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三岁小孩,猫狗都嫌。从天使成为小恶魔,处于第一叛逆期的孩子,父母怎样相处,这篇文章给出有操作性的处方。
文/张瀞文 台湾教育学家、心理学家
原文刊载于台湾《亲子天下》
昨晚女儿自己穿衣,把正反面弄错了。奶奶看她被领口勒着难受,想帮她换过来。女儿不同意,拽着衣角不放。奶奶心急,边解释边就要去脱,情急之下,女儿大哭。
女儿抱着衣服跑到阳台,泣不成声地向我哭诉。
我问她,你生气了吗?她赞同的哭的更委屈了,眼泪珠子,刷刷往下掉。
“那你愿意自己再穿一次吗?”
听到再穿一次,女儿像被触怒的狮子,哭的更凶猛,嘴里一个劲的喊“不要,不要。”
奶奶看孙女哭的厉害,想过来安抚,女儿反而哭的更伤心,一直到奶奶离开阳台,才消停下来。
后来,她自己把衣服慢慢穿上,但还是反正的。这次我和奶奶心照不宣,装作没看见。
估计是感觉到不舒服,跑来跟我说,要脱衣服洗澡。我若无其事的去放洗澡水,心里偷笑。
洗完澡穿睡衣,我问她需不需要帮忙,她很干脆的拒绝。
这次她误打误撞穿对了。我趁机问她,刚刚是不是已经发现衣服穿反了,她说是的。
接着,我告诉她怎样认正反面。她把衣服摆正,自己慢慢穿好,然后特别高兴的抱着我说,我会认正反面啦。
女儿是高自尊小孩,很好面子,不愿当着众人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分不清正反面,她也不接受奶奶帮忙。所以在后来的沟通中,我给了女儿台阶,保留她的自尊。
很多父母吐槽,说养孩子,越养越想丢垃圾桶。赖赖唧唧,还爱哼哼唧唧,太招人烦。
2-3岁小孩,招父母嫌,这就对了。孩子正在经历,成长的重要里程碑,第一叛逆期。
发展心理学把孩子成长中的反叛行为,归纳为了三个阶段:
2-3岁,是孩子的第一叛逆期。其次7-9岁,是第二叛逆期。青春期是第三叛逆期。
其中一到三岁的孩子称为“学步儿”。短短两年间,孩子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分辨人我好恶,尝试许多生命第一次的体验:嫉妒、愤怒……
学步儿之所以“难缠”,是因为身心正面临父母可能不知道的重要发展。
重要发展一:感受并学习处理更多的情绪
小人儿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几种情绪在作怪:恐惧、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绪都是孩子第一次经历到,他必须面对并处理这些情绪,对他来说是人生的大课题。
根据约翰‧洛斯门的说法,两岁孩子的智能总是比体能发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经知道事情的解决方式,却无法付诸行动实现。
父母可以怎么做?
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很难搞”而苦恼,其实孩子也不好过。他绝非“故意”作对,只是处于身心剧变的不稳定状态;他最坏的时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刻。父母可以透过以下方式帮助他。
1.抒解他的情绪: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认为,孩子因为年纪小,难以清楚表达心中想法。有可能只是因为他在路上看见迎面而来的大哥哥手中的气球很漂亮,也想要,可是不知道怎么讲,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生气了。遇到这些不明所以的情绪,先不要问理由,因为孩子很难说清楚的,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孩子有情绪时,不要压抑,鼓励他用语言表达挫折和愤怒。如果他的语言技巧还不纯熟,试着帮他说,帮他重组句子,或用完整的语句重述心情:“没办法完成拼图,让你很生气,对不对?” 面对正在发脾气的学步儿,冷静但坚定的和他说话可以帮助他消气。你对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学习如何处理情绪的对象。
3.建议他另外的解决之道:学步儿其实已经有察觉情绪的初步能力,出现令人沮丧的刺激时,他会试着转移注意力,或试图控制。引导他说出感觉,并转移注意力到比较舒服的情绪上,像是:“妈妈现在不在,不过等她回来,我们就可以一起读故事书了。”
重要发展二:是个追求自主的探险家
突然学会走路、说话,让孩子的探索疆界更为广大。为了追求独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险动作:坚持自己过马路、自己喝热汤、拿剪刀剪纸等。
父母可以怎么做?
凡事坚持自己来,是孩子发展个性的宣示,透过这个过程,他成为有自己思想的人。这时期,只要孩子有自发性探索的欲望,表示他的心理有一定成熟度,如果尝试的事不会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就容许孩子尽情探索吧。
1. 给他无障碍探索环境:将家中危险物品盘点清楚,如清洁剂、药品、刀子等,或是珍贵的物品,如水晶、名贵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处或放入有安全栓的橱柜中。同时将孩子可以探索、触摸、试验的东西拿下来,放在他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处留下一个“宝宝的柜子”,装他的玩具和物品,让他可以尽情翻箱倒柜。
2. 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这时候的孩子乐于学习,尤其是与生活有关的一切事物。孩子想自己吃饭时,准备儿童专用、不易摔坏的碗和汤匙给他练习,并忍受孩子练习吃饭时满地食物、满嘴饭粒、满手油腻腻的情况。孩子想玩水时,与其禁止,不如开放一个小小空间让他知道在哪里玩、怎么玩。孩子想帮忙家事时,拿尺寸适合、安全的刀子让他帮忙切香蕉,分配他自己的碗让他洗。
3. 引导他达成目标:好的引导需要清晰的步骤。若父母希望孩子进到家里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须带着他做,并且一个一个步骤讲解。“把袖子拉起来,水龙头打开,双手冲湿,压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冲干净,手擦干。”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导和生活教育都当成游戏,带着孩子做,并且乐在其中。
重要发展三:变得更为依赖
这个时期也会发展出另一个极端:更依赖。在婴儿时期胆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变得黏人、胆小、怕陌生人、怕分离、怕黑或打雷。因为探索让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复杂,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极限,甚至会感到不安全,转而更依赖照顾者。这是学习独立的过程。另外一个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开始发展。所以报纸发出窸窣的声音,会让他觉得报纸变成活的东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怎么做?
