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需要读书写字,很多家庭都会给孩子准备一个单独书房,为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便于孩子学习,但是我的一个朋友却反其道行之。
那天,我去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就看到他家闺女坐在客厅的一个角落里看书,书桌上摆满了孩子的学习用品,显然孩子平时就是在这里学习的,朋友见我来了,才叫闺女去她自己的卧室去看书。
我问朋友为什么不给孩子准备单独的书房,朋友笑着说,“有啊!不过那是备用的,只有家里来客人才会叫她去自己的房间看书。”见我有些疑惑,朋友给我做了这样的解释:
第一,孩子单独在书房里,反而不会安心学习
朋友说,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我们大人总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但对孩子来说,这样的环境诱惑力太大,把门一关,就意味着那个小世界是他自己的了,他才不会安心的读书,看不了多长时间,就在书房里面自娱自乐了。
我表示赞同,我儿子要是在自己卧室里看书,过不了一会儿,房间里就会传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孩子在床上、地上乱蹦乱跳,书早就躺在桌子上睡一觉了。
第二,把孩子关在书房里不利于培养孩子专注力
朋友说,不是越安静的环境越能培养孩子专注力,有时候会适得其反。因为他是学医的,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接诊过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骑车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处磕破了,并不严重,可这小伙子却说疼得受不了,表情非常痛苦。
因小伙子把手机掉了,医生就用自己的电话跟小伙子的家属联系上了。家属来了之后,医生再次见到小伙子后,却发现小伙子正聚精会神的玩着手机游戏,完全没有了刚才的痛苦。
朋友说疼痛与人的注意力有关,一人将精力高度集中在伤口上时,就会感觉伤口特别疼,若手里忙着其他的事情,就能将疼痛忘记一部分。这道理和学习环境一样,环境太过安静了,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对于朋友的这个说法,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自己也有体会,有时我发现即便是二宝在一旁闹腾,但大宝也能坐下来聚精会神的读书,并不受嘈杂环境的影响。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长沙读书时,不是每天故意坐在闹市口看书吗?由此可见,孩子能否投入的读书,与安静的环境并不是必然的联系。
心理学中讲过一个“穿针心理”的概念,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人们在纫针的时候,精神越是集中越不容易穿进去,这种现象就叫做“目的颤抖”。
有时我们的目的性越强,越容易把事情做砸了,你越是特别在意什么,就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困扰。
打个比方,同样的噪声,有人就能安然入睡,有人就辗转反侧说不着,因为后者更在意噪声,所以,受到的影响就更大。
以前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在日本家庭里是不会给孩子准备单独书房的,书房都是留给父母用的,可能很多人都觉得不解,文章中是这样解释的:
首先,日本人觉得让孩子在书房学习,父亲就只能在客厅看书、工作,或者看电视,这会影响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其次,担心孩子在书房里做小动作,不好好学习,玩电脑游戏,这与朋友的第一个理由很相似。
第三,会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父母做好饭才叫孩子从书房出来吃饭,就会给孩子“我不出来,家里不能开饭”的错误认知,而且还容易吃过饭之后就打着看书的幌子躲进书房,以此逃避收拾碗筷等家务劳动。
第四,日本人认为这一点影响最不好,就是不便于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会使得孩子常常躲在自己的书房里不愿意出来。
对于日本人的这些观点,我不太完全认同,但是第二点我觉得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时我在想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在一个书房里学习是不是会更好呢?彼此监督与促进,还方便家庭成员之间交流学习心得。
不管怎样,我觉得家庭学习氛围很重要,对孩子的影响绝对是潜移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吼叫肯定管用,不知您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很想听到您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