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龄:被父母溺爱的孩子,活得有多爽

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11-29阅读:2820次

作者:一木(富书签约作者)

前几天,李湘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在家带娃的视频。

九岁的王诗龄扎着双马尾,对着镜头微笑,端庄又甜美。就像她曾经说的那样,她不是大明星,是小公主。

李湘对女儿的宠爱,向来都让一般人望尘莫及。她在采访中表示,孩子就要富养,要什么给什么。

这种育儿方式,曾让无数人吐槽,甚至说,这样下去会把孩子惯坏的。

令人意外的是,王诗龄现在,不仅没有被惯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无论在什么场合,登上多大的舞台,也都是落落大方,镇定自若。

这种强大的自信和不慌,其实就来源于父母无限的宠爱。

她拥有过、见识过,所以无所畏惧;幸福和安全感带来的坦然,别人怎么学都学不来。

之前,王诗龄发了一段写数学作业的视频。

全程用流利的英文解题,一口纯正的英语发音,泰然自若的语调,让很多人感叹,自己学了十多年,还不如个孩子。

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她还会帮妈妈做家务、提包提衣服;

会在李湘自嘲厨艺不好时,真诚地说:“妈妈做的超好吃、太好吃了。”

从来都不吝于表达,对父母的爱。

记得在《爸爸去哪儿》中,她拉着老人的手道别,说:“爷爷,你在家里好好啊”;

给留守老人分虾吃,告诉他们:“你们吃了,就不老了”;

脱口而出的话,暖心的让人想流泪。

从来都没有像别人说的那样,娇生惯养下,势力、功利、虚荣的模样。

只有被温柔对待过的灵魂,才能同样温柔地对待另一个灵魂。

只有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孩子才能温暖、阳光。

我们常说,惯子如杀子,千万不能溺爱孩子。

所谓“溺爱”,就是指爱的太多,可是,给孩子很多很多的爱,真的就会毁掉他吗?

《弗洛伊德的使命》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无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宠爱的人,会终生保持胜利者的感觉,而这种成功的信念,会导致他这一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我们之所以害怕,“溺爱”会让孩子受到伤害,只不过是,很多父母没有被真正爱过,没有被真正地接受过,所以,根本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要知道,所有人,都是越被爱,越可爱。

被无条件宠爱的孩子,有多厉害

前不久,一个“儿子考了7分,父亲买一车烟花庆祝”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这个11岁的小男孩,在此之前都是考0分,孩子爸表示,难得有进步,真的不容易,所以就买了1000多块钱的烟花庆祝。

有人说:

这爸爸心真大,这么虎的小孩可不能惯。

这个老爸不着调,现在不管,以后看你怎么笑。

没想到这之后,小男孩在前两天考试中,竟考了57分。

对此,“烟花爸爸”表示,“癞痢头儿子,自己的好。(意思是孩子就算秃头,父母也觉得好)

当时只想着让他开心一下,结果,他居然变得越来越懂事,自己激励自己,主动要求进步,真是个意外的收获。”

说实话,如果孩子考7分,大多数父母都会生气、焦虑。可在这个父亲眼里,从0到7,已经是质的飞跃。

就像网友们所说:

这是真爱啊,我那年考了70分,爸妈差点没把我揍成灿烂的烟花。

开始还觉得很好笑很奇葩,最后觉得这老爸真暖心,羡慕他孩子。

弗洛姆认为,爱的本质,应该是无条件的。

父母爱孩子,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孩子。

父母赞许孩子,也不是因为他做了这个或那个,而是因为,他存在。

只有足够的爱和信任,才能让孩子有一副没被生活欺负过的脸;只有被爱过,才会在心底留下生长的种子。

袁泉在《朗读者2》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她上小学四年级那年,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去学校挑选小演员时,被选上。

虽然才不到11岁,但她说“我真的想去”,即使不舍,父母也非常尊重她的意愿。

把她送到北京后,袁泉的妈妈在回家前,一直站在女儿的教室门口看着,不愿意离开,但还是笑着跟老师说:“孩子就拜托给你们了。”

那段时间,袁泉和父母来往的书信近300封,因为一直做不好基本功,尤其是压腿,怎么都够不着脚,她在信中总会跟父母吐槽:

