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跑车的家长被踢出群:大人的攀比心,比贫穷杀伤力更大

作者:年糕妈妈 10-09阅读:3390次

新浪育儿最近有这么一条:

看看这位开跑车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是怎么在家长群被怼,并最终被踢出群的:

网友们的热评还蛮有趣的,大部分都表示:

在一众普通轿车+电瓶车的上学车潮里, 来一个拉风的跑车,必然会引人瞩目的,但家长们让人家换车、还踢人出群的做法,则更引人“侧目”,这简直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啊,半晌只想说一句:

“这么仇富,要不得!”

不仅显示了自己的玻璃心,更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

如那位家长所辩解的:你们的孩子,有那么脆弱么?

心态没摆正的,其实是家长自己吧。

真正伤害孩子的,不是家长没钱,而是家长对钱的态度。



喜欢比来比去,是孩子的天性


比车这事儿,在学校里早已不是啥新鲜事。

在《一个幼儿园老师写给家长的66封信》这本书里,幼儿园的小刘老师就写到了班上的例子:

同学给小文夸耀自己爷爷的新宝马车,小文很不平衡,就说自己爷爷的宝马更大。

结果“吹牛”很快露馅了,下午爷爷准点开着自己的三轮来接她了,被同学看了笑话,并说她吹牛,不要跟她玩了。

可以想象在开头的故事里,很可能也是小孩子们get到了跑车的光环,问爸妈要同款了吧。

“爸爸,我也想要你开那种厉害的跑车来接我!”

但孩子们就是喜欢比来比去呀,什么今天中饭谁吃的最快、谁的妈妈最漂亮、谁的爸爸最会打篮球什么的,可以说什么方面都想做最棒的那个!

亲身感受到的最夸张的例子是:

侄子和小伙伴比谁吃点心吃的最慢!然后俩人就一人揪一点点慢动作比了一下午。

但这是攀比么?攀比的意思其实是特指:在消费方面不顾自身现实的经济情况,盲目比高、不甘人后。

然而幼儿园的年龄,孩子们有清晰的消费概念么?

所以当孩子一羡慕别人的车啊、包啊、鞋啊这些名牌的时候,当孩子get到家里没钱买不起很多东西时,往往家长是最紧张的,怕孩子这么小就开始自卑了,怕自己亏欠了孩子。

其实,孩子在乎的,往往并不是大人理解的那样。



孩子不在乎你没钱,在乎的是你的态度


而孩子们是怎么想的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奇葩说》第二季有一期辩题是《没钱要不要生小孩》,选手陈咏开就以亲身经历谈了孩子到底是怎么看家里有钱没钱的,他在节目中介绍自己家曾经是富足的小康家庭,但是他才几岁就家道中没,从有钱变成了没钱,孩子会感觉到失落么?

他坦言:绝对有。

但这绝对不是引起他心情长期受影响的一个问题,因为:

他说让孩子难受的,从来不是家里有钱没钱这个事情,而是父母觉得因为家里没钱亏欠了孩子,自己变得过于辛苦劳累、人也不开心起来。

所以家长要做的第一步,是态度上更放松一些吧。孩子们找乐子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家长们不必紧盯着一个“买不起”不放,不要聚焦在“有钱没钱”这个问题上。


家长怎么做:

比起神经紧张,正面幽默的化解要好得多

有句话说的好:对孩子来说,豪车普通车,能载他们去游乐场的就是好车。

而我们要做的,当然不是哭穷。

可以是像麦兜的妈妈一样,换一种幽默有趣的视角:

麦兜很向往马尔代夫,麦太不忍心破坏孩子的美梦,于是打算带他去太平山顶,就跟麦兜说那是马尔代夫。

搭乘的是山顶缆车,麦兜以为那是在飞机上,因为那么高那么快;妈妈给他吃了饼干和纸盒牛奶,证实了同学说的 “飞机餐”好难吃的;山顶的景色,果然很美啊,还有洋人,麦兜还鼓起勇气用英文跟他们问好。

虽然这不是真的马尔代夫,但麦兜却玩的十分尽兴。说谎纵然是不对的,但小小孩的世界里,允许童话的存在。

麦兜妈妈给不了麦兜可以挥霍的生活,却通过想象力的补充和全身心的陪伴,教会他怎么去用心感受生活。

生活当然不能全是童话,所以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就是很正面的, 向对待成人那样,告诉他们大人的考量

“妈妈,我们为什么不去买小雪家那种大房子呢?”

这个时候,告诉他家里暂时供不起啊;现在这个房子虽然小点,但是你上学很近啊;我们可以也想办法给你布置一个游戏角…….诸如此类,既坦然实际又能让孩子一起发现生活各个层面的方式,也没什么不好啊。

以此类推——

“妈妈,我们为什么不买xx家的大跑车呢?”

“家里暂时买不起那么贵的车呢,现在的车也是爸爸妈妈努力工作得来的哦,我们可以把车车一起保养的更亮更拉风,爸爸妈妈可以开着它带你去更多有趣好玩的地方。”

甚至我们可以鼓励孩子:xx爸爸说他工作很拼所以开得起这样的车,我们也要变得更努力呀。

毕竟,我们和孩子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你不可能永远去要求别人不开豪车,孩子也总有接受现实的时候。比起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更重要的,是家长对钱的态度:

有钱当然很好,没钱也不丢脸啊。体面的生活固然和钱有关,但是也可以是一种态度,因为对孩子来说,大部分的快乐都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