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教育】我不赞成把孩子叫做宝贝

作者:平视教育 09-17阅读:2875次

十多年前一次机场接人时,忽然,身边一位中年女人朝着出来的人群,双手舞动着大喊:宝贝!旋即,宝贝现身,也舞动双手,叫妈。那一刻,我有点晕,因为,这名宝贝太大了,看起来应该是大学生了。

后来,同事就此说我孤陋寡闻,并解说,当下时代变了,三十岁之下都可称为男孩、女孩。我一想也是,早年,就曾为孩子这个称呼的延长,有好一阵子感到过不舒服。

最近这几年更不舒服,因为,竟然成年人也开始“自称宝宝”,比宝贝还肉麻。不过,我有了之前的经验,不想再被人说成Out了,管他什么“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的,宝宝都不说,我还说啥,只有“唉……”

实际上我不是没说,早在十年前就说了,跟我们幼儿园老师说过,跟我们的家长说过,我说:我不赞成把儿童称作宝贝、宝宝、贝贝,因为,尽管这种称呼让人间充满爱,可缺少了成长与平等,甚至是尊重的意蕴。

还有,我说这个观点之前专门找了几位外教,跟他们讨教西欧社会文化背景下,婴幼儿叫做baby(宝贝)的年龄段到多大,他们说一般指的是一岁之前。那次,我还被Mark这名中国通给弄脸红了,因为他说:二十岁左右的人还叫宝贝,只有中国。

Mark不仅是让我为国民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后脸红,还让我想到了1999年青岛南洋国际学校,有一对来自加拿大的外教夫妇,先生叫大卫,太太叫赛利亚。他们带着三个孩子,也带来了一些故事,也改变了我的一些教育观念。

比如,我们教务处不懂国外对合同的敬畏,根据需要随意给大卫增加了两节课。直率的大卫生气了,回家就开会,包括才3岁的孩子和两名读小学的孩子,他都征求意见,问每个人,说他要给我写违约抗议书的做法,是否同意。然后举手表决。

比如,我去他们刚入住的公寓看看,两个男孩的房间墙壁竟然被涂上了很重的蓝色。一问:赛利亚说是孩子自己干的活,色彩和涂料也是他们自己去买的。我当时没注意自己是校长的身份,就发表意见说:儿童房的颜色太深了不好,不安静。赛利亚听完我的观点后,很认真地跟我解释说:“这样的事情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应该尊重他们,他们有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应该不属于校长管的事……”

我无意间用东方文化触碰了西方文化,因为,在我们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思想和话语中,对于儿童那点事,尽管不说出来,心里也会说:小屁孩,懂啥!

可大卫与塞利亚所承载的西方社会文化不是这样,是平等、尊重、成长,是短暂的baby后,就直接成人,直接和父母平起平坐,甚至相互直呼其名。我对此很有感触,所以,后来听到“蹲下来和孩子讲话”的口号时,我反对,并说了一个属于我的观点,“让孩子踮起脚和成人说话”。我基于的是成长,而不是溺爱。

还有一阵子,我心里总在问:做为儿童,如果父母、老师都管他们叫宝贝,他们会怎么想?会因此渐生一些什么样的心态?

后来,我们幼儿园马红展小朋友给我解答了这个心头之问。那天,他认真地跟我说:明天妈妈来接我的时候,你也去我家吧。(他家在外地,是周托班)我看着他的眼睛,看到的是让我感动的真诚,他不玩笑,更不是成人间那句虚伪的“改天”,所以,我也认真地跟他说了几个具体问题,很平等的交流。

那次,我看到了他的满足和兴奋,这个兴奋点是我过后才体悟到的,没别的,就是因为我“把他当人”了,而不是在“哄宝贝”,说一些糊弄孩子的话。特别是当我年过六十之后,许多年轻人以尊敬为名叫我“王老”的时候,我心里并不舒服,不服老。于是,就联想到儿童的“盼年心理”,其实就是盼长大,就是盼大人们别总把他们当做不懂事的小毛孩子,也不希望总管他们叫宝贝。

但是,当今的父母并不懂儿童,而是一味地娇惯,甚至把儿童当宠物养,久而久之,原本儿童心里那种渴望成长的情愫,也在环境之下渐渐磨灭,最终,在父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下,孩子竟然也修炼成了“永久儿童”。

我不仅呜呼,还以一方之地,在幼儿园里跟老师们提出,尽量称呼儿童的学名,坚决不叫宝贝,不要以为叫宝贝就能跟家长套近乎,不要继续帮家长惯孩子,要做有教育味的教育,要以成长为第一前提。

如我在小米尔顿教育集团提出的主题文化——爱与成长。并简释为,没有成长为目的的爱不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