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夸越脆弱, 赏识教育到底可行吗?心理学家给出了答案

作者:蓝橡树 08-01阅读:523次

赏识教育掀起一阵热潮,然而铺天盖地的表扬和称赞似乎也没有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成长,而赏识教育的一些经典句式却将家长的称赞圈禁起来。我们不禁要发问,真正的赏识是什么?怎么样恰如其分地赞扬孩子?

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建立在父母和孩子都具备“成长型心理定向”基础上,父母用心观察孩子、真心欣赏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称赞其实是很自然的情感表达,不需要一定的形式,孩子感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情感和欣赏,从而被激发并逐渐进步。

本文来源:公众号“陈忻儿童心理”(ID:chenxin-psy)。“蓝橡树”获授权转载。

........................................

重新思考“赏识教育”

很多人以为赏识教育就是无条件地夸孩子,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是“孩子,你真棒!”

渐渐地父母发现这样称赞孩子,孩子变得不能接受任何纠正和批评,有了错误说不得,闹脾气,更别提改正错误了。也有的孩子变得胆怯了,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情坚决不做,不能接受挑战,提高自己。

很多父母对赏识教育产生了疑问:是不是不应该实行赏识教育?

一个孩子需要赞扬,这一点毋庸置疑。很难想像一个孩子在一个没有赞扬的家庭成长。赞扬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是鼓舞孩子士气的风帆;有时候还是教养孩子时的四两拨千斤。

现在要抓住的要点是,什么是真正的赏识教育?

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是我们能认清孩子的优缺点,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对他们产生持续的影响,而且通过我们的评价方式,让孩子自己逐步学会恰当评价自己。

称赞孩子既关乎父母真实情感的流露,也关乎从小建设孩子的“成长型心理定向”。

应用“赏识教育”的3个关键点

  • 称赞要具体而真诚

无条件地称赞孩子,用“孩子你真棒”这样的方式去称赞,恰恰是违背了称赞的第一个原则,即称赞必须是具体的、诚恳的。

具体的称赞是父母用赞赏的语气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泛泛的、笼统的、无差别的一句:你真棒!你真好!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说:啊,你画得真棒!这样空泛的夸奖其实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而且他也不知道妈妈是从哪些方面评价他的,在哪些方面欣赏他的画。他可能会觉得妈妈在敷衍他,并没有好好地欣赏他的画。他也无法学习将来怎么评价自己。

如果妈妈说:啊,你这幅画画的是昨天我们一起读过的书里的场景啊,我太喜欢这个场景了!哦,你居然没忘记在远处画上那个山坡和湖,简直太仔细了!妈妈能看出来你花了很多心思,而且你的记性也不错哟。

这些具体的称赞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他付出的努力被认可了,从而升起自豪感。下一次他画画的时候,可能会想起妈妈的评价,会更仔细或者努力回忆细节等等。

当我们真心地去欣赏孩子,就一定能发现闪光点。当用我们的语言诚恳地去描述这些闪光点,并且让他知道这些闪光点带给我们的感受,孩子就能体会到我们的真诚,跟我们变得更加亲密,此时,我们带给他们的称赞也就能真正激励他们。

有些妈妈可能会说:我又不懂画,我不知道怎么说啊。你不懂画不要紧,但是这幅画会带给你一定的感受,你只要描述自己的感受就好了。第一条说的就是关系到你流露真诚的情感。

我家大宝第一次为募捐游“游泳马拉松”,游了两个小时,快4000米。结束后,我就抱住他说:哇,你第一次游,坚持下来了,我太佩服你了!我的确很佩服,因为我自己不会游泳。这就是我当时真实的感受,告诉他,他也很开心。

  • 称赞将关注点引向过程

我们称赞孩子的目的是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让他们逐步认清自己的能力,逐步恰当进行自我评价。

所以,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去关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事情的结果。我们对孩子评价的方式往往影响孩子将来对自己的评价。

所以,当我们去称赞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认识到带来成功的这些因素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的,而不是不可控制的因素。

这个很重要:当孩子认为我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因素获得成功,那么,在以后类似的情形里,他依然会尽量去运用这些因素,也就是我们说的,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动力;如果孩子认为我上次的成功是不可控制的因素,也就无法激励他们内在动力。

比如说,孩子一次考试考得好,我们称赞他:你这次考得不错,因为你之前准备得很充分,而且你考试的时候很仔细,一些容易马虎的地方你都做对了!这些因素——充分做准备、仔细,都是孩子可以控制的。下一次考试,他还会继续努力这么做。

