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老人,有事没事总喜欢拿着手机,无论吃饭睡觉,几乎都不离手。
我一直认为,手机依赖症只有年轻人会有,所以一直都不理解:为什么老人也会这么依赖手机?
直到看了一个泰国公益广告,我才知道答案。
这个广告只有短短四分钟时间,最后却把我看哭了。
凌晨,一位头发斑白的妈妈醒来。刚起床的她,就立马拿起手机,有老花眼的她远远的举着手机,不知道在玩什么。
女儿是一名护士,正在值夜班,忽然收到妈妈的信息,原来妈妈是在给她发信息。
她体谅女儿辛苦,给女儿加油鼓劲,还用上了可爱的表情包。
女儿因为照顾病人,常常不能及时回复妈妈的消息。即使如此,妈妈也每天坚持发信息给女儿。
就连在吃饭的时候,妈妈也在看着手机,等待女儿回信,一旁的爸爸都看不下去了。
有一次,女儿照顾病人时遇到麻烦,还遇到了医闹。
忙得精力交猝的她,根本没心思看手机,手机里,妈妈依旧每天凌晨就起来发消息,一直到晚上。
妈妈忍不住问她:怎么不回我消息呢?
女儿刚在无理取闹的病人家属那儿受了气,看到消息,瞬间脾气就上来了。
她连珠炮一样回复道:
你总是发图片!要我回什么!我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一整天都拿手机给你发消息!
回复之后,消息很快就显示变成了已读。
原来妈妈一直守在手机旁边,等待着女儿的回复。
妈妈很快又回复了,没有指责女儿的无理,只是问她:过年回家吗?我很想你……
其实妈妈发图片,只是觉得用表情包可以和孩子距离近一点。
女儿看到妈妈的这句话,瞬间意识到自己错了,不该这样子生气。
说话间,女儿又被喊到医疗室去了,后来她给妈妈发了一段视频,对妈妈说:对不起,一直忽略了你。
最后,女儿赶在过年前回家,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短片里的女儿和妈妈,其实就是我们中大多数人和父母的缩影。
儿女常年在外,父母只能通过手机,给他们发个微信,打个电话。
即使是这点不多的联系,也常常因为各种事情而被阻碍。
其实,那些爱玩手机的老人,并不是多么喜欢手机。
他们只是想了解孩子最近过的怎么样,想听听他们的声音,看看他们的模样而已。
那时刻看着手机的身影,藏着的是思念。
01
▼
其实,这个短片里的母亲已经很“时髦”了。
对很多父母来说,和子女的沟通,智能手机就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小唐那天中午又接了个电话,在走廊上打了将近半个小时,一开始他还能勉强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后来就开始不耐烦了。
我听他最后挂电话之前说:我都讲了几十遍了还不会,你自己再试试吧,我要上班了。
后来他告诉我,打电话的是他爸爸,最近才开始用智能手机。
他爸平时生活比较节约,前几年一直用着旧手机不肯换,小唐说过好几次要帮他换手机,他爸都说不想换,只要能接接电话、发发短信就行了。
今年也不知道怎么就想通了,有一天忽然和小唐说想换手机了,可是不懂买什么样的,让他帮忙参谋参谋。小唐想着正好尽一尽孝心,给爸爸买了一台苹果。
从此以后小唐这儿的“求助电话”就没断过:
一会儿找不到微信在哪里打开了;一会儿问手机怎么付钱结账;一会儿问以前的语音怎么听不了了……
这通电话是来问他怎么在微信里发红包。周末他回家的时候,明明已经把一步步怎么操作都讲清楚了,不知道怎么的,才过了几天他爸又忘了。
我想起小时候,外婆来我家里住过一段时间。
外婆之前一直在农村生活,在乡下衣服全靠手洗,烧饭用的是灶台,刚来的时候生活很不习惯。
为此,妈妈很细心地写下了天然气和洗衣机的使用方法,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写好以后贴在了墙上。
我和小唐说,你也可以这样试试看,下次回去的时候,把手机的一些常用操作用一张纸写下来。
我想,很多父母学着用智能手机,并不是对网上的视频、游戏、购物多感兴趣,而是想用这种方式离自己的孩子近一点,再近一点。
不要因为他们问题多了,问的遍数多了,就开始不耐烦了、受不了了,就对他们大喊大叫。
他们年纪大了,记忆力比不上从前了,以前看一遍就能记住的东西,现在可能要重复五六遍。
有人说过一句话:当你教父母用智能手机觉得不耐烦的时候,想一想他们曾经不厌其烦地教你用过筷子。
手机是他们与孩子的联系,孩子是他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他们被时代无情地甩在后面,却还是想努力追上儿女的脚步。
02
▼
琳琳前几天跟我说,她妈妈被她气得回老家了。
上个月她突发急性肠胃炎,虽然吊了几天点滴就好了,但妈妈还是很担心,特意从老家赶过来照顾她。
刚开始那几天,琳琳挺开心的,天天和我们炫耀说:家里有人烧饭,今天不用吃外卖了!
