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爸妈,有话请好好对孩子说

作者:福林妈咪 01-07阅读:4595次

文|福林妈咪

昨天看到一则短视频,是几段记者有意识的小调查。

视频中要求被采访者用很恶劣的语气与自己孩子或者自己父母通电话。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作为被采访者的爸爸妈妈用很恶劣、很不耐的语气与孩子通过电话后,孩子们都是一脸的委屈、失落。

有的孩子在听到爸爸妈妈用那样恶劣不耐的语气与自己通完电话后,都默默的流泪了。


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爸爸妈妈们那些恶劣不耐语气说出来的话,真的就像是寒冰一样,给满怀期待的孩子们深深地打击。

不知从何时期,我们似乎都变的那么“暴戾”,哪怕是对身边的孩子,也很少表现出那份父母本该有的“慈爱呵护”,取而代之的多是“声声斥责”。

A

“你要干嘛!我在骑车快要到啦!等一下!”

“怎么啦!你真的很烦啊!一直打电话!”

“我快要到了就对啦!你一直打电话干嘛!真的很烦啊!”

上面的对话,并没有用错标点符号,视频(台湾录制)中的妈妈就是用一种很恶劣强硬的语气在回女儿的电话。

这样的语气听下来,估计就是我们,也是会很气愤的,只是作为孩子的他们,在亲情的牵连下,感到的不是气愤,更多的会是委屈和受伤。


当我们用那些恶劣不耐的语气来和孩子对话时,我们有反思到自己的行为吗?

视频中受采访的爸爸在看到女儿因为自己的语气难过时,说出了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句话:“越亲近的人,你反而会对他越没有礼貌,越不耐烦,现在会觉得还蛮难过的”。

细细想来,有些话我们都是在用那样恶狠狠地方式对孩子说的。

B

每次家庭做作业时间,就是爸爸妈妈修炼脾气的时刻。


明明爸爸妈妈已经给孩子讲解了题目,可孩子就是无法完整地写出答案。

明明爸爸妈妈已经纠正过很多次这些字词的发音,可孩子在拼读的时候依然我行我素的去“造”新词汇。

于是,脾气修炼一级的爸爸妈妈就会大声训斥:“你怎么那么笨!猪脑子啊!”

在爸爸妈妈无数次的用这样的话来否定孩子后,孩子真的就会在遇到困难时先怀疑自己,在加上爸爸妈妈那样“惨烈”的语气,孩子不仅失去的是自信,也会质疑爸爸妈妈的关爱。

如果,爸爸妈妈能有耐心的去理解孩子,给孩子鼓励,告诉孩子:“没事,慢慢来,多练习练习,你一定会学会的”。

那样的孩子才会在以后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能游刃有余,充满着自信感,哪怕是失败依然还会微笑面对。

C

一个教授在聊到养育孩子的问题时,总是以“言之有物,实为心声,一声一咳,具感情”来形容。

说白来了就是,别看语言只是简单一句话,它也会通过说话人被赋予感情情绪,我们对孩子说的每句话,就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描述的那样,能温暖人,同样也能伤害人。


小时候的我不经人逗,常常会被逗得委屈巴巴,甚至有时候还会泪眼婆娑,每次我要哭的时候,奶奶就会厉声训斥:“就会哭!烦死啦!人家就是稀罕你,逗逗你也哭,真是不经逗!”

然后,本来还能控制情绪的我,在听到奶奶如此说后,就变成号啕大哭,弄得周围人很是尴尬。

而这个时候,我妈就会拉我到一旁,给我分析问题。

“人家逗你,只是见你可爱,想着逗你开心,如果你哭了,那人家就会觉得你是因为人家的话才哭的,那人家得多伤心。你害羞我知道啊,可你也不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啊。”

在明白妈妈的话之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忸怩的性格,并及时做了改正。

直到现在有了孩子,我依然在沿用妈妈教育我的方式来教育着我的孩子。

哪怕是事情很糟糕,也要用很和善的态度对面对孩子,而不是趾高气昂的去“声控”一切。


记得班里活动上,福林和班里的小伙伴同时犯错误,我并没有严声去训斥,只是和他分析了他的错误行为,让他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下次要避免这样的错误。

晚上回到家,小家伙还一脸幸福的抱着我撒娇:“妈妈,妈妈,你真好,都没有厉声批评我,童童(同样犯错的小伙伴)都被他爸爸训哭了!这样一比,我觉得我好幸福呢!”

著名作家龙应台说:“从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父母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

你低估了你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孩子要比你认为的更在乎你,他会从你的对话中感受到你关爱或不耐。

如果你对孩子的态度只有关爱和不耐两种,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用关爱来表达自己,让孩子和我们都有一份幸福的、值得回忆的时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