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知了
昨天的幼升小专栏聊了如何看待孩子的说谎,关键还是在父母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改变。
文中提到的那位准备“武力攻伐”妈妈昨晚留言:“谢谢您为这件事专门写的文字,仔细读了,还是很有收获,可能是我们平时太急,孩子有点害怕,不知道是不是到了恐惧的地步,这个度我不清楚如何判断,孩子撒谎或许和这个有关系。今天早晨吃过饭,我和他在平静的氛围里说起这件事,他也承认撒谎不好,怕我打骂,我当时听了心里蛮难受,真的是我们造成的。我告诉他以后遇到事情,就直接把真实的情况说出来,可以说具体的原因,总之一定是要是真实的,爸爸妈妈也不会打骂你,但需要和你交流没有完成任务的惩罚,因为一个月之后就要去一年级了,必须养成完成学习任务的好习惯,我们的任务也会更合理一些,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答应下来就一定要完成,我们也努力做到,你可以监督。孩子也很懂事,眼圈都红了,相信这样对他是有触动的,如果可以不打骂,我也省的手疼了!真好,再次谢谢你!”
这个结果应该是最为理想的得了,我们适时读了别人的文字,回到自己的行为需要反思,在实践中落实,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取得好的效果再反馈,一起交流互动关于家庭教育的话题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能自己使用网络是非常熟练的,但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交流,可能改变的也很少,我这里的专栏基本是每天持续更新的,慢慢来吧。
这里首先要恭喜那位妈妈,及时的停止“武力讨伐”,采取了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无论什么层面,武力是下下之选,双输的局面,损人一千自伤八百,就像那位妈妈表述的那样“打孩子的时候,自己的手也疼”,其实,不仅仅是手疼,还有一种失败的无力感,心疼的无力感。
今天专栏要聊的话题是:打孩子,真的能让他好么?
先说一个眼见的案例:老张的孙子今年5岁,是一个非常清秀可爱的小男孩,在小区里经常看到老张带着玩。老张的儿子脾气比较暴躁,动不动就打孩子,这孩子现在见他爸爸就吓得发抖,话也不会说,也不敢玩游戏,看起来有点发呆。老张夫妇很着急,他们知道我对孩子教育算是个有想法的人,有时看到我就闲聊几句,老伴埋怨老张小时候也打儿子,这孩子长大结婚了,结果变得脾气暴躁起来了,现在对自己的孩子也遗传了老张的办法,拳脚相加,动不动一个耳光,家里人也管不住。也不知怎么办好?以后孙子还不懂怎么办?
老张和我交流的时候也有点后悔,是不是当年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
我说:“你儿子现在这个教育方式肯定是和你有联系的……这种随意打骂的家教方式一定会有影响,影响的时间超过你的想象。”
过去老话常说:不打不成材或者棍棒之下出孝子。对于家长认为不听话的孩子,常会用棍棒伺候,认为打完了孩子就会害怕,害怕了就不会不听话。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调皮或是不听家长劝告时,都会暴力的打孩子。殊不知,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被家长暴力的孩子会出现认知障碍、心理疾病,产生心理偏差的概率远远高于常态。
美国的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默里·施特劳斯做了一项跟踪调查,对美国806名2-4岁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
四年后又进行第二次测试,发现未遭遇过体罚的儿童平均智商要比经常挨打的儿童高5分。
施特劳斯说:“打得越多,孩子心智发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响。”
而施特劳斯对32个国家、超过1.7万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打孩子的家长比例越高,那些孩子的平均智商和情商就越低。注意,这个调查是跟踪调查,至少到了大学阶段,一般孩子到了中学之后父母的殴打行为会减少,但这种童年的影响力依然是存在,是一个长时影响。
可见,家长体罚殴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还会产生反作用,除了对认知能力的损伤之外,还会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会形成四类比较偏执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类:有暴力倾向。
经调查显示,在小学阶段喜欢打架的孩子,多半都在家里经常被父母打骂,甚至成了一种习惯。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里挨打的他们就会认为打骂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且他觉得很有效,就会模仿父母的这种暴力,出去打比他们弱小的孩子。实际上,父母打骂孩子并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孩子会在一次次模仿中获得畸形的快感,长此以往,后果你懂的,老张的儿子小张继续殴打小小张就是这个暴力基因传递的直接结果。
