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问我这个问题的朋友们比较多,就是之前还是能说会道,话匣子的孩子,突然就“结巴”了怎么办?后台的留言我大部分也都回复了,但看得出,似乎简短的回复无法缓解大家的担心,就索性写一篇文章分享一下吧。
真的是结巴吗?
留言里提到结巴的孩子一般都是2岁后到5岁前,而且都是一个特点,之前说话挺溜了突然就结巴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孩子发展阶段,用语言康复师的定义,这不一定是真结巴,而是叫做“短暂说话不流利”。
这个阶段孩子语言能力突飞猛进,从原先简单的单字,孩子开始会说整句,与此同时认知也在快速发展,他们的小脑瓜每天都在思考,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但是口腔肌肉却还没准备好,脑子比嘴巴快,就会出现“卡壳结巴”感觉。
面对孩子“结巴”,估计没有家长不着急的吧。美国儿科协会指出,真正的结巴概率只有5%,而且很少在2、3岁阶段会出现的,一般都是在5岁以后确诊的,所以大部分情况都是“短暂说话不流利”,大家先不要自己吓唬自己,更加不要着急。下面分享一些在家如何应对的方式。
1、降低交流的压力
不少家长一看孩子结巴就着急,孩子每说一句,就去纠正,或者要求孩子重新说一遍,更有家长甚至会因此打骂孩子,这些所有举动就会增加孩子的交流压力,从而反而无法让孩子自然度过。当孩子每次开口说话都变得紧张,想要表达就压力很大,那么他自然而然就会更加说话不利索了。
可以使用类似这样的话术:“我知道你有好多好多特别重要的话要和我说,但有时无法全部说完”;“说话有时对每个人都很难的呢”,用爱的方式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理解他所遇到困难,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家庭交流氛围。
2、耐心等待并聆听
每次当孩子在表达时,不要着急替孩子把话说完,更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最好的做法就是微笑地表示聆听和鼓励。有时孩子就是着急了,而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通过我们的态度告诉孩子,慢慢说,不赶时间,孩子表达就会越来越流利。
3、不给建议
等到孩子说完后,不要给建议,比如慢慢说,可以深呼吸等等。而是非常自然地重复一遍,“哦,你要那个红色的杯子”,注意不是说,“你要这么说,你要那个红色的杯子”,这两句话有着天壤之别,但很多父母都没意识到。
不是非要加上“你要这么说”,孩子才会自我纠正的,相反,这个开头反而把孩子推出去了,他们就不想再听我们接下来怎么说了。
4、慢下来
平时急性子的父母,更加需要放慢自己说话的语速,放慢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节奏,尤其不要总是催促孩子。先让孩子的生活节奏回归到孩子可控的状态,快节奏也会增加孩子潜意识的焦虑,从而也会影响孩子的表达。
和孩子的对话过程中,记得提醒自己,一次只问一个问题,等到孩子说完再继续提问。即使你的孩子以前可以连珠炮似的和你对答如流,我们现在也必须“后退”来适应孩子的节奏。
5、重温最爱的儿歌和绘本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些从小听到大,耳熟能详的绘本和儿歌的话,这时也可以利用这些来帮助孩子。重新再拾起这些绘本和儿歌,带着孩子一起读一起唱,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孩子暂时忘却说话的压力,而且大部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说的很流利,也是重拾孩子说话的信心。
一般来说,这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阶段,不少孩子之后都会慢慢好转的。但有几类状况的出现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1、说话不利索的同时伴随身体其他动作,比如控制不住地眨眼、手下意识地抽动、连续地清嗓子;
2、明显看到想发音却发不出的情况,感觉好像口腔肌肉僵住/瘫痪了;
3、对于交流说话已经出现了很强的沮丧感,甚至厌恶;
4、有家族历史;
5、“短暂说话不流利”情况持续时间超过半年
出现这些情况也不是一定说明了孩子就是结巴,但属于结巴的概率更高,需要我们更加密切留意,如果真的有顾虑,就需要就医干预的。
最后,说个题外话,曾经公号有个妈妈给我留言,因为孩子总爱用上边牙齿咬嘴唇,她担心女儿以后变成龅牙很难看,但怎么说也说不好。最后演变成,每次看到女儿这样就打嘴。
我当时问她,如果不打,你的担心最坏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帮助孩子正齿。牙齿坏了可以矫正,亲子关系坏了,没有地方去补啊。而且,当你和孩子的联结变好了,其实说不定咬嘴唇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呢(2岁后的吃手、咬嘴唇等都是情绪焦虑的体现)。
今天虽然说的是孩子说话“结巴”,下午写这篇文章时反而想起了这位妈妈的例子,当我们在说爱孩子时,我们到底是真的爱他,还是爱他在我们心目中的样子?
我曾经看过《杨澜访谈录》对李亚鹏的专访,对其中一段印象深刻,“即便女儿(李嫣)将来长大,脸上的印记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如果有一天碰到这样的情况,别人给她一个诧异或者惊奇的眼神之后,她应该怎么办?希望我的女儿可以给那个人一个微笑”。
每个为人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有“缺陷”,但当孩子有“缺陷”时,我们还能一如既往爱他,让他的“缺陷”在父母的爱中得到弥补,让他生理缺陷并不影响心理,这才是最大的爱,这才是我们最该思考的。
爱他,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想!
参考资料: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toddler/Pages/Stuttering-in-Toddlers-Preschoolers.aspx
大J叨叨叨
今天写这篇时,其实还想到了我和小D的经历。小D当年28周早产时,医生告诉我们她今后90%的情况会是残疾。现在她4岁了,会跑会跳,认知发展也很好,被纽约这边的医生们称为奇迹。
小D刚出生时,我非常脆弱,每当想到自己女儿今后是残疾,我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每天只知道哭。有一天我去医院探望小D的路上,见到了一个坐着轮椅的女孩,打扮漂亮,一脸阳光明媚。
就是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最坏就是下半辈子我推着小D看世界,但这并不影响我去爱她,去教会她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啊。也就是那一天起,我觉得自己变得有力量了,让我可以坚持着做对的事情,带着小D进行康复和在家早教。
这也是这几年我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父母是孩子“爱的容器”,结果再坏,告诉孩子,有父母在,没什么大事!
推荐阅读
1、上周文章回顾
从数感到数学,未来好成绩从这些日常游戏做起
孩子被猥亵后说“不是你叫我要听老师的话吗”|听话是最大的教育失败
从不会读到玩转绘本,我靠这些“备课笔记”完成了逆袭
“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父母了吗”|打骂是教育的无能
孩子总爱摸妈妈乳房,是性早熟还是被惯出来的呢?
2、语言发展
每天都在做语言启蒙,但为啥没用?这四大雷区你一定中招了!
穷富差距体现在孩子语言发展,美国发起了一项启蒙计划
哈佛教授说,5岁能讲故事的孩子,今后学习成绩不会差
要不要让孩子从小背诗歌?这么考虑本身就是错的
怕孩子嚼不动?一直吃软的食物的危害你想象不到!
3、父母修炼
先把母亲的位置坐稳了,孩子的生命才能更安稳
真正的保护是让孩子生活在“爱”中而不是“恐惧”里
4年一眨眼,那些我希望可以早点知道的育儿道理
每个孩子天生是雄狮,却被我们最终养成了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