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讨论控制情绪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当时乘客刘某与司机冉某有一方能控制住情绪,就不会转瞬之间让15条鲜活的生命丧身江底。但我认为造成此次事件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结于情绪,缺乏对规则的敬畏才是关键。
刘某作为一名乘客,就应该遵守公交车上的规矩,坐过了站,就应该规规矩矩地等到下一站下车,而她不仅随意破坏规矩,还做出辱骂打人的行为,更是对规则的践踏,所以,才最终酿成了惨祸。
同样是10月28日,江西省新余市一名13岁男孩身子探出汽车天窗外,直接与限高杆相撞,当场死亡。天窗不是玩具,它只是为了改善车内光线和空气质量而设计的,可13岁的孩子却把它当成了观赏风景的通道。
生活中处处需要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而规则的建立需要从小抓起,我们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懂规矩,敬畏规矩,才能让孩子平安、健康长大。
第一,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才会敬畏规则
有一次,在人行横道上等红绿灯,站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女孩看上去只有四五岁的样子,妈妈见车辆不多,没等绿灯亮起,就牵着女孩的手要过马路,女孩着急地说:“妈妈,老师说绿灯亮了,才能过马路。”妈妈很不耐烦,“别磨蹭了,我上班要迟到了,快点吧!”
不要觉得不就是一次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嘛,它会破坏孩子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感,并且会认为规矩不是什么时候都应该遵守的,有时规矩也是可以破坏的,从而降低了规矩在孩子心目中的敬畏感。
所以,在孩子面前,哪怕是在地上丢一个纸屑都不可以,父母一定要做一个规矩的有力践行者。大儿子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幼儿园举行亲子活动,有一个活动内容就是将孩子的一条腿与爸爸或妈妈的一条腿绑在一起,然后共同走向终点,活动开始前,园长讲了详细的规则,不能抱着孩子跑。
比赛开始了,我和儿子喊着一二一二向前迈步,身边有许多小朋友都被父母抱起来跑,很快就跑到了前面,我们是最后一名,儿子有些生气,怪我没有抱他,我告诉孩子,“我们才是第一名,因为我们没有破坏规则。”
只有父母以身作则,严格遵守规则,孩子才能对规则心存敬畏。
第二,年龄小不是没规矩的理由,应尽早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经常听到有人说:“他还是个孩子,别跟他计较!”言外之意,就是孩子小,我们应该包容孩子,我从来不觉得孩子小就应该没有规矩。也有人说等孩子大一些,就应该给孩子树立规矩。那么,什么年龄才适合给孩子树立规矩呢?
给孩子树立规矩,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是孩子能听懂父母的话即可,一岁的孩子去摸插座,你表情严肃地告诉他,“不许摸”,孩子是能明白的,只不过一次两次的教育可能记不住,多次之后,孩子自然就会记住。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觉得可以不树立规矩,可以让孩子胡作非为,否则孩子大了,做事也会没轻重。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一个10岁男孩在家里看动画片,屋外施工者使用的电钻声吵得他心烦意乱,他便拿了一把刀子,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致使施工者悬在空中动弹不得,后经消防大队紧急救援才化险为夷。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熊孩子比比皆是,公交车上跑来跑去,电影院里大声喧哗,火车上不停地踢座位,抓别人头发……熊孩子是怎么炼成的呢?其实就是缺乏规则意识。
第三,建立规则靠说,执行规则靠行动
三岁的嘟嘟想看电视,自己就去插插座,被妈妈见到了,妈妈立马吼了起来,“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去碰插座,你怎么就记不住呢!”这样的话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说过千遍万遍,可孩子为啥不听呢?
建立规则要靠说,让孩子知道哪些是禁区,不能违背,但这并不等于孩子就一定会守规则,让孩子守规则必须要行动。
有一次和朋友坐公交车去办事,朋友带着她5岁的儿子,上车后,男孩就一直不停地折腾,一会儿大喊大叫,一会儿又去拨弄坐在他前面一个乘客的头发,朋友严肃地训斥了孩子几次,孩子都不听,朋友做了一个让我很意外的举动,将孩子抱起来,直接下了车,并告诉孩子,你什么时候不吵不闹了,我们再坐车。
那时正值夏天,太阳很毒,朋友就让孩子在太阳底下站了20多分钟,直到孩子说不闹了,我们才打车离开,果然孩子上了车,就不敢闹腾了,和朋友说话,都凑近耳朵,小心翼翼地。
让孩子明白应该遵守怎样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让孩子知道破坏了规则会遭受怎样的惩罚,才能确保规则顺利实施,两者缺一不可。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父母会因孩子破坏规则施以惩罚。
比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个小时,可孩子超过了半个小时会怎样呢?无非就是父母多唠叨几句,“把电视关了吧?”或者一气之下,父母把电视关了,这种不痛不痒的措施对孩子来说根本没有作用,如果规定超过时间,以后就少看10分钟,那孩子就会很守规矩了。
为人父母,必须先匡正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给孩子制定规则不是用条条框框限制他们的思维,控制他们的行为,而是在规则下,更好的保护他们,把他们培养成有教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