上半年东北某地两个小区范围内,不到24小时共发生8次火情。犯罪嫌疑人竟是一名16岁的男孩姜某,他因平日里常遭到父亲的责备打骂,日积月累下心中充满了怨气。父亲曾经说儿子“早晚得进监狱”,这句话让儿子非常介怀。为了报复父亲,他就策划故意犯罪,希望给父亲“惹点事”。这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更为普遍的是经常遭受暴力殴打的孩子长大后比一般孩子更倾向于暴力倾向(不一定是刑事犯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二类:性格怪异。
经常被家长打骂的孩子,除了第一类暴力倾向的孩子之外,还有一类比较典型的就是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就是被父母认为打得服服帖帖的那一类孩子,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不敢有任何个体的表达,私下里感到孤独,导致常常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长大后更会产生自卑感,思想有排他倾向。不愿意与人交流,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性格缺陷,思想和行为与同龄孩子异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曾经有媒体报道过一名12岁的男孩因弄碎一个超市的物品,结果超市联系家长,想让他妈妈替他赔偿。妈妈一上来就开始责骂打孩子的头,男孩一开始沉默不语,后来终于爆发,12岁的孩子已经长得比妈妈高了,一怒之下用双手死死掐住了妈妈的脖子,幸亏旁边的人及时拉开了男孩才没有酿成悲剧。
几年前,南方某开放城市的一名16岁的女孩常被父母打骂,手机搜索过如何自杀,买过一把刀,离家出走过三次,最后服毒身亡了。
讲这些例子是想警醒那些喜欢动不动用拳头解决孩子问题的父母,出现任何一个结果都会是遗憾终生的。
第三类:阳奉阴违。
曾经有一家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尤其是管理岗位时,出过一道题:“你的童年是否过得幸福?你的父母经常打骂你么?”因为不清楚这道题究竟在测试什么,有的应聘者可能会写上自己小时候经常遭受家庭暴力,但自己都忍受过来了,以此来说明自己的韧性,耐挫能力强。也有的应聘者如实写,父母从来没有打过自己,凡事讲道理,自己过得很幸福。
几天之后结果出来,回答幸福的应聘者在满足其他基本条件之后基本都到了管理职位;而回答小时候过得很不幸简直是暴力街区长大的应聘者,要么落选或者要么应聘到较低的职位,尽管现在他们现在看起来和其他人没有差别。人事主管一开始不懂这道题的含义,因为是董事长亲自加上的一道题,后来在一个单独聊的机会,人事主管问了董事长这道题的本意,董事长告诉她:“长期被父母打骂的孩子逆反心理较强,由于害怕父母的打骂,不管父母提出什么要求嘴上都会无条件的答应,实际行动上却往往与之相反。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说谎的习惯,还会使孩子变得更加固执难以琢磨。也就是我们说的阳奉阴违,这在管理岗位是绝对不允许的。”
可见,这位董事长是懂心理学的,知道孩子的童年影响对他一生的作用。
第四类:喜怒无常。
很多时候家长打骂孩子只是一时冲动,过后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一些情绪化的妈妈,尤其是单亲妈妈,因为一些小事也许就会动手,又会把自己身上经历种种不堪发泄在孩子身上,打完之后,然后抱着孩子痛哭流涕,诉说自己的悔意,或者自己的心里委屈。这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脸上或者屁股上还疼着呢,妈妈怎么又好像打错了自己,到底自己是错的还是对的,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分辨不清是非对错,也就无所谓受到教育,他反而更加不理解妈妈的举动。
这样的行为时间长了,孩子慢慢就从不习惯变得习惯了,而这种习惯是一个负面效应,孩子会被家长的情绪变化所感染,也会变得也喜怒无常。看到妈妈情绪不好,要动手了,可能还没打身上就哇哇大哭以引起其他人注意;看到妈妈今天遇到高兴的事,知道自己今天即使不完成任务也没事,妈妈正在高兴啊,长此以往,孩子对于是非的观念也变得模糊不清,只会根据父母的情绪来判断自己的行为。
“小时候,我厌恶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唠叨,无休止的嘶吼,无法克制的脾气,长大后,在婚姻中,我却发现,我成为了母亲这样的人。”这是曾经遭受母亲家暴的某影视明星多年以后的回忆,似乎有着某种宿命。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一定不要包含暴力打骂的元素。暴力打骂不仅不能解决问题,不能指正孩子的错误,还会给孩子的心里带来很大的伤害。
老张儿子从小受到打骂,现在又把这种暴力“家风”加害在自己儿子身上,他认为理所当然,而老张却感到后悔了,希望老张的儿子小张看到这篇文章,及时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能再让儿子重新体验自己小时候的痛苦,并且把这种体验带到今后的生命里去。
你是小张么?
也许小张还不是一个人,应该称为“小张们”,曾经是家暴的受害者,现在又成了施害者,你的想法是什么?不妨留言!谢谢
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也可关注公号“陈老师家长汇”,或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纬32度半”,给您最合适的育儿方法音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