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贾静雯做妈妈,你的孩子有没有被你温柔以待?

作者: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 09-06阅读:5660次

文/刘冬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游戏治疗师

今天看了一集《妈妈是超人》,不是因为喜欢这个节目,而是因为喜欢贾静雯,也很喜欢她的养育风格。

这一集当中贾静雯在陪咘咘、波妞玩的时候,咘咘的音乐老师打来电话希望贾静雯和咘咘能一起准备一首自我介绍歌,在第一节音乐课表演。

咘咘一开始就说“不要”,稍微配合点了,唱了几句又溜走了。好不容易进入状态,贾静雯把歌词写在黑板上,转头照顾妹妹的时候,咘咘把歌词又全擦掉了。

贾静雯问:你为什么要擦掉黑板?

咘咘:因为你写字很可怕。(我猜想不是字可怕,而是要做的这件事情让咘咘感觉到了害怕。)但贾静雯并没有因为自己辛苦写的字被擦掉生气,只是边照顾波妞边笑着说:真的被你打败了。后来贾静雯继续引导咘咘开始练歌,唱着唱着,咘咘突然把妹妹波妞推倒了。看的出来贾静雯表情比较严肃,但是并没有发火,只是第一时间把咘咘抱到怀里问:你为什么要把妹妹推倒?你累了是不是……

咘咘回答:因为我想抱妹妹,所以我把她推开。

贾静雯:你想抱她,把她推开,这样是对的吗?

咘咘:不可以。

贾静雯:那如果我想抱你,也这样把你推开,你觉得是对的吗?贾静雯做了推的动作,把咘咘放到地上。(通过角色换位让咘咘自己认识到错误,比简单的直接指出她的错误更有效。)然后,贾静雯依然是语气缓和的引导咘咘,再次抱妹妹给她看。当晚上准备睡觉的时候,贾静雯问咘咘:“你刚刚是不是有推波妞,那要不要跟波妞说个对不起?”

咘咘:sorry。

贾静雯:亲波妞一下好不好。

咘咘轻轻地亲了波妞的脸蛋,贾静雯温柔地表扬:你是棒姐姐。

这件事情到此还没有完,等爸爸回来后,贾静雯又把这件事情说给了爸爸听,但是语气中没有任何告状的意思,只是陈述这件事情,同时也指出了咘咘做的好的地方继续肯定。这一点也值得学习,把孩子的问题在家庭里面呈现出来,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放在桌面上敞开来谈。

很多家庭中孩子犯了“错误”后,往往会有三种不当的处理方式:

1.一方家长会急于向另一方告状。

在向另一方讲述孩子的问题时往往带有一种否定、指责的意味。比如:今天他怎么怎么不听话了……不是完全中立地陈述这件事情,而是带有个人还未处理完的情绪。这样做的后果会让你失去孩子的信任感。这就好比在单位,你的同事在领导面前讲你的“坏话”,你还会想继续和他做朋友吗?

如何判断你是中立地陈述这件事情,还是带有个人未处理完的情绪呢?你要觉察一下,你向另一方说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是期待另一方帮你再出一口恶气,还是只是向另一方分享孩子今天的问题以及他进步的地方在哪里?前者是借此发泄自己还未完全处理好的情绪,后者是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

2.家长一方没招的时候,就会搬出另一方来助威。

比如:“你要是不听话,等爸爸回来我就告诉爸爸,让他收拾你!”你以为这样做孩子就会听话了吗?这样做恰恰说明了管教者的无力,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引领孩子,只能搬出另一个“权威”来吓唬孩子,时间久了,你在孩子面前仅有的那点权威感也会荡然无存,还会让孩子看不起你,不尊重你,他会觉得“你没有什么本事,只能拿别人来压我,反正我也不怕你!”

3.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还有一类家长,在遇到孩子问题的时候会不向另一方讲,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甚至会跟孩子说:“只要你怎样怎样,妈妈(爸爸)就不会跟爸爸(妈妈)讲。”这样的家长要么是用这样的方式讨好孩子,要么是用条件威胁孩子。在这样的家庭当中自动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共识:“错误是不好的,甚至是羞于启齿的。”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回避,甚至一提到“错误”,就会启动一个自动反应模式——排斥。那么,当你的孩子在将来人生路上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当他们做了一些“错事”的时候,也不会敞开心扉和家长去谈。但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人生就是不断地试错,积累经验,然后成长的过程。

重要的不是犯过的那些错误,而是我们通过错误自己有哪些反思,有哪些新的成长。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地看待错误,你就不用担心在他的人生中会犯什么原则性的大错误。

当然,在这一集中我最欣赏的也最希望学到的是贾静雯稳定的情绪。

全程她都没有生气,没有一句大喊大叫和训斥,始终都能够态度坚定平和的引导,这一点真的值得佩服。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是每一位妈妈都应该修炼的功课。

有很多妈妈会说:我也不想跟孩子发火,但是一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忍不住呀。

怎么改变这个现状呢?

