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糕小朋友上体能课发生的故事,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课上有个项目,是计时障碍赛,比赛结束后教练会直接报出成绩。
趁着比赛休息喝水的空当,年糕得意洋洋地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看到了吗,我刚才跑了第一名。”
其实,他的每次比赛我都看的很仔细,所以迅速纠正他:“不对吧,你前面还有两个小孩,一个1分50秒,一个1分40秒”。
年糕小朋友一听,马上就崩溃了:“不对,我就是第一名,你不要说那样的话了……”
小孩对“我最厉害”这件事,真是有一种谜之自恋。
但是有个词叫做“刚极易折”啊小朋友!
这不,打击马上就接着来了——
那天他幼儿园一个同班小女孩到家里来玩,两个孩子玩扔球游戏——就是像扔飞镖一样,把球扔到一个有黏性的毛毡圆盘上,圆盘上的每一环都有分数。
小姑娘随手一扔,扔了个100分,女孩妈妈就很高兴地夸了她。
年糕小朋友就不开心了——他自己还从来没有扔到过100分诶,就算是他最好的朋友也不行!
整个晚上情绪就不好了。
可能这个时候,很多家长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输不起啊?”
好胜心并不是坏事,但是糕妈想强调的是,好胜并不等于争第一。
这个阶段孩子爆棚的好胜心,其实是表示他在“自我”这个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自尊。
孩子的自尊心、对自己的评价,会影响他的情感经验、未来行为和自信心等很多方面。
一般小孩到4岁的时候,他们的自尊心就开始萌生,可是他们还暂时很难区分理想能力和实际能力,而且还会低估任务的难度。
什么都想争第一、动不动就输不起,在家长眼里,就成一份略显奇怪的好胜心。
既然这个体现“自我”的好胜心这么重要,那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至少,不是老人们那种挂在嘴上的,事事都要“争第一”——
比如,为了让小孩多吃饭,家里老人总喜欢把吃饭和输赢硬尬到一起:
“你今天要多吃一点饭,明天就能跑第一了”
“你今天好好吃饭,明天就能比xxx厉害了”
“年糕今天吃饭要当第一名哟~”
你看,吃饭本来是孩子一天中最应该放松、享受的时光,就这么硬是被跟“争第一”毫无关联的捆绑在一起了。
我和糕爸当时就下定决心:以后我们绝不要对年糕说“你要当第一。”
我们都觉得:让孩子有勇气、有信心不断超越自己,是父母共同的责任。
但这种期望同时也是一种压力;如果父母总是把“第一”挂在嘴上,压力就会给孩子带来副作用——紧张、焦虑。
科恩博士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妈妈请求老师不要红墨水批改她儿子的作业,因为那代表了他没有得到100分,所以孩子一看到红色就会崩溃。
那些被从小灌输要当第一的孩子,每件事在他们眼里都像“红墨水”,总是时刻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达不到大人的标准,反而更加容易退缩和放弃。
总用“第一”有意无意的评价孩子,就相当于让孩子被迫进入大人的世界、听从大人的安排,破坏了他对“自我、自尊”评价体系的建设。
那想让孩子越来越好、能让他敢于挑战的是什么呢?
是你能让他相信,他的每个选择都能获得你的理解和支持,任何努力的结果都值得骄傲和肯定。
所以,尽量在孩子可以做选择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做选择,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最近,年糕的幼儿园要求小朋友练习拍皮球,同样会公布成绩。
每节课下来,我都会如实告诉年糕,他现在的水平状况和在班级里的排名——虽然能保持在前十名,但也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第一。
我告诉他:“你已经很棒了,一开始你都不会拍球,你现在能练到连续拍160个,妈妈已经觉得非常骄傲了。”
年糕问我:“那我什么时候能得第一名啊?”
我说:“你要得第一,是完全可能的。那我们从今天开始,就得每天吃完饭,少玩一会,多练一下拍球。而且你可能会拍到比较累。因为你要从160多个,进步到接近200个是不容易的。”
然后,年糕就奋起直追了吗?
没有。纠结了一会,他觉得还是玩重要、非常坦然地接受了现在的排名。
当然,我也尊重他的这个选择:他已经付出了努力,至于得不得第一,那是他自己决定的事情。
从小,我也是一枚“永远争第一”的孩子。
可是大学之后,爹妈不再要求我成绩好,我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了。
后来才发现:最棒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谁告诉你要去做什么,它就生长在你心里。你向往更好自己的自驱力,比谁告诉你要去争第一强大无数倍。
成功和第一,从来就不是同一件事情。
面对输赢,能够持有平常心的孩子;能够自己判断取舍、做出决定的孩子,才不会只为结果患得患失,更懂得享受努力过程的喜悦。
对孩子来说,这才是他成长的内驱力,比现在任何一个能拿到的“第一”更重要。
孩子那个小小的自我的萌芽,就是他建立自信、懂得自尊、愿意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的基石。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并尊重这个小小自我的渐渐长大,可以容忍不同的选择,允许孩子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