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屯(富书专栏作者)
01
早上出门,听到邻居家传来一阵噼里啪啦摔盘子的声音,好像在吵架。
只听女主扯着嗓门喊:“还不赶紧的!”
随后是男主骂骂咧咧跟孩子低声啜泣的声音……
顿感楼道间有一股“硝烟”在弥漫。
这种画面,相信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并不陌生。
因孩子磨蹭,家长催促,引起的升级版家庭大战;由催促孩子变成了夫妻两人吹胡子瞪眼,相互指责。
为人父母的,都能感受到,现代的父母实在太急了,急着赶时间、急着做事情、急着……
着急的同时,还不忘催促孩子跟上自己的节奏,最后是孩子不快乐,父母也很受挫。
我依稀记得,有记者采访过一个8岁的男孩,他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有一个周末,妈妈爸爸不用催促我。
有资料调查显示:三分之一孩子做梦梦到过父母催促自己,很有压力。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应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孩子的尽力,理解孩子的不容易,而不应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就像《圣经》里说的: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在哪个年龄段就做哪个年龄段的事情,不断催促只会让孩子的成长徒增压力和烦恼。
02
在真人秀栏目《妈妈是超人》中,演员胡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得到了网友一致好评,圈粉无数。
有一个情节对我触动很深,胡可带弟弟小鱼儿去医院体检,让安吉在幼儿园等妈妈来接。
安吉足足等了90分钟。
在这九十分钟的时间里,他没有着急、生气和埋怨,也没有让工作人员打电话催促妈妈早点过来接自己,只是在接通妈妈电话时电话时,忍不住大哭了一下。
后来妈妈来了,他还画了一张蜗牛作为礼物送给妈妈。
胡可问他:“是不是觉得妈妈来得太慢了,妈妈下次早点接你……”
安吉快乐而淡定地回答:没有。
大家都说,胡可在对孩子日常的教育中,肯定没有过多的催促和埋怨,否则,妈妈不在身边这么久,孩子不会表现的这样从容。
胡可说:“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基本是平和的,作为父母,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管自己家两个宝贝儿子淘气起来让人头疼,但我很少去催促责怪他们。”
通过微博,胡可跟网友分享育儿心得称:
当我们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孩子的行为,我们得出的自然是成年人的结论,所以一动不如一静,当我们真的可以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你就会很好的解读孩子的各种行为。
曾有相关部门,通过对13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孩子们说出最厌恶父母身上的6种行为,孩子们的回答分别是:
1、 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2、 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
3、 父母的催促跟唠叨让自己不胜烦恼。
4、 永远将孩子看成是不懂事的,什么都要管。
5 、将子女作为攀比工具拿出去炫耀。
6、明明自己不懂,还老是喜欢拿大道理教育别人。
由此可见,催促、唠叨,已让很多父母不知不觉中成了孩子心中讨厌的人。
因为,在我们催促的语言中,充满了家长作为成人的自以为是,教条主义、甚至充满了压迫、威胁和打击。
在调查中,有孩子说,父母越催,自己越慢,做事情越没有动力,本来能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了。
作家黑幼龙在《慢养》中说:
将一颗种子埋进花园里,提供丰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和充足的水分,让这颗种子慢慢长成它真正的样子,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耐性,不要急着看到成果,一切慢慢来,不是大人的催促,就能让孩子做好一切的。
03
想起上周一早上,送六岁的女儿上学,她穿鞋穿了很久,眼看时间临近,我忍不住催促:“快点快点……”
结果越催她越忙乱。
当我忍不住要怒吼时,忽然看到了女儿惊恐的眼神,憋屈的小脸上挂着麻木无助与绝望……
我的心一下软了,因为想到她之前曾说,每次听到我催促,就害怕,怕妈妈不高兴,甚至晚上做梦,怕妈妈不再爱她了。
后来,女儿跟我说了磨蹭的原因:因为刚买的鞋上有几个小珠子很好玩,她被吸引,就玩了一会,耽误了穿鞋的时间。
知道原因后,我庆幸当时控制住了坏情绪。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们的小脑瓜里装着很多可爱的小心思,并经常会因一件小事物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忽略了大人的指令,但这些,在大人眼里就是故意磨蹭、不听话……
你的不断催促,会打破他(她)当时的小世界 ,他们或是因为害怕大人发脾气,而精神紧张,大脑思维混乱,从而导致手忙脚乱,越催越慢,或是听了你的催促,胡乱做完事情,来应付大人因催促生气而爆发的坏情绪。