对于孩子的依赖,洛斯门建议:
1. 允许孩子黏你:林佩蓉提醒,有些时候孩子的“黏”反而呈现他的不安全感,担心父母一离开就不回来了。安抚不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信赖”;每次要离开,都让孩子知道,告知他你会回来的时间,并且言出必行。几次之后,孩子会知道你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降低不安全感。
2. 让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护他:孩子害怕时,不要问他为什么,因为他说不清楚;但也不要轻视他的恐惧。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觉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认同他的感觉:“我小时候也怕黑喔!”接着运用想像力赶走恐惧。请他想像有个超人叫“噜噜”,害怕的时候叫噜噜的名字,噜噜就会进房间把妖怪赶走。
3. 稳定的生活作息:幼儿强烈独立欲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规则。两岁孩子会严格遵守从观察学得的某些规则:何时该做什么事?什么东西该放在哪里?可预期的生活节奏,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
重要发展四:公然挑战父母,爱说“不要!”
学步期的孩子爱说“不”,因为孩子突然发现,这个简单的字竟然可以拒绝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学讲师李淑如解释,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来是绝对权威的,当他敢挑战、敢尝试碰撞原来很权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长”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为(例如:一直将桌上的物品往下丢、做所有你告诉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喂他吃饭时猛摇头说“我不要”等),都是在测试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规则限度,以及他影响或改变环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积极按自己的极限处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来的样子,会是什么样子?
父母可以怎么做?
父母会感到困惑:原先那个快乐、可人的孩子,怎么变得如此难缠、固执、为所欲为?面对公然挑战父母权力的学步儿,你可以这样做:
1. 欣赏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长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很难“欣赏”,不妨每天结束前,写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这有助于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为。
2. 故意投降:处理学步儿烦人的不适当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让他发现要求并不适当。例如他坚持夏天穿最喜欢的毛背心,就让他穿,让他体验不舒服的感觉,自动把背心脱掉。
3. 转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险的情境,就不适合让孩子做决定,应该将他抱起并限制其行动。最好的方式是转移他对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 坚持他该有的常规:不论你觉得他是如何霸道、难缠,都必须维持他应该遵守的常规。任何让步都会使他觉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经讲清楚规定,孩子还不为所动,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的建议,使用“坏掉的唱片”这一招:重复几遍孩子应该做的事,不要理会他的反对。让他知道,你体谅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势的人。
5. 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独立”一起出现的是“社会参照”的运用增加;孩子在决定自己要如何面对新刺激时,会先看爸妈的反应。例如在路上遇到一只大狗,孩子会先观察父亲的脸,才决定他要怕狗呢,还是趋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处处与你作对,其实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对又哭又笑、情绪起落大的学步儿,“身教”胜过更多的教育理念。
重要发展五: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学步儿以为别人所想、所见、所感觉的,“理应”跟他一样,无法理解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经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时,他把头埋进棉被而露出整个屁股,却喜滋滋以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欢的海绵宝宝送给你,以为他喜欢的东西,全世界也都喜欢。
正因如此,当他无法我行我素时,就会尖叫、生气、踢、咬、打人。
父母可以怎么做?
这时期,父母有个“艰巨”的任务:既要接受他以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温和坚定的让他知道,他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1. 和孩子建立好关系:在他不捣乱时给予更多关注。他有危险动作时,尽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还要练就一身转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开始“卢”(很麻烦、很罗嗦——新东方家庭教育注)时,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尽量让局势掌控在你手上,这样也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2 .让孩子加入你的工作:林佩蓉认为,每天一定要有一段“全心全意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放下家事、关掉电话,认真陪伴他。在这段时间之外,如果你有其他的事要做,让他知道:“妈妈肚子饿,需要好好吃饭的时间。”或者邀请孩子加入你的工作:“妈妈现在要洗碗,你帮忙擦桌子好不好?”
3. 夫妻间要多注意彼此:孩子会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因为在生活中,他总是家里的中心、众人的焦点。父母必须少注意孩子一点,多关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试着交办孩子一件专属的家事,让他为家里做些贡献。
用“体谅”取代“耐心”
当父母需要耐心吗?这是肯定的。如果能够了解孩子的发展和特质,你就不会期待两岁的孩子愿意分享、三岁的孩子控制脾气。减少不切实际的期待,可以过着挫折比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体谅取代耐心。孩子并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大人,成长不是“量”而是“质”的改变。这是一种本质上的差异,不仅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林佩蓉举例,三岁幼儿的生活步调和大人截然不同,他们是缓慢、重视过程的,可是大人却常以匆忙的步调要求孩子。所以父母最常说的话是“快一点”,最常做的事是代劳孩子应该学习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些“身教”让现在的孩子普遍情绪不佳、没有耐心,也不愿意等待。要养出从容、好情绪、懂得生活的好孩子,父母自己得先放下脚步才行。
有了体谅,还不足以让你当个笃定的父母。不妨为家中那个好奇、乐于探索、坚持自我、勇敢挑战的学步儿拍拍手,他正在经历人生最快速而混乱的成长,却乐此不疲。也为身为学步儿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为你正在做世上最难为的工作,却丝毫没有退缩,并认真思索如何给你的学步儿更多的理解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