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作者:亲子派 08-13阅读:905次


当了父母之后,总觉自己的耐心越来越不够用。


明明前一秒还在因为吼了孩子而觉得自己不应该,下一秒又会因为孩子的淘皮捣蛋而忍不住扬起自己的巴掌。


可以说,小时候我们有多痛恨父母打骂我们,我们现在就有多像自己的父母。


01


前段时间,派妈去辅导班接小叶子回家,正好碰见辅导班老师拉着一位爸爸要说法,边上站着一个哭哭啼啼的小男孩,手上还有道伤口,那个小男孩的妈妈正在安慰他。


原来,这位爸爸的儿子童童,因一言不合跟班上另一个男孩打了起来,狠狠地咬了另一个男孩一口,把人家咬出血了。


童童爸爸听完来龙去脉,先是给老师跟受伤男孩的家长赔不是,接着转头就对着童童甩了一巴掌,嘴里骂道:“你要死啊!快去给人家道歉!”


童童眼睛里含着泪,跟那个男孩说对不起,老师跟受伤男孩的家长没想到童童爸爸说打人就打人,顿时也不好再说什么,连声说没事,童童爸爸气不过,又甩了童童一记耳光。


等派妈拉着小叶子离开的时候,童童爸爸边走边打,压低了声音责骂童童,童童缩着身子走在爸爸前面,防备着爸爸时不时从后面扬起的拳头跟巴掌。



等到了家,派妈无意间提起童童,小叶子还不等我多问,就竹筒倒豆子一般说了一大堆。


小叶子说,童童特别喜欢打人,常常跟班里小孩打起来了,老师就趁着童童爸爸来接孩子的时候跟他爸爸讲打人的事情。童童爸爸一听是童童打人,总是先把童童揍一顿,有两次都上脚踹了,吓得老师都不敢再喊家长了。


之所以是童童爸爸来接他,是因为他妈妈生了小妹妹,没有时间精力管儿子,只好把儿子托给爸爸。


刚好前天辅导班结课,童童妈妈来接童童,拉着老师问孩子的情况,老师先是夸了童童,又面露难色,隐晦地提了下关于童童爱打人的情况。童童妈妈叹了口气,说这我也知道,可他不听我的,我也管不住,回头我跟他爸爸讲讲,他就怕他爸爸。


辅导班老师一脸不赞成,说童童爸爸只知道打童童,这样哪行啊。童童妈妈笑了下,说孩子哪能不打啊,不打能听话吗?说完,拉着童童回家了。


派妈听完童童妈妈的话,才知道,原来童童的父母还是相信那句老话:“不打不成才”。



02


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少虎妈狼爸的教育事例,佐证“不打不成才”这句话的正确性,就连复旦大学的教授也曾经提出过:“不打不骂是教不出好孩子的。”


钢琴家郎朗的成功,也让不少家长相信:如果孩子小的时候不打不骂,随他去,将来是不会有出息的。没有父母的鞭策,孩子无法成功。


可是,打骂真的能让孩子变得优秀有出息吗?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段时间刷屏的高考少年自杀事件,少年小斯在遗书里写道:


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虽然我懂这个道理,但从心里非常不认同。”


我们无法得知小斯生前的人际关系,但是从他留下的遗书里来看,他的心理问题很严重,甚至已经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与意义,他试图在父亲面前用成绩下降这样的笨办法来获取存在感,换来的依旧是父亲的打骂。


除了心理问题外,暴力倾向才是最大的问题。


美国曾经拍摄过一部公益片,影片讲述了很多种父母,他们各不相同,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的孩子与他们一模一样。

闯红灯的父亲有一个爱闯红灯的女儿;

暴力倾向的父亲教出同样有暴力倾向的儿子;

当众抽烟、随意丢弃烟头垃圾的妈妈有一个跟他一样的女儿;

满口脏话的母亲车上坐着一位竖着中指的儿子;

长期处在这种打骂环境下的孩子,会形成一种错误的意识:暴力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谁的力量大,谁的拳头硬,谁说的话就是对的。


于是,在面对体格和力量都超越他们的父母时,他们会下意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心里真正的想法藏起来,以便更好的保护自己。而当遇见比他们弱小的对象时,这种情绪就会转而倾泻在弱小者身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孩子在少年时遭受过严重的家庭暴力,长大后有不良行径的比例远远高于那些家庭幸福的孩子。


03

派妈在后台也收到过不少留言:

我怎么说都不听,还跟你犟嘴,你不打还能怎么办?

都说事不过三,他偏偏老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一点规矩都没有;

不想打他的,可脾气上来我是真的忍不住;

三天两头去老师办公室喝茶,你说这样的孩子我除了打,还能怎么办?

家长都表示,当时忍不住,可是打了骂了,又后悔。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先给彼此一个缓冲的时间


很多时候,爸妈打骂孩子是一时火气上头,如果边上再站着一个,很有可能会更加控制不住自己。


就像童童,老师在边上讲他打人的过程,被打的孩子哭哭啼啼,被打孩子的家长也面有不虞,童童爸爸就算不想打,也会忍不住动手打人。


火气上头的父母更容易说出刺伤孩子的话,“猪脑子”、“死了算了”、“你给我滚”诸如此类的话,也更容易说出口。



所以,当爸妈发现自己有想打人的念头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可以先离开一会儿,出去转一圈或者抽根烟,感觉自己平静下来了,再来跟孩子谈谈。


而且孩子的情绪也不一定是平和的,父母在冷静的同时也能让孩子冷静下来,或者说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出口,不然,情绪激动中的孩子很难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对接下来的交流并不利。



当冷静下来之后,就是交谈的时间了。


爸妈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跟表达方式,因为犯错后的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们在面对平静的父母时往往会更加的不知所措,反而会加剧他的紧张感。


家长可以先表述一下自己的心理感受,先让孩子有一个意识:妈妈/爸爸其实对你刚刚的行为是不开心的,但是我更想知道你为什么会这么做。


这么做不仅有助于孩子理解父母生气的原因,也是在引导孩子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助于下一步的沟通。



接着,一定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听听孩子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做,他是否有充足的理由来支撑他的行为。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看到的只是结果,没有参与过程,片面的去判断孩子是非对错对孩子来说很不公平,也容易激化双方的矛盾。



孩子犯错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他的需求。就像上文提到的小斯,他故意考试考砸,为的就是引起父母的注意,试图在父母面前刷一下存在感,可惜的是,他的父母只注意到了孩子成绩下滑,粗暴的打骂一顿后了事。


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缺乏沟通、忽视需求,硬生生酿成了一场悲剧。



等双方交流完毕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所犯的错误做一个定性,然后给他一个自然惩罚,让他知道,做了错事的后果是需要自己承担的。


这一步其实很重要,经过交流之后,孩子理解了自己错在哪里,但是对于这个“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并不是很能理解。


就好比,孩子打人,经过以上几步之后,孩子知道了自己打人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但是打完人之后呢?是不是需要跟被打一方说对不起?又或者是否需要视情况进行补偿?


而且,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也有助于让孩子长记性,让他学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能避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一种错误。



如果第一步就没有做好,没有忍住,打了孩子或者骂了孩子,事后也要记得对孩子说对不起。


孩子是一种非常不记仇的生物,他们对于父母有着无条件的包容,父母的道歉对于他们来说,不仅能完美的修复之前打骂造成的裂痕,也能让孩子更好的理解父母的情绪,对于今后的亲子关系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有句话说得好,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父母的修行,努力做一个不打骂孩子的父母,就从现在开始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