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位天天妈妈对4岁儿子在道歉方面的做法非常困惑,她留言给我说:
昨天我带孩子到公园玩,他正在滑梯上玩,一个一岁多的弟弟走到他身边,看上去也想滑滑梯的样子,结果我家孩子一把抓起小弟弟的手臂把人家推倒,自己从滑梯上滑了下来,小弟弟在原地大哭,我当时真是吓坏了!马上就走过去跟他讲,“你不能这样子的!你可以请弟弟让一下,你把弟弟推倒,他很痛的,快跟弟弟道歉!”
但孩子也比较倔强,怎么说都不道歉,我当时真是又气又尴尬。想问问你,这种时候我要怎么教育孩子承担责任学会道歉呢?
关于道歉这个话题,我一直想好好地跟大家聊一聊,我家两个孩子在对道歉的认识上,最开始的时候是对“对不起”和“道歉”的困扰。
比如有时候两个孩子出现了争执,弟弟弄伤了哥哥,可能还会问我一句,“我说对不起了就可以了吗?”,但哥哥其实并不接受这样子的“对不起”,两个人其实会僵持不下。
今天想先跟大家分享下怎么样让孩子明白“对不起”和“道歉”之间的区别,以及究竟对于一个负责任的行为来说,什么是真正有诚意的道歉。
孩子对道歉的认识,
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简单
当我们发现两个孩子之间出现了冲突,我们会观察到什么呢?
很多时候我发现有两种表现,一个是拒不道歉,就好像开头妈妈描述的一样,孩子抗拒并且倔强地排斥。另外一种其实就是认为“只要说了对不起,就没事了”,比如Eric也会主动去摸摸哥哥,然后说“对不起哥哥”,但是下一个回合,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这里我想替两种行为的孩子解释一下。很多时候,孩子出现这两种行为都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对于很多事情的认知远比我们想象中要简单,他们只是单纯的认为A和B之间有关联,但是却不是真的明白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在孩子的承担责任的培养方面,最关键的一点是,帮助孩子形成对“连接”和“因果”的觉察和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明白“好好道歉”(MY APOLOGY)的真正含义。
以上是我很喜欢的心理咨询师 Charles Griswold所提出来的概念,这三点环环相扣,也是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学习责任的必经培训。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并且知道,错误是可以改正过来,也能够被原谅的。下面我重点谈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两个要点。
1.通过正确示范让孩子承担责任和感知影响
即便是一个2岁多的孩子,我们也听过这些语言吧?
妈妈,水杯是自己掉地上的。风吹过来,我的积木就全部塌了,砸到了弟弟。他自己跌倒的,不是我推的。……
孩子们不小心弄翻了水杯、饭碗和其他东西,或者弄伤了小伙伴时,第一反应可能是表达自己的为难:“水杯干嘛自己掉地上了”,或者表示自己的困惑,“积木干嘛自己塌了”,或者直接更正,“他自己跌倒的”。
因为在孩子的眼中,他首先看到的是水杯掉下来的过程,以及积木砸到弟弟、别人倒下来的过程。这便是他眼里的现象。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懂如何道歉,而是他确实意识不到这个现象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这时要做的,并不是反复推着孩子说“对不起,是我错了”,而是借此机会更正孩子的说法,并且示范正确的、恰当的对事实的描述。
1. 可以是示范行为对结果的影响:比如一开始天天妈的故事,天天妈妈就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天天,跟妈妈说一遍,‘我抓了弟弟手臂,推了弟弟,弟弟跌倒了’。”
2. 可以是示范行为对情绪的影响:同样是天天妈的故事,天天妈妈也可以跟孩子这么说,“天天,你抓了弟弟的手臂,弟弟很痛,跌倒了也很难过。”
我家孩子 Joshua 第一次打碎陶瓷碗,才2岁。即便我们提醒了要小心,他还是把陶瓷碗重重地摔在地面,全碎了。当时 Joshua 大哭起来,语焉不详地说:“妈妈,它碎了,它碎了……”
即便是年纪再小的孩子,其实帮助孩子去理解这些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孩子对这些情绪、行为的感知比我们深刻,当时我也会拉着Joshua蹲下来看陶瓷碗,告诉他,“Joshua, 你不小心把陶瓷碗打碎了呢。”“Joshua,你也很伤心对不对。”
对于孩子们,在任何一个小场合,我们都要让孩子了解清楚责任的归属。只有父母不遗余力地引导,并且耐心花时间帮助孩子重新组织说话方式,孩子才能真正建立对责任的认知。
平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做了什么事情,导致了什么后果”、“我的什么行为让别人产生什么情绪状态”,别小看这一句用“我”来做句子开头的话,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关联,但说出了这句话,就代表孩子在学习和领悟“自己做错的事情,要自己面对,并且负起责任。”