所以,大人的催促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日本教养杂志《AERA with Kids》曾经做过一个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有高达80%的父母每天多次对孩子催促“快一点”,频繁催促的频率集中在早上出门时、晚上孩子写作业时、收拾玩具时、洗澡时、睡觉时……
经常性的催促,除了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害怕外,还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失去动力、破坏亲子感情,对抗心理、逆反心理、责任心减弱、挫败感、自信心不足、没有判断力等不良影响。
幼儿心理学研究者曾提出:受年龄、心理生理等因素影响,孩子对有些事物的能力有限,尤其是新的事物或技能,需要不断练习。谁也不是天生就会自己拿勺子吃饭,只有在自己的节奏里,孩子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04
父母要想改变催促孩子的行为,就要了解到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原因。
90%以上的父母都误解了孩子的磨蹭,其实这种“磨蹭”是孩子自身节奏的表现。
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就认为,我们人对于时间知觉只有在大脑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他曾说过8岁以前的孩子几乎没法对时间做很好的估算,因此他极力反对过早逼孩子去认识时间。
所以,不断催促地孩子,其实打乱了孩子的节奏,导致孩子“被磨蹭”。
儿科医生和科学家也已经发现,孩子有自己的生理节律反应:
1—2岁的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只活在当下。
2—2.5岁,孩子对时间稍稍有了一点概念,了解了“先后”。
2.5—3岁,孩子的时间观念飞速发展分得清“过去”、“现在”、和“未来”。
4岁的孩子能描述在幼儿园干了些什么,却不能描述具体时间干了什么事情,5岁的孩子才可以做到。
6岁的孩子喜欢听过去的故事,不过,类似于半小时、20分钟之内的时间到底有多长,他们没有概念。
7岁的孩子,可以分清时间概念了,可是却是成长磨蹭的高峰,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其实并没有接受特定时间做特定事情的节奏。
也就是说,7岁前孩子的磨蹭是有其可推的生理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而7岁以上到小学阶段,家长的这种行为也会让孩子的身体跟心思无法到位,对孩子的自信心、判断力、时间观念等一系列成长中的重要因素造成影响,这些影响会也延伸到孩子以后的人生历程。
美国儿科权威医学博士斯波克说:
孩子是通过观察她们的父母来学习尊重、爱和得体的行为的。所以我们才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的榜样,而不断地催促实际上是不尊重孩子的生理跟心理发展规律,用成人的思维教育去孩子,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孩子是一种不尊重,也是一种越界。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了解:
1、不管生理还是心理上,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应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要求他们。
2、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试着把催促换成鼓励,用爱去引导孩子,从内心尊重孩子,并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
3、平时多观察了解孩子拖拉磨蹭的原因,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评判,避免伤了孩子的心,还气到自己。
C-WBPE家庭教育课程创始人余泽彬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想要让孩子成长得更快,首先得让孩子体验得更多,因为一个没有经历的人,一定也是一个没有成长的人。
磨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不止是你的孩子磨蹭,大家的孩子都在磨蹭。重要的是,磨蹭的孩子在慢慢适应世界的的过程中,能很好地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而你想让孩子改变拖拉磨蹭,首先得给他时间和机会,让他去尝试。一个只靠催促的家长,只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做什么事都心急火燎的孩子,很难静下心来发展自己的兴趣;而慢吞吞的孩子,反倒能够自得其乐,享受当下。
不用为孩子的磨蹭而焦虑,不要做孩子童心与好奇心的“杀手,”请让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做一个不催促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