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6分半走心广告看哭多少父母?最好的教育,是我在做,你在看

作者:闫涵妈妈 11-13阅读:2578次

最近,一则最走心的泰国广告,又狠狠地扎了亿万父母的心。

芭乍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他每天都要带着自己白发苍苍的妈妈来上课,坐在课堂后面打瞌睡的老人,让孩子们很好奇。

家长们也同情芭乍的遭遇,可他们更担心孩子的学习会受影响,议论芭乍为什么不找个保姆照顾妈妈,有的家长甚至想给孩子转学。

家长的不满传到了院长那里,校长不得不找芭乍谈话,他提出可以帮芭乍找到照顾母亲的人。

芭乍很感激,但是他说:“这是我的妈妈,我不会让别人代替我照顾她。”

芭乍的话还没有说完,发现一直坐在门外的妈妈不见了。他冲出门去,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喊着:“妈,妈!”

虽然已经放学了,听到老师的喊声,小男孩儿立刻摘下摩托车头盔,向教室跑去。很快,所有的孩子都奔向教室,帮助芭乍寻找妈妈。

坐着车回家的男孩儿看到了奶奶,他连忙让妈妈停车,冲下车,拦住了奶奶。

与芭乍寻找妈妈的画面交叠着的,是院长将所有的家长召集在一起,给他们讲了芭乍的故事——

芭乍的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芭乍每天都得带着妈妈来学校,他告诉院长:“他只有妈妈,她的妈妈也只有他。”

曾经有很多学校邀请芭乍去任教,为了照顾妈妈,芭乍都放弃了,因为妈妈是给他生命的人。

院长说:“每个人都有权利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院长告诉家长,如果有人认为芭乍不适合在学校继续任教,可以在联名书上签名。

短片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了,没有人知道芭乍是否可以留下来,会不会有家长在联名单上签名。


这个短短六分半钟的短片,看着看着眼睛就湿润了。让我流泪的是芭乍,也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当他们听到芭乍寻找母亲的呼喊,一个个毫不犹豫地奔向教室喊着奶奶奶奶。

他们因为找不到奶奶,趴在妈妈的怀里难过地哭了。

还有那个小男孩儿,坐在妈妈的车上,突然对妈妈说:“要是我长大了,我一定会给妈妈开车。”

家长们没意识到,当他们抱怨芭乍的妈妈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时,他们的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已经从芭乍的身上学到了最宝贵的东西:

“对亲人的感恩,对陌生人的善良。”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父母对孩子的爱。

就像芭乍的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忘记了一切,但仍然记得那一句“你不去学校吗?”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所缺失的,正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恩。

最好的教育,是我在做,你在看;最好的教育不止是言传,更是身教。

那个带着拖油瓶来上课的芭乍老师,在不“完美”的课堂上,给了孩子最完美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甘肃兰州

一辆公交车上,一位母亲疲倦地睡着了。

坐在她旁边的儿子,担心妈妈睡着了会磕到头,用自己的胳膊垫着她的头,就那样垫了一路,直到妈妈醒过来。

我没有听到这个妈妈说话,但可以想象,这样懂事的孩子,一定有个温柔的妈妈。

在江苏溧阳

一所学校内,一位给读高一的儿子送试卷的妈妈。

担心高跟鞋鞋子走路的声音影响孩子们上课,脱下鞋走了四层楼,又赤着脚走到楼下。

我看不到教室里的孩子,但可以想象,有这样善解人意的妈妈,她的孩子一定很棒。

在江西南昌

一家医院里,一个儿子蹲在地上,给84岁的母亲当凳子。

这段视频被网友发到朋友圈,当事人、南昌的一名派出所民警才知道自己火了,

他说,“小时候老娘就是这么把我背大的,我们长大了还回去就是了,她养我小我就得养她老,就这么简单。”

我们不了解这个家庭,但可以想象,从这样的家庭里走出的孩子,孝顺是最基本的素养。

我还想起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小视频。

一个男孩把一个玻璃瓶丢到了小区的水池里,他的妈妈挽起裤脚,当着孩子的面,一块一块地捞出了里面的碎玻璃。

我们不知道这件事结局如何,但那个孩子应该会深深地记住,妈妈在这个傍晚一块一块捞出的玻璃。

当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是这样,父母更是这样。

有一次,陪喆同学上课,我坐在外面的游乐区等他。游乐区有一群孩子在堆积木。玩着玩着,突然有孩子说了一句:“你看她的脸!”

孩子们一阵骚动,片刻冷场后,几个家长陆续悄悄地领走了自己的孩子,只剩下一小女孩儿和她的妈妈坐在那。

循声望去,我才发现那个女孩的脸上有一大块明显的胎记,乍一看上去有点吓人。

四五岁的孩子,已经能感受到外界的眼光是否友好,女孩儿低着头、一动不动……估计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时,一个年轻妈妈突然拉着原本在远处玩的小男孩儿走过来。

她低头跟男孩儿说了句什么,男孩儿迟疑地摇了摇头,年轻妈妈说:“那我先去好吗?”

男孩点了点头。

年轻妈妈先坐在了小女孩旁边,笑着问:“咱们一起玩好不好?”

女孩有些胆怯地看了看自己的妈妈,妈妈冲她点了点头,她于是便开心地玩了起来;不一会儿,小男孩儿也加入了堆积木的队伍。

这时,笑容又重新回到小女孩的脸上,女孩的妈妈抬起头,感激地冲这位妈妈笑了。

就是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让我看到了一位优秀的妈妈。

这个年轻妈妈,没有逼孩子去认同一个“跟自己不一样”的人,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你看,我们可以一起玩,我们也应该接受看上去跟我们不太一样的人。”

这才是一个孩子能从爸妈那学到的最宝贵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