这样的评价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会让孩子形成“成长型心理定向”,促使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努力、仔细等等可以控制的因素。

经常这么评价,孩子也逐渐会用“成长型心理定向”来评价自己。在他考得不理想的时候,就不怕妈妈给他指出来:你看,这次不理想是因为你这个地方理解不够,或者那个地方没学透。把这些漏洞补上,就没有问题了。孩子就会努力去把知识薄弱的地方去补上。

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妈妈称赞他:考得真不错,我就知道你很聪明!聪明、天分、运气这些因素是人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

这种评价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心理定向”,促使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天分、运气等无法控制的因素。

经常这么评价,孩子也会用“固定型心理定向”来评价自己。如果他考得不理想,他会特别泄气:那是因为我笨,这方面内容我就是学不好,或者我运气不好,老师偏偏考到我不擅长的地方。这样孩子的能动性就丧失了。

以德韦克为首的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

  • 经常被“固定型心理定向”称赞的孩子更加注重事情的结果,不愿意挑战自己;
  • 经常被“成长型心理定向”称赞的孩子更加注重事情的过程,愿意接受挑战,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比如,两组儿童完成一个拼图测试。他们分别得到“你是聪明的”和“你是努力的”不同的称赞。接下来,他们可以自选一组更容易的拼图或者更难的拼图。

  • 前一组的孩子大部分选更容易的,因为他们想保持“我是聪明的”形象;
  • 而后一组,大部分选更难的,想继续挑战自己。

所以我们怎么称赞孩子,方式很重要。父母自己需要具备“成长型心理定向”,需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即使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一次比赛没获胜,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不气馁,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去弥补做得不够的地方,只有这样才会点点滴滴、持续进步。

  • 不必拘泥于句式

很多父母看了德维克的实验介绍,学到一句话:一定要夸孩子努力,不能夸孩子聪明。于是,很多父母夸孩子的时候很拘泥,纠结于一定的句式。

有些父母担心:如果孩子确实聪明,他不怎么努力就考好了,我再夸努力,就显得不真实了。

我的建议是,称赞孩子,一定不要拘泥于什么句式,拘泥就一定会显得不真实。

美国心理学家所说的“努力(efforts)”不是中文里面的“刻苦”、“用功”的意思,而是体现了重视过程并非结果的一种思路,即在这件事情里,你付出了什么。在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很专注、你一直保持着热情和兴趣、你能积极跟别人合作等等,这所有的“付出”就是“努力(efforts)”。

所以无论他是否轻松做到,是否最后成功,我们都可以去称赞他在这个过程里的付出,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欣赏和情感,这才是激励孩子的动力。

至于是不是一定不能称赞孩子聪明?我认为,关键不在于是否称赞孩子聪明,而在于改变孩子的心理定向。

我们不能称赞一个有“固定型心理定向”孩子聪明,那样的话,在他遭受失败时会打击他,使他消沉。

但是,我们可以称赞一个有“成长型心理定向”孩子聪明,因为孩子非常清楚,聪明不聪明,并不是主要因素,即使我聪明,我也得付出努力。我的能力会随着我的不断努力而提高。对于能够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被称赞聪明并不会误导他。

我建议,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去培养孩子“成长型心理定向”。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我们自己在家很小心,不表扬孩子聪明,我们无法阻止别人夸孩子聪明。如果这个孩子确实很聪明的话,邻居街坊、老师、同学,这些人的评论都会影响孩子,我们只能用“成长型心理定向”武装孩子,让他自己可以去消除一些外来的影响。

有“成长型心理定向”的孩子能够接受:是的,我很聪明,但是,如果我不努力的话,我将浪费我的天分,将来一事无成。所以,我的付出依然很重要。这样的孩子,不会在周围人夸他聪明的时候沾沾自喜而迷失方向。

如同美国斯坦福著名的“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理论:拥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 认为“努力”比“天赋”更重要。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更加乐观积极,他们相信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

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建立在父母和孩子都具备“成长型心理定向”基础上,父母用心观察孩子、真心欣赏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称赞其实是很自然的情感表达,不需要一定的形式。孩子感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情感和欣赏,从而被激发并逐渐进步。

陈忻,美国康涅迪格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学会会员,著有畅销书《养育的选择》《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两个孩子的妈妈。

意犹未尽

因为微信改版,你可能会错过橡树君之前的推送,戳文末“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完整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