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午茶餐厅遇见一位带着孙子的老人,孩子四五岁的样子,由于坐在他们的对面,一举一动都能尽收眼底。
大致过程是爷爷给孙子买了一套积木搭着玩,孩子玩的很是专注,看着包装盒子,最后的成品应该是一辆飞机模型。孩子玩得起劲儿,老人却也在一旁乐此不疲得进行“指导”。
宝宝你这个做得不对……这个应该这么搭……来让爷爷帮你吧……你看这个图…应该是这样的呀……
如此“热心”的老爷爷让我陷入了沉思,这样的“帮忙”效果如何呢??大人们到底要不要教给孩子各种特定的“解决套路”呢?
最终在孩子一句“我自己来”,老人才悻悻放开双手,结束了这次并不算愉快的“教学之旅”。
晚上和朋友聊天说到了这件事,大家众说纷纭。
二
小美的女儿前段时间开始学穿鞋,兴趣特别足,每次出门的时候都要自己穿鞋,每次都要花上十几分钟还在穿,乐此不疲。这在大人眼中看起来是极其简单的事情,最后每次都以小美“算了,还是妈妈来帮你穿”就迅速将孩子的鞋子穿好出门了。
几次过后,女儿干脆不再自己穿鞋,每回要出门都是坐在沙发上等着妈妈来穿鞋,连尝试的心都没有了。这个时候的小美才真正明白,原来有时候家长的好心 “我帮你”,对于孩子不仅一点帮助都没有,有时候甚至是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
其实每个孩子对事物都有一个的敏感期,错过这个教导的黄金阶段,往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都是巨大的。
三
想必很多家长都听过这样的话:“你家孩子吃饭真让人省心啊,不像我们家那个熊孩子,每次一到吃饭时间就得不是‘打’就是‘骂’,得等人脾气上来了,才肯自己吃饭。”
其实这是必然的,孩子对于自己吃饭的敏感期一般在一岁左右开始,这个时候如果你不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反而觉得孩子自己吃饭笨拙,从一开始就磨灭了孩子的热情劲儿,孩子就会逐渐形成 “吃饭时只要等着大人手把手喂着吃完事了”的想法。等到孩子两三岁,再让孩子强行改变自己的想法,让他自己吃饭就更是难上加难。
说到底还是一些家长的观念问题,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孩子的问题,本就不合情理。
四
对于孩子来说,通过自己去探索而后完成了探索,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他们会慢慢树立自信心,这样孩子会有更多的激情来面对未来。
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你的一句“你走不好,我帮你”,扼杀了孩子前进的念头;
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你的一句“你说错了,应该这么说”,抹杀了孩子继续张嘴的欲望;
在孩子自己尝试开水管洗手洗练时,你的一句“你还不会,你还做不好”,直接挫败了孩子的自己劳动的内心;
这些时候,孩子不会感激你,他们感到的仅仅是不信任、不被认可、害怕因再次犯错而受到批评,慢慢的他们会停止自己去探索,停止尝试,逐渐按部就班,听从大人的话,成为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殊不知,孩子自己的独特个性却被很多自以为是的家长,扼杀在摇篮中。
所以关于帮助孩子这个问题,家长们更多需要注意的应该是孩子的摸索过程,而非一定就要得到一个大人眼中的好结果。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