2.和孩子年龄相符合的正确道歉表达方式
道歉是需要学习的,但表达方式也要和孩子年龄段相符合。这一点,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其实道歉也是属于孩子的社会和语言能力发展的一部分,必然是跟孩子的年龄、经验的增长保持一致的。
举个例子,我们理解一个概念,必然是从最简单的单字、到词组、到简单句子,再到复杂逻辑关系的句组,道歉的语言也同理。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责任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当两岁的孩子开始隐约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有影响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到孩子开始主动地提出“对不起”,但是要让三岁的孩子明白,我们需要对行为负责,甚至有时候一些“承担责任”的方法,并不在自己的预料之内,这个心理调适,我们也同样需要考虑在内。
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如果你发现孩子踢倒别人的时候,可以说“对不起”,哪怕孩子说完“对不起”之后不知道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其实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说明孩子已经从最简单的层面,了解如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是规则意识的提醒者,比如提醒孩子,“你弄伤了哥哥,所以我们要一起去取创可贴帮哥哥包扎好伤口”,或者让孩子承担起破坏行为的后果,“你在公园推倒了别人,所以我们现在要回家了,游玩的时间提前结束了。”
我们对2岁孩子的教育重心应该在帮助孩子明白责任归属,让孩子意识到因为“我”做了什么事情产生了什么影响,所以需要说一句“对不起”。
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我们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进行弥补。比如真诚的道歉包含渴望纠正犯下的错误,弥补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向对方表达情感上的理解。
比如一开始的天天妈妈可以这样做:“刚才你推倒了弟弟,他在哭,我们先跟弟弟道歉,再把他扶起来,看看他有没有受伤。”这里面没有责备,而是直接采取补救行动,把小弟弟扶起和检查伤口的过程,也是帮助天天和小弟弟建立情感连接的过程,再让天天道歉、总结,会更有效。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忽视了,言传身教,并不意味着只要我们示范了,孩子就一定立刻知晓。但我们的每一次恰当的示范,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终才能学习效仿。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做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做错了,以及我们如何去最终负起责任,都是我们的人生课题。
之前一个粉丝妈妈跟我分享过一个小故事,她带不到2岁的女儿去逛商场,被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跑太快不小心撞上了,虽然孩子并没有摔倒,但还是吓到大哭起来。小男孩快速地说了一句“对不起,我没看见她。”然后就跑开了。
但是几分钟后小男孩又和父母一起折返回来,好好地站住,看着女孩说:“对不起妹妹,我没看到你,我不是故意的。”而男孩的父母也在他身后跟女孩一家人微笑欠身。
这个妈妈说,当时的感觉真的很温暖,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做到这个男孩做的事情。
其实每次谈教养问题,回归到最后,都是榜样的力量。我们不能指望,从来都没有好好道歉过的父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道歉和责任的含义和价值。
我听过一些父母说,“作为父母,即便错了也不能道歉。因为道歉了就会失去孩子的尊重和敬畏。”但其实这样子是错的。
一个人,在年幼时没有学习如何道歉,成年时没有好好道歉的能力,那么在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对人造成的伤害时,就像一只把头埋在沙漠里的鸵鸟,只会选择逃避,甚至撒谎。
而当我们最终愿意消除屏障,去坦白、真诚道歉的时候,我可以帮助修复伤痛和关系,收获更多的尊重,这也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天秤和尺度。
当然,我们希望孩子能做到,需要我们自己先学习如何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