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糖糖
原创作品,转载请留言。
和读者聊天,经常会收到关于安全感的提问:
@anne
孩子五岁了,特胆小,做什么都要人陪,在家上厕所都让人陪,睡觉必须挨着她还得给一只手搂着,老师说她在学校不上厕所,不喝水,放学回家就急着上厕所,怎么办?
@元宝
早上上班出门,孩子都会哭。现在我们都是偷偷出门,不让他看见。我第一次当爹,这方面确实经验不足。
@娜
我家孩子七岁了,很多症状都觉得他缺乏安全感,性格扭捏不大方。请问缺乏安全感能看医生看好吗?妇幼有专门看缺乏安全感的科室吗?
@嘉怡
我是一个没有太多安全感的人,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人。但是对待孩子,不知道要注意些什么?
@菲菇凉
过了三岁还有得补救吗?
孩子需要抱着玩偶和被子才能睡觉,或者要摸着妈妈的身体睡觉;难与家人分离、不适应环境;害羞、胆小、被动......这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01
心理学家哈洛等人就曾设计过一个实验,专门研究了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
他们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假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一个幕后的模型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
然后把两个“猴妈妈”和刚刚出生的小猴子放进一个笼子里。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如果把奶瓶放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待,只是感觉饿了时才跑去吃奶,其余时间则依偎在布妈妈怀里。
在小猴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心理学家突然给它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小猴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布妈妈,紧紧依偎着它,逐渐定下心来。可是,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
如果按照“有奶便是娘”的道理,小猴子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又是十分正常的,因为绒布妈妈是有温度的,是温暖的,柔软的。
02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依恋行为
依恋行为,是孩子早期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俗地讲,就是孩子喜欢上一个大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安全。尤其是在陌生环境中遇到陌生人时,如果有亲近的人在身边,他会觉得更有安全感。
“安全感“准确的讲就是对安全性的一种心理依赖,当和父母,老师之间的依恋感建立后,孩子才会更安心,才能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
3岁之前的孩子,依恋对象主要是父母。
3岁之后,孩子开始进入幼儿园,他与父母的接触慢慢减少,而与老师、同伴的接触渐渐增多,孩子就把依恋的对象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或同伴身上,他的依恋也不再是单纯地寻求安全感,而转变为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同与赞赏。可以观察到,孩子越大,其渴望别人认同的表现就越明显。
因此,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重视孩子的依恋情节,有意识地成为孩子好的依恋对象,这样才能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所以之前那个提问:“孩子过了三岁还有得补救吗?”的妈妈,明确地回复您:安全感的建立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童年时期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年龄的跨度绝不是止步于此的。
03
尊重孩子的性格差异
每个人都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倾向,孩子也不例外。
但是从心里学的角度来将,内向与外向都不是绝对的,也没有好坏之分。
每个孩子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有这不同的性格,作为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性格,尊重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于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往往才会有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这样的问题,我建议家长这样做:
① 多提供孩子与同伴接触的机会
糖糖的性格就已经很内向了,我就试着去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玩,一开始也是请内向一点的孩子。因为如果请外向的孩子,那么糖糖就会很被动,选择内向的孩子可以和他一起玩,产生一点共同的语言,这就好比是给孩子的社交做一做热身运动,然后再慢慢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父母会觉得需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于是为孩子安排很多聚会,邀请好几个孩子来家里玩。
但其实,内向的孩子常常只有一两个朋友,他们对有一两个朋友感到很满足,也能够相处得不错,这是他们通过实践以后选择的最优方式,需要家长的尊重,没有太多朋友并不是不合群的表现。
作家苏珊•凯恩苏珊•凯恩说:
“不要错把孩子对待新环境的谨慎当成同他人交往的无能。他的畏缩是因为面对新事物或刺激过度,而不是惧怕同他人接触。”
② 家长要交给孩子一些正确与人交往的经验,如分享,轮流,尊重他人等等,但是同时也要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
平时,我们可以通过绘本故事、陪伴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角色扮演的游戏这样的一些方式来和孩子分享、模拟人际交往。
因为我工作的原因,糖糖之前有转学过一次,这对于孩子刚刚建立好的安全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开始也是不愿意去学校、在学校憋着不上厕所,跟同学相处难以适应(回来的时候会问我:“妈妈,xx同学是好孩子吗?”一听这话,估计这就是他们班上比较调皮的孩子了,可能他还挺胆小不愿意跟他相处的。)
针对孩子这样的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 每次分开,不会偷偷摸摸,而是平静、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什么时候会来学校接他,让他有期待,也让他知道分开是暂时的;
◈ 会当着孩子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让孩子知道妈妈和老师之间的联系,妈妈虽然在工作,但是一直都在关注他的;
◈ 每天回来,会和孩子分享老师发到微信群里的照片或者视频,让他看到自己和其它同学之间的互动,我们一起来分析做得好的地方和可以提高的地方;
◈ 对于他暂时还不愿意去相处的孩子,会跟老师沟通,暂时地在做游戏的这个环节和他分开来,给孩子一点时间去观察去适应。
最后补充一点,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时,我们要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一点一点积累自信和经验。
04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想让孩子具备安全感,保持持续稳定的关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孩子心灵成长关键的童年时期,父母的爱和付出就应该是无条件的。
孩子在微笑时,父母要给与他爱;在啼哭时也要给与他爱;在听话时要爱,在孩子不听话时更要给与他爱......
孩子只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感受到关怀、重视和尊重,他才能从心底滋生出稳定的安全感。
这并非意味着不去管教孩子。
爱与管教并不冲突,你只需要记住一点,就是:接纳孩子的本相,无论他天性是外向还是内向,只有先接纳,才能给与爱,而之后的管教才能变得顺理成章。
我常看见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忽冷忽热:自己心情好时就非常和蔼有耐心,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冷漠、没耐心。
这样容易造成孩子对你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还有可能导致他长大后也会回避深度信任的关系,会对他的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这样的孩子在每一次体验情感时,都会面临一个风险,这个风险就是他随时可能失去父母的爱,迎接他的是父母的指责或冷脸。久而久之,只会给他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让他的心经常处于慌张之中。
所以说,孩子的安全感,还跟家长情绪稳定有关。家长情绪稳定,才更有能力在孩子的心里建立一个安全感的小窝,使他心灵充满安定感。
有句话说,“你的孩子可能安全感不足”,是对妈妈最大的否定。你觉得孩子从你身上获得了充分的安全感吗?
—END—
亲子第一课堂签约作者,文章首发于亲子第一课堂。虽说“母爱天成”,但是育儿可能比你想象的复杂和具体。育儿师糖糖,专注家庭教育12年,资深儿童心理咨询师,关注我们每天和您分享实用育儿知识,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做家长育儿路上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