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带年糕出了几次国,我发现了一件让当妈的挺扎心的事——“熊孩子”居然已经成了国际化问题!
比如说上次去美国,带着年糕踏进机舱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四面八方带着警惕的敌意——周围乘客皱着的眉头、不开心的脸色,都清楚的发出一个讯息:可怕的熊孩子来了!
在温哥华一家高级餐厅就餐的时候,我们更是历经波折——一进门,女领班就用礼貌而冷淡的态度不断婉拒:表示不提供儿童餐、询问小孩有没有过敏食物,直到我们入座还是一副勉为其难的态度。
一开始我挺奇怪的:年糕小的时候带他出门,可没这种“特殊待遇”啊?
但是后来,当年糕在航班上全程保持安静直到降落,获得头发花白的乘务长称赞:“very good boy ,very good traveller”(很棒的小男孩,很棒的旅行者)的时候;当我们在餐厅安静的吃完一顿饭、准备出门时,女领班突然态度大转变,温柔而热情地帮年糕推儿童车的时候。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之前会被“特殊对待”——年糕这个年纪,正是精力旺盛、让人头疼的“熊孩子”的标准年龄啊!
想想本来安静的旅途,可能充斥着熊孩子的尖叫;本来温馨的用餐环境,马上要被熊孩子的嬉闹奔跑毁了,恐怕谁都不开心吧?
难怪国外一些高级餐厅规定“不接待7岁以下儿童”、却允许带宠物狗,并且还表示禁止儿童入内“让生意变好了”。
但是,这能怪谁呢?
毕竟到处都有 “熊孩子”的新闻,什么跑去抓别人桌子上的菜啦、全程尖叫把菜扔的到处都是啦——不分国内外,哪都不少见!
每当孩子在公共场合耍“熊”的时候,很多家长还理直气壮地说——他还是个孩子!
他还是个孩子,就可以不守规矩、肆意妄为,就不配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吗?
这几次带年糕出行,却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这件事:
教养这回事,正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所以千万不要“放过”他;
尊重这件事,问题也不在孩子,要家长靠自己努力才能换来。
1
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教养
很多家长会说,遇到孩子犯“熊”并不是不想管,但是说了几次都没用,所以就放弃了。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就是:一说就听的孩子,基本是不存在的。
就像年糕得到表扬的背后,我都至少需要讲道理+实践了20遍。
就拿道歉这件事来说,一开始,年糕也不愿意说对不起。
其实我能理解他,小一点的孩子对“知错能改是好事”并不理解。他们的认知里,认错=承认我是个坏孩子。
于是我一次次示范给他看:大人也会做错事,做错事道歉是承担责任、表示勇敢的好事情。
从带着他认错、到我自己认错,一次、两次、十次、二十次……不断地重复给他看。
慢慢的,认错这件事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那么困难了。
但这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对家长的耐心和毅力是个挑战。
当然,带孩子总难免遇到一些失控的场面——毕竟孩子是天生的谈判家,总会瞅准一切可能的机会、利用一切让你难堪的做法,比如躺地上耍赖、尖叫、哭喊,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这个时候,我给自己的原则就是——“不跟恐怖分子谈判”。
如果小孩这些行为发生在公共场合,而且影响到了别人,我会马上带他离开现场。等他情绪稳定之后,明确告诉他什么行为恰当、什么行为不恰当,以及不恰当行为的后果。
只有坚持住界限原则,经过一次次的磨合,孩子才能真正懂得规则的界限到底意味着什么。
2
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是给他最大的成就感
除了让孩子更受欢迎,“教养”这件事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并因此更加自信乐观。
仔细想想不难发现,当你用一句“他还是个孩子”,任由他无理取闹的时候,就相当于告诉了他:小孩更低级,和大人不一样。
而当你告诉孩子,应该遵守规则的时候,才是真正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尊重。
互相尊重,这是成人世界的基本原则,我也把它用在跟年糕的很多互动上。
比如我要求他道歉的时候,会告诉他“妈妈是很尊重你的,但是你也要同样地尊重别人。你刚才没礼貌的行为,就是不尊重人,所以你要道歉。”
再比如在餐厅吃饭,他知道妈妈说“嘘”要闭嘴、他想到处乱跑,妈妈说了不可以,就马上回来乖乖坐着的时候,我也会告诉他:你这就是在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人,同样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不会觉得年糕是个小孩,就放弃让他遵守规则;我也从不会让他认为:小孩就可以蛮不讲理、不考虑他人感受。
尊重、自尊、被肯定和自我价值感,就这样扎根在了他的内心深处。
其实,总是爱无理取闹的孩子,往往都是没有成就感的孩子。
而对小孩子来说,最棒的成就感可能就是——我能像成人一样。
好多家长认为,识字、英语、数数、看书才是大脑发育的教育。
但是在我看来,学会互相尊重,培养好的行为规范,更是整合大脑发育的重要课程。
而且,这件事还真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你不但要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还要自己要付诸实际行动,要求全家人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
只有当你自己讲的道理,今天明天都是一样的、全家人都是相同的、大人也是这么做的,小孩子才可能会记住、做得到。
孩子这些成长经验,比成为成绩优异的“成功”小孩,真的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