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闺蜜聚会,玲玲和我们说起了一个困扰:每天下班回家里,宝宝见到她就扑上去,各种哼唧,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要那样,明明进家门时还看到她在好好吃饭,转眼就要各种哄啊喂啊,还哭。婆婆说“你不在的时候孩子可乖了,你一回来怎么就闹成这样”,
玲玲既自责又无奈,难道是我全职在家带娃的时候把孩子宠坏了?
咦,这不就是典型的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一场吗?几个姐妹你一言我一语的,原来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烦恼,好好的娃见了妈妈各种作,说哭就哭,你越哄吧,他还闹腾的更加厉害了,到底什么情况啊?
《美国育儿百科》里面是有这么一段话: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你的保姆或者家人告诉你他们表现的像个天使时,其实是因为,他对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但在你的面前,孩子会很想尝试各种事情,哪怕是耍无赖耍混,甚至是危险或者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哭的凄惨,你会怜惜;遇到麻烦你会帮他解决。
这句话,其实很好的解释了孩子作的最大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他们的吃喝拉撒都由我们当妈的来承担是不是?孩子是特别简单的,谁在他身上花的时间多,自然和谁亲,换言之,也就最信任谁。
所以,妈妈和孩子长时间的朝夕相处,造就了他们之间最紧密的联系,而对孩子而言,妈妈也就成了他最信赖的人,当然就会有很多只在最信赖的人面前才会出现的举动。
突然想起我小时候,有一次在学校因为回答错一个问题被同学笑话很久,我站在座位上脸刷的红了,那一天都是低着头不敢和别人说话。直到踏进家门,看到我妈烧好我喜欢吃的宫保鸡丁,我终于忍不住大哭了起来。那一刻,积攒了许久的情绪终于释放了。我在妈妈的怀里哭了很久很久。
现在我长大了,自己也有孩子了,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即使再小的孩子,也会难过、委屈和不开心,如果那一刻身边的人并不是和自己很亲密的,比如阿姨,或者这个人在他心里的亲密度没有妈妈高,他们往往会强忍这些不好的情绪,等到妈妈一来,有一种“我的依靠来了”的感觉,于是心底的那种委屈一泻而下,释放得痛快淋漓。
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学会正确表达情绪的孩子,他们通常会借着一些小事发挥,从而让人觉得无理取闹。
其实,是我们误会孩子了。
美国心理健康专家 CrystalI.Lee 说:
人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时,会表现得更真实。你知道他们是爱你的,所以有时可能会表现得更糟糕。
就像男女谈恋爱,女生总是不免“发发嗲”,男生呢偶尔做些小动作来确认对方的心意。成年人尚如此,更何况孩子。
正因为他们把我们当成是自己最可信赖的人,才会任性耍赖,各种“作”,一方面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我们的关注和关爱。另一方面,孩子的潜意识也会告诉他们,妈妈一定会无条件的原谅我。
这,都是人之本能。
不过啊,太多的妈妈不理解孩子这种渴望被关爱被重视的心理,反而觉得孩子倔强、野蛮、不懂道理,尤其下了班回家,稍哄了一阵无济于事后就不免大动肝火,这个也完全能理解,因为工作了一天,妈妈自己就很累了,娃还添堵,难免火冒三丈。
但是啊,我还是想提醒各位妈妈们,因为孩子作(zuo)而暴跳如雷,是孩子作(zuo)这件事儿上最大的陷阱,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因为娃这个时候“作”,并不是真的要的一个结果,而是你温和的态度。
怎么做呢?
首先,让自己先平静下来,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说白了就是让他们哭一会,闹一会。
第二,差不多的时候,就要采取合理的情感疏通了。小点的宝宝,尽情的抚摸他,亲他。
孩子所有看似不好的行为背后,无非就是我需要你啊。
大一点的孩子呢,可以试着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妈妈爱你,我想你也很爱妈妈,所以你想做什么,为什么哭泣可以告诉妈妈吗 ”,如果不是太原则的事情,就满足孩子吧。比如他想妈妈喂饭,那咱们可以先喂几口,等他们情绪稳定了再试着让孩子自己吃
一般来说,这时候的孩子只是需要一个情感的慰藉,鲜有过分要求。
第三,要提醒大家的是,有时候孩子的“作”是因为不稳定因素太多。
这就需要妈妈告诉孩子,我去上班(出差),我什么时候能回来。给孩子足够的预期,并且遵守约定,孩子也会减少因为失落而见到妈妈之后的情绪失控。
想起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正因为妈妈们的爱才让孩子们勇于放肆!
所以,这些看似任性的行为,其实也是在帮助孩子们慢慢的建立稳定的情绪和长期的安全感。
再说了,孩子终将会长大。
等到有一天他不再黏你了,你才发现自己还没有抱够他。
到那时候,你将会无比怀念他踉踉跄跄学走路,咿咿呀呀学说话,还有腻腻歪歪钻你怀里求安慰的样子。
不留遗憾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多一些点滴的陪伴。
看到这,还觉得宝宝太“作”而抓狂的妈妈们是不是可以释怀一笑了呢?
【关于我们】
微信关注公众号“小小包麻麻”,给你更多科学权威育儿知识/母婴用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