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糖糖
原创作品,转载请留言。
对于孩子,相信不少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
一天下来三请四催,天天如此。
孩子动作慢,做事磨蹭、拖沓,而且大多数的时候,不管你怎么催促,甚至冲他嚷嚷都没有效果。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
有的爸爸妈妈仿佛恍然大悟,既然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那告诉他什么是时间就好了。
可是“时间”对孩子来说太抽象了,孩子真的是很难准确地感知时间,家长也无法用语言跟孩子解释清楚。
最简单的方法是,我们从生活中开始入手。每天只要提到与时间有关的内容,我们都要明确地将“时间”表达出来。
比如:
◈ 吃饭前可以说:“已经7点了,到吃早饭的时间啦!”
◈ 要出门的时候可以这样说:“7点半了,是你出门上学的时候了,赶紧背上书包,我们出发啦!”
◈ 傍晚回到家则可以说:“6点啦,妈妈该做饭了,你是不是也要开始写作业了呢?”
每一次明确的时间表达,都能让孩子意识时钟上的那些数字、刻度与他要做的事情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而这也就是时间对他生活的意义。
以后孩子就会形成习惯,可能就会开口问:
◈ “爸爸,我们几点出发?”
◈ “妈妈,几点开始吃饭?”
这样的问句就意味着孩子已经渐渐注意到了时间,并开始在生活中去体会时间。
在孩子意识到时间与他的生活的联系之后,我们就要让他更深刻的体会时间的意义。比如吃饭,大人会有固定的吃饭点儿,而吃饭也有时间限制,因为时间太长菜会不好吃,会变凉,吃完饭还有其他事情要做......
2.孩子分注意力不持久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旁边有什么好玩儿的事就会让他忘记了初衷。
比如:
◈ 正在写作业,窗前有小鸟飞过,孩子就会放下笔去看个究竟,或者因此走神;
◈ 本来是刷牙,可是到了洗漱池旁边,孩子就开始玩起水来了,刷牙的事情放在一边了;
◈ 正要吃饭的时候,忽然听到电视机里播放动画片的声音,孩子就会丢下碗筷,坐到电视机前。
结果他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完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却出现另一件事,慢慢吞吞的样子。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专注学习者,只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被大人和环境破坏了。那么,给孩子安排指示清晰及要求明确的事,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避免他的注意力分散。
3.孩子对所做事情不感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不感兴趣的事情自然就慢吞吞的了。
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不难发现,孩子拖延的事情都是自己不敢兴趣的,比如:
◈ 孩子想到室外去玩,可妈妈非让他把玩具收拾整齐,他心里不高兴但是又不得不干,自然就会磨起洋工来;
◈ 吃饭的时间到了,可孩子在饭前喝了许多饮料,吃了许多零食,他一点儿饥饿感都没有,对吃饭不感兴趣,当然就会磨蹭了;
◈ 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低落,每天都是硬着头皮在应付,你让他读书,写作业,他肯定也是能拖就拖。
就说说对于不喜欢写作业的孩子,父母要尽量调动孩子写作业的兴趣。通过游戏的方式、竞赛的方式来安排作业:可以用计时的方式完成某一项作业,规定时间完成了就记一个“★”,得够二十个“★”,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
4.孩子不够自信
有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错,所以做起事情来也是瞻前顾后,畏畏缩缩的,速度自然就快不了,然而越是担心,越是害怕,孩子的动作也就越慢。
如果大人这时候在一旁不断地责备,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又会受到影响,他的动作不仅快不起来,反而会更慢了。
作为家长,应该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避免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允许孩子犯错,支持和鼓励孩子冒险。
罗曼·罗兰说:
所以一个人特别是少年儿童,如果长时间处于一种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其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而一个人自信来源是内心对自己的真实接受,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自信水平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较小,这种人在生活中更敢于做自己(比如王菲)。
5.孩子在对家长被动反抗
这是一种被动的磨蹭,是被成人逼出来的磨蹭。
一个孩子如果说:
相信这也是很多孩子的心声。
也许他开始只是有意识的慢,久而久之,渐渐养成习惯,就真的变成磨蹭的坏习惯了。
心理学家朱建军曾说:
纽约大学医学中心根据儿童的这些行为,将被动攻击定义成:“表面上遵守制度,实际上消极抵抗。”
被动攻击的行为之一就有“拖延”这一项。
长期使用被动攻击的孩子,一方面,会因为拖延,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身体会因此变差。
另一方面,他们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陷入抑郁,或变得自闭。
时间久了,这个模式会内化成他们性格的一部分,最后,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就连以后的亲密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6.家长事事包办
有时孩子磨蹭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动作不熟练,缺少操作的技巧。
成人如果因此而对孩子的事事事包办——嫌孩子吃饭慢,就把碗拿过来喂他;嫌孩子洗脸耽误时间,就帮他洗;嫌孩子书包整理的工夫太长,就天天帮他整理,无异于在”拔苗助长”。
孩子会渐渐养成更加磨蹭的习惯,他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大。
很多家长喜欢包办一切。因为爱,也因为省事!
教孩子系鞋带很麻烦,可能一天一夜都教不会。但你帮他系,三秒钟就搞定。
让孩子收拾整理他自己的玩具很艰难,要喊上十个八遍的墨迹个把小时还完不成。但你帮他整理,十分钟就搞定。
于是,我们就二话不说代劳了,并暗暗宽慰自己:没关系,这些小事,他大了自然就会了。
这是个特别错误的认知。人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在相应的年龄掌握相应的技能才是合适的。
8岁时你没教他系鞋带,20岁时他的确学会了。但20岁明明已经该打工赚钱养自己了,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
7.孩子更注重体验做事的过程
成人做事往往是为了取得更多,更好的结果,会自觉地在固定的时间完成所需要完成的事情。
但孩子则不一样,他更感兴趣的往往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他花在做事的过程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
于是,在大人看来很快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却迟迟不能完成。这个时候,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陪他一起探索,帮助他迈出第一步,温情地关注他。
另外,心理专家表示,有一些孩子的神经类型属于相对安静而缓慢型,这是他的先天气质,家长应该接受这一现实,再加以合适的引导: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孩子制定合适的行为规则。
“孩子为什么会拖拉磨蹭?父母到底要怎么办,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纠结于问题本身,天天催孩子,骂孩子,甚至打孩子......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要努力去读懂孩子,从而更好的引导帮助孩子!
因为懂得,才能理解,理解会让我们变得有耐心,会包容。这样才能好好地爱孩子。
你家孩子磨蹭、墨迹吗?有哪些让你糟心的事情?
、
—END—
亲子第一课堂签约作者,文章首发于亲子第一课堂。虽说“母爱天成”,但是育儿可能比你想象的复杂和具体。育儿师糖糖,专注家庭教育12年,资深儿童心理咨询师,关注我们每天和您分享实用育儿知识,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做家长育儿路上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