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成长总会有烦恼,但家长一定要知道让孩子内心快乐的方法

作者:沫沫的静好岁月 01-12阅读:1828次


今天下午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又遇到那对母子。

母亲依旧在歇斯底里的吼着孩子:“你说,你自己说,下课的10分钟你做什么了?做什么了??做什么了??”

戴着厚厚眼镜的小男孩,却不像我第一次看到他时那般恐惧万分的瑟缩;眼底里多了一丝“淡然”,身体语言中增加了一种“冷漠”的味道……

丝毫没有改变的,是他的妈妈;其实,真正内心冷漠的,应该也是他的妈妈才对。


第一次遇到这对母子,是本学期初我接孩子放学的时候。

固定的地点,我有些无聊的等着孩子们放学,那位妈妈的吼声成功的吸引了包括我在内周围的若干人:“你说,你自己说,为什么老师又说你作业没有写完?”

戴着厚厚眼镜的小男孩,最多也就是2年级的小学生,立即用惊恐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妈妈,唯唯诺诺的回答:“作业没有记完……”

妈妈顿时火冒三丈,声音更大了:“没有记?没有记?那你上学来做什么?”

小男孩更紧张了,不敢说话。

妈妈继续追问:“你说,你自己说,你上学来做什么?啊?!!!”

小男孩开始抽泣,还是不知道要回答什么。

妈妈更着急,有些歇斯底里:“你说不说?说不说?!”

小男孩哭出了声音:“妈妈,妈妈,我错了!”

“错?”妈妈的愤怒感让距离他们好远的我都能够感觉到寒意,何况这个孩子:“现在说自己错了?错了?错了有用吗?”

那位妈妈越说越气,忍不住用手开始捣小男孩的头:“天天就是错了、错了、错了!这个学期刚开始没几天,你错了多少回?啊?!”

“呜~呜~~呜~~~”小男孩的哭声越来越响,其实在学校门口,他这样的哭声里包含的难堪远远大于自己的悔过,毕竟可能会背自己的同学看到啊!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已经开始了隐隐的“虚荣心”,不是吗?

那位妈妈被愤怒的心情占据着身心,我能够看到她的身体在发抖、脸也涨的通红……是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殷殷的希望,却又不得不面对再三的打击和不堪的回馈,才会导致如此!同样作为妈妈的我,虽然不赞成她这样的做法,但完全可以感同身受。

后来,那位妈妈转身就走,边走边恨恨的说:“你不要跟着我,你不许回家!”

小男孩远远的跟着妈妈,一步一挪。妈妈回头,他就立即站定,妈妈转身,他就快步跟着走……


后来,类似的场景我又见过三五回。不变的是妈妈的愤恨,甚至于更加强烈;变化的是男孩的反应,越来越趋于平淡……就连哭声,也不过像应景一般干嚎几声罢了!

我不明白,像我这样的外人,都能够把孩子的变化看的真切;作为孩子的妈妈,朝夕相处,难道还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般变化有多么的可怕吗?不敢相信,长此以往,到了孩子青春期,亲子间又会如何相处?

所以,我才会感觉到,冰冷淡漠的不是孩子的心,而是妈妈的心!被望子成龙的殷切迷失了双眼,看不到希望,就把更多的失望以及“恨”传递给孩子!

孩子,给了母亲软肋,也给了母亲铠甲;同样,也给了母亲一种心灵的桎梏:爱之深、恨之深……

失望总是伴随着希望、希望又总是交织着失望;每一对母子一开始都是生死之交、每一对母子也可能会变成欢喜冤家……


我也会常常问我的孩子们,你们快乐吗?在他们开心大笑的时候,在他们略显沉默的时候,在他们偶尔成绩不佳的时候,在他们偶尔得意忘形的时候……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会默默的问我自己:我的孩子们快乐吗?他们的笑是源自于内心的喜悦,还是仅仅一时的满足?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是外在的表象,还是有着成长的烦恼已经不在溢于言表?……

只要细心观察,生活中到处都是有迹可循的蛛丝马迹,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判断出孩子们是否真正的开心、是否有烦恼?是需要帮助还是可以独自消化?