过了半个月,矛盾就渐渐出现了。
琳琳喜欢熬夜刷剧,总是拖到半夜一点多才睡觉,妈妈不让她晚睡,十点就得熄灯。
工作日从早忙到晚,她周末喜欢睡到自然醒直接吃午饭,妈妈说不行,这样不健康。
妈妈在吃的方面管控得特别严,不让她随便喝饮料吃零食,还说就是因为她天天乱吃东西才吃坏肚子的。
每次琳琳都敷衍地回她:好了好了,知道了!
那天正好工作上有点事情不顺心,妈妈过来催她睡觉的时候,她一时没忍住脾气,很不耐烦地说:
烦死了,你能不能别管我了啊!
她说妈妈的表情一下子就变了,很受伤的样子。她一时半会儿也放不下面子,想着:算了,明天道个歉吧。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在她上班的时候,自己默默收拾东西走了,看来这次是真伤心了。
其实她不是不知道妈妈那些话都是为她好,为了她的健康着想,可是那些伤人的话总是不过脑子,一不小心就脱口而出了。
你的每一次不耐烦都在消耗你们之间的关系,再热切的一腔爱意也经不住三天两头被泼冷水。
以前听过一句话:当我们向父母索要的时候,父母只怕给予的不够。而当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只希望我们不打折扣。
有时候父母并没有期望从我们这里获得对等的关心,而我们却连单方面的接受都嫌太麻烦。
给父母多点耐心吧,他们想要的本来就很少,别连这一点东西也打折扣。
03
▼
楼下的刘阿姨,以前经常搬张小板凳,带着收音机坐在楼下听戏曲。前段时间我发现她不听京剧了,改听新闻了。
有一次下楼的时候我顺口问了一句:刘阿姨现在喜欢听新闻了?
刘阿姨有些无奈地告诉我:她这是在学说普通话。
刘阿姨最近在给女儿带娃,每天忙出忙进的,不过为女儿忙、为外孙忙,她忙得也挺开心的。
可是有一天晚上,女儿和她说:妈,你这普通话太蹩脚了,小孩都被你带歪了,以后到幼儿园去怎么办!
刘阿姨那一刻特别窘迫,她开玩笑和我说:好像回到了好几十年前,感觉自己像小学生一样,被老师点了名批评,在教室后面罚站。
她叹了口气,说自己讲了一辈子方言,哪儿这么容易就能改过来,现在只能学一点是一点了。
这个故事很心酸,我想到《请回答1988》里的一句话:哪有觉得父母丢脸的孩子,那种人不配为人子女。
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举动,可能已经透露出你对父母的不屑,甚至是嫌弃。
你没有放在心上,说完转头就忘了,他们可能会因为这些,难过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有时候,你的冷言冷语会挫败父母的自尊。他们人生已经浮浮沉沉几十年,对外早已坚不可摧,却总是被亲近的人伤得最深。
04
▼
《追风筝的人》里说:
青少年时期,我们总幻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却换成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就只能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
这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别的人会这么牵挂你。
天冷了怕你忘了加衣;到饭点了想问问你今天吃了什么;叮嘱你不要熬夜;关心着你的衣食住行。
别怪父母的“骚扰”太频繁,他们有时候只是想和你说几句话。
对他们的耐心一点吧,别等到失去了这份“骚扰”,才发现一切都来不及了。
给父母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吧。
毕竟你的世界很大,他们的世界却很小,只够装得下一个你。
来源:围炉夜读
ID:weiluyedu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