整天垂头丧气,闷闷不乐,老师说我还不够刻苦,我很难受,因为觉得自己已经使了最大的力量。

在回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感动了很多人:

泉泉,做父母的理解你,心疼你,我们绝不会在你竭尽全力,仍暂时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还要你去拼命。

没有批评和指责,也没有一味要求和逼迫,只有父母的理解,和满满的爱。这些动力,让袁泉顺利考上中戏,成为知名演员,并且收获最好的爱情,现在一家三口过得幸福美满。

有实验证明,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做得好不好,孩子不会对所做之事产生兴趣;相反,如果我们支持并信任孩子,必要时再给予帮助,那孩子就会享受学习的乐趣。

也就是说,多点鼓励、少点评价、永远爱他,就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力量。

《无条件养育》一书提到:

确认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比仅仅只是爱他们更难。

因为我们关心的,不是说我对你有多好,为你付出多少,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满足这些需要?

无条件的爱,是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

爱的不够,才是伤害

电影《一念无明》中,男主角阿东,就是一个缺爱的孩子。

小时候,父母都更加偏爱弟弟,对阿东却很少关注和宠爱,以至于他长大之后,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阿东的母亲常年经受病痛的折磨,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将她送到疗养院,让专业的人照顾。

而且成年后的阿东,工作稳定,和未婚妻感情也很好,还共同按揭了一套房子,即将开启幸福的生活。

可是,为了得到母亲的喜爱和肯定,当未婚妻提议,把母亲送去养老院时,他就打女友,闹分手,宁愿辞去工作,也要照顾病重的母亲,为她端屎端尿,任劳任怨。

尽管如此,母亲仍旧对阿东的表现不满意,对他打骂、侮辱,认为自己过得不好,全都是因为他。

最终,阿东在这样的对待下,患上了躁郁症,失手杀死母亲后,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

小时候缺爱,长大后,就不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爱,怎样去爱,只有得到过爱的人才懂

王尔德曾说:

让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愉快。可大多数父母,在让孩子愉快这件事上,却相当吝啬。

有网友说,小时候想吃零食,爸妈却说:“我就不能惯着你。”

他忍不住,只好去地上捡别人掉的东西吃,甚至去超市偷东西,现在想想,就觉得很痛苦。

我们怕孩子变坏,所以不敢溺爱;但实际上,孩子变坏,是因为缺爱,因为没得到过真正的爱。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真正的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和要求的。"

爱孩子的人,永远都会觉得自己爱的不够;

不爱孩子的人,才会觉得,花一分钱、一分钟在孩子身上,都是奢侈,都是溺爱。

最好的溺爱,其实是无条件的爱

一直忘不了,小时候刚会走路不久,看到其他孩子有自行车,我也吵着要。

父亲下班回来后,二话没说,就开车到县城,买了商场里最贵的那种。

母亲觉得太浪费,我又不会骑,就是图个新鲜,可父亲却偏偏要顺着我。

每次回忆起来,除了温暖,也因此明白,要拥有,就得努力去拥有最好的,我值得拥有最好的。

有网友说,从小有什么事,父母就让她自己决定;所有的爱好,父母都支持,并提供足够的帮助;长大后,关心的永远是她身体是否健康,工作是否开心。

所以她现在,也会尽力去帮助别人;根本不怕失败,因为知道,自己有强有力的后盾。

被父母“溺爱”的感觉有多爽呢?

不会觉得,只有在成功时,自己才有价值;可以失败,但不会因此就认为,自己是个loser,即使退到最后,背后也是父母,而不是悬崖。

无条件的爱,不是孩子有多好,才爱他;而是他尽管不好,也爱,也喜欢。

请好好爱孩子,像溺爱一样的爱,这很难,但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没有上限的爱,最珍贵,不要吝啬,爱没有错。

就像诗人海桑所说: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干干净净,衣帽整齐,规规矩矩,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便是叔叔好阿姨好,再见你好,四岁就能让梨,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孩子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而不是朽坏下去。

作者简介:一木,富书签约作者,90后教育工作者,专注心理学研究,用走心的文字,记录不同的人生,微博@一木EMU。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