我的经验是分三步走:

1.先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

我也有过失控的时候。

有一次我耐心说了很多次朵姑娘过马路不能乱跑她还是跑的时候,追上她我就忍不住狠狠拧了她的屁股。有时候自己发完脾气之后才觉察到自己生气了,总是在一种后知后觉当中。

我现在的改变是能够在发火之前先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当朵姑娘现在有一些行为让我不舒服的时候,我会先觉察,我是不是又要生气动怒了?然后我会给自己几分钟的时间冷静下来。

最怕的不是有情绪,而是有时候对自己的情绪浑然不知。

一开始会很难,但是你只要坚持下去每次有不舒服感觉的时候就问自己,我的情绪来自哪里?时间久了,你就能够慢慢了解和管控自己的情绪。

2. 找到自己情绪的来源。

当然,光控制还不行,控制忍着不发火,不代表你就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只不过是假装的好脾气,时间久了,忍不住了就会原形毕露甚至变本加厉。你还要找到自己情绪的来源,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和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和我们在原生家庭中的成长模式有关。举个例子,小时候你吃饭砸吧嘴时,如果父母对你发了脾气,在今后你养孩子的时候自动就会觉得吃饭不能砸把嘴,因为你就是这样被养大的。即使你内心对父母的做法很不认同,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会勾起你早年的记忆,不自觉就会切换到父母对待你的那个模式,我们不喜欢曾经这样被对待,但不自觉地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成了那个自己讨厌的父母。我们在童年时代体验到的育儿模式,后来就成了我们自己的育儿模式。而且你会不断地陷入:发火——内疚——发火……的死循环当中。

如果小时候不管你做什么事情,父母都会和颜悦色地开导你,他们尊重你的感受,尊重你的情绪。情绪没有好坏,所有的情绪都是需要被接纳的、被允许、被流动的。这样你的内在就不会淤积很多的负面情绪,在你养孩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从容和平静很多。所以,在养孩子的过程中,你要重新梳理你自己的成长经历。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如何长成今天这个样子,你就知道如何不把你的孩子养成你的样子。

这也是我无数次提醒自己的:育儿先育己,育儿先育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具备养育的能力,否则无论你学习多少育儿技巧,看多少育儿宝典,一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无法控制自己。

法莎丽.萨巴瑞博士说:“有效教育的关键是将焦点从孩子的“不良表现”转向我们自身“不恰当的情绪化行为”。

除非我们能够确认并化解这种情绪化模式,否则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培养孩子不正常的行为。

当我们上下求索解决方案的时候,却意识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成长。”

3.在找到并解决了问题的根本之后,再学习一些正确的育儿技巧

我们一定要清楚的一件事是:育儿技巧绝不是让你更好管控孩子的武器和工具,只是为了加深你和孩子之间的联结。

当你前面自己的功课做好了之后,你才能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些技巧,自然而然地使用这些技巧,这些技巧才能真正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否则,再好的技巧用在你和孩子身上,都可能没效果。

(1)认识到孩子失控背后的原因。

心理学里有个“比马龙效应”,就是自我验证的意思。我们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得到些什么,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太多的家长内心自动认定:“孩子就是这样子,管不了。或者好好说他不会听的……” 如果你认定了孩子就是不听,孩子就是坏,那么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会帮我们验证这件事。孩子就会想:“反正你认为我不好,我就是要不好!”然后内心的不安全感会让他们用更加失控的方式来试探父母到底爱不爱他。就像贾静雯在节目里说的:“你越跟她吼她就越大声,因为她害怕了。她越怕就会用一个失控的方式,去让你知道我害怕。那妈妈就会崩溃……大人一定要去沉住气,过掉他们的闹情绪。”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多用正向语言,少用负性强化。你期待孩子怎么做就多用正向的语言去说。

比如:孩子很吵,你可以说:“请你小声一点说话。”而不是说:“不要吵!”

孩子起床很慢,你可以说:“今天比昨天起床快了3分钟,有进步哦。”而不是说:“怎么总是拖拖拉拉的这么慢!”

(2)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他做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会有一个结果(正面或者负面的),而他需要自己对这些结果负责。这是我们父母需要教会孩子意识到的,而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明明可以听懂大人的话,但当我们讲道理的时候,他却常常不听。这很正常,这是他们在试探大人的底线在哪里。

当发生所谓“屡教不改”的情况时,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让孩子“自食其果”。

比如,你总是提醒孩子上学不要迟到,但是却从来不忍心让他迟到过一次。他就永远不会觉得上学是我自己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在这件事情上承担过责任,就不知道我要为这件事情负责。那你就需要尝试着让他迟到,而不是不追在屁股后面一直提醒、一直催促。

(3)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被联结,不是被纠正。

育儿上一句话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实际上什么道理也听不进去。但是太多的家长不允许孩子表达情绪,总是在第一时间急于教给孩子正确的道理,纠正孩子的行为。所有的情绪都是要被允许的,只不过行为是需要限制的。亲子联结的关键就是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妈妈都是爱你的,但是妈妈不喜欢你这个行为”,区分人和行为,这是我们管教中的界限。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我们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界限,但是这个过程要做到温和而坚定。

我们要始终相信:爱比管教更有力量。当你相信爱的力量,当你发自内心相信孩子时,你就不会再使用“武器”(批评、打骂等)来武装自己了。 比如朵姑娘有一段时间总是跑来跑去吃饭,我提出让她坐在餐坐上吃饭。家人担心她不会听,但是我相信她会听。所以,只要朵姑娘下去我就会告诉她:吃饭就要坐在餐桌上面,只要你下了餐桌就不能吃饭了。我会问她还要不要吃,如果决定不吃了,接下来就要准备饿肚子了,然后再也不会给她吃什么。很多时候成人不忍心让孩子饿肚子,总是跟在屁股后面喂饭,孩子的行为就不会有改变,因为家长没有底线和原则。

育儿这条路辛苦也喜悦,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也给了自己一次真正长大的机会。

感谢孩子,让我们都有了再次长大的机会。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