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的喆儿放学,无人来接,自己背着书包踢着饮料瓶回家,推开房门,打开客厅的灯,看看冰箱空空的,水池的堆着锅碗,沙发扔着一堆凌乱的衣服,客厅的茶几也乱七八糟的。
喆儿在客厅站了一会儿,听到身后的时钟滴滴答答,恍惚中又听到了父母的争吵。瞬间很痛苦,便关了灯,去楼下的广场坐了一会儿,看能不能遇到同学。心想着学习、又想着要离婚的父母,喆儿好伤心,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差不多7点,妈妈回来了,带来外卖,把茶几上的东西推到了一遍,挤出来一点空地吃饭,母子静静的吃着饭。妈妈低着头问:“喆儿,今天在学校还好吗?作业写了吗?”喆儿“嗯。”吃完饭,妈妈便回到房间,躺在床上,不知道再想什么。房间的门虚掩着,喆儿想把家里收拾下,但自己又不太会干活,就尝试着去收拾垃圾。心想:“妈妈心情不好,等爸爸回来了,剩下的我们一起收拾!”
八点多,爸爸回来了,看着客厅,再扭头看看卧室,面无表情把衣服扔到洗衣机内;然后擦桌子。
正在写作业的喆儿出来了,站在旁边,想帮忙,却又不知道怎么下手。
爸爸严厉的念叨了两句:“写作业去,不要傻站着;想帮忙就过来一起收拾;每天就知道玩手机。”
喆儿很生气、不服气,内心想“你有外遇,你有什么资格管我,我妈这样不都是你害的。”
这时候床上躺着的妈妈听到儿子挨吵,用力甩开门,怒不可揭的吼道:“你凭什么嘛我儿子;你还回来做什么,你眼里还有这个家。”
喆儿这个时候心想“又要吵架,烦死了......”转身开门跑出了家,离家渐远,爸妈吵架的声音依然在喆儿脑海中环绕。
家庭经常发生矛盾,孩子面对父母的争吵,通常会选择到熟悉的地方独处。
喆儿去了小区的广场坐着,看着小区亮着灯的家庭,偶尔听到别人家谈笑风生的声音,喆儿擦着眼泪,之后又发了一会呆,听到妈妈喊自己,就起身跟着妈妈回到了家中。爸房间的灯关着,妈到另一间房也躺下了;喆儿躺在床上滑着手机。
第二天早上,爸妈和往常一样,上班。但是没有什么沟通,冷冰冰的。
喆儿想找爸妈说下自己的想法,但是看到他们彼此的冷战、疲惫、伤心,话到了嘴边却无法开口。父母每争吵一次,喆儿就受伤一次,喆儿好想帮忙,想让父母和好。他也知道父母唯一没有离婚的理由,就是不想让自己受到伤害。
事实上,父母频繁的争执,对孩子的身心而言,都是很大的压力、创伤。除了吵架的直接外力,孩子内心也能感受到父母关系中的矛盾、痛苦,这让孩子无所事从,而压力渐渐的漫延到孩子的生活中。
喆儿面对的也许是:不知道怎么协助爸爸妈妈关系中的难题?不知道怎么安顿自己波涛汹涌的心情?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内心平静,安心学习?好像突然间失去了父母,像是独自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之中的小舟,没有了方向。
喆儿的行为(比如不写作业、去熟悉的广场、无意识滑着手机)也向父母发出了求救信号,但是父母因矛盾蒙蔽了双眼,不懂得帮喆儿解码。
这个时候孩子通常会用自己的办法,协助爸妈处理解决不了的问题,虽然父母的关系不会因此有太多改善,但是孩子想要的只是一家人回到以前的状态。
大人的关系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开的,虽然很多夫妻无意识把孩子卷进家庭矛盾中,也想减少正面的冲突,可随时一点矛盾都会成为导火索,变成战场,孩子只能不断在家庭矛盾争吵中受伤,之后再想办法站起来。
帮妈妈?帮爸爸?对于和父母连心的孩子而言,做出那个决定都是痛苦的。任何一方受了伤害,孩子的内心都会受到伤害。所以,有些孩子越是帮忙,心伤得越重,问题行为越是增加。
萨提亚曾说过:“夫妻是家庭的建筑师。父母恩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温暖的巢,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父母的相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孩子自然会学成什么样子。
在中国的家庭中,亲子关系是远高于夫妻关系;太多家庭苦熬等孩子参加完高考才离婚的父母比比皆是。岂不知长期家庭矛盾中,孩子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以及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容易没有安全感、自卑、不知道和人如何相处、性格缺陷,因为长时间得不到家庭温暖,对亲情淡漠,不相信爱情......。
对于吵架的家庭,如何才能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某种程度夫妻的吵架是试着重新链接婚姻的一种方式,表达内心的需求和感受,也是向对方内心的探索。
要学会共情,尽量避免吵架。很多家庭若不是感情彻底破裂,吵架的起因很简单,几乎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彼此都有各自的立场,争吵是想证明对方错了。换个角度看,双方都没有对错,只是立场角度不同而已。清楚了这一点,聪明的夫妻就知道如何求同存异,这样才能减少吵架的机会。
吵架后要用语言来修复,一个家庭难免不吵架。尽量回避孩子,若实在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第一时间缓解孩子紧张不安的心,给孩子道歉、拥抱孩子;告诉孩子,父母日后不再这样子了。同时要在孩子面前和好,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相爱的,不会因为吵架而发生改变,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