爸爸不回家了」,「奶奶只爱妹妹」等话语,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惧、无助、愤怒,他们失去了安全感,甚至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安,比如伤害自己或别人。

孩子变得不信任成人

孩子出生后,他们没有「欺骗」或「虚假」的概念,他们从没想到大人的行为是为了取乐,大人的戏弄会让他们感觉到被欺骗、被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可能会变得不敢相信别人,对周围的人也充满提防,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

孩子可能会习惯取悦别人

时常见到不少家庭来客人时,就让孩子「给叔叔阿姨唱首歌、跳个舞、背首诗」。虽然是出于喜爱孩子,但这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如果真的喜欢孩子的表演,可以先征询孩子的意见。

有些孩子不愿意大人还强迫,把孩子当马戏团演员。

这种做法还有个严重的后果是,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来取悦别人,日后如果得不到别人认可就会大受打击。

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戏弄,是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