毕竟,他们无论怎样的淘气、怎样的“作”,他们永远都是我们至真至纯的宝贝们啊!

而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家长我们还是有义务、积极寻找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快乐,这是他们内心强大的源泉!


【孩子的快乐常常很简单,愉快的玩是核心】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小一点的孩子需要带着童真的想像力尽情玩耍:他们喜欢抓虫、捏泥巴、看蚂蚁搬家——这些按照他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的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大一点的孩子需要有成就感、方向感和目标性的玩耍:他们喜欢变化多端的、带有科技含量的、神秘的新生事物做补充,去填充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学习。

所以每天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玩耍。当孩子邀约的时候,就一起玩;当孩子足够长大,就让他们自己寻找自己的快乐吧!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有效沟通是关键】

孩子的世界需要家长细心地关注。

在家长快乐的导向之下,孩子的心灵其实很容易获得快乐。另外,家长快乐自信,孩子自然也不会常常处在忧郁烦恼中。

因此,多和孩子聊一些愉快的话题,在他们愿意聊天的时候。而不要开口闭口就是用过来人的经验企图处处干涉孩子的成长,或者居高临下的指责、谴责孩子做的不对。

不妨多聊聊快乐的事情,那么孩子就会以更多的自信和喜悦迎接新的一天。


【孩子的成长再快,也快不过家长及时的表扬】

我记得之前听过一个专家讲座,专家形象的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最喜欢对孩子伸出大拇指,处处表扬;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家长的手,渐渐变成食指,不断地指责和谴责,让孩子总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家长一定要学会欣赏孩子,带着与他一样的兴趣做他喜欢的事,而不是敷衍。并且在他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适时给予表扬。

如果孩子的热情能通过家长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和自信,这些品质对他一生都是最宝贵的。


【要相信,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是笑声】

有的家长在家中,总是喜欢端着自己,仿佛只有这般不苟言笑才是作为家长的最标准形象。

其实这才是若干年前教育的糟粕所在。

“恒河猴”的实验不多赘述,即便是“有奶就是娘”,但是小猴子依旧会愿意长久躲在没有乳汁的“棉绒妈妈”怀里,只有饿的时候才去冰冷的“铁丝妈妈”那里快速吮吸乳汁,然后继续寻求“棉绒妈妈”的温暖。

所以,有温度的父母才是真正被孩子接受的父母。

那么就让家中常常充满笑声吧,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高兴时就大声笑出来,让笑声感染家里的每一个成员,让爱在每个成员心间不断涤荡!

另外要尽量给孩子提供关心、帮助他人的机会。

如让他把家里的旧玩具收集起来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让他们明白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懂得分享。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孩子既发扬了一种美德,也能享受到意外的快乐。

当然,千万别忘了经常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要知道,咄咄逼人的语气,只会让孩子趋之若鹜】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不能总是承受批评和责骂之重。

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表示不满和批评,甚至拳脚相加,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他失去自信。

作为家长来说,教育孩子,不过是想要他变得更好,成长的路上更顺畅;希望都是美好的,但孩子不是傀儡、不是机器,自然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欢乐悲喜;当然也少不了前进的路上会多拐几个弯,多碰几次钉子。

成长就是这样的一个循环,家长的成长想必也是不能免俗的吧!那么即使孩子有什么过错,家长不是应该“无条件地”原谅和“足够充分”地理解吗?

即便是家长偶尔控制不住自己,非要大发雷霆的宣泄一下自己的愤怒,也不要一直用咄咄逼人的语气,让孩子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远远胜过不计后果的大吼大叫……一味的吼叫责骂只是让孩子更加茫然失措罢了。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 和138%。

研究显示,中国父母的易发怒程度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严厉程度超出52.5%。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满眼所见都是父母紧皱的眉头和不满的眼神,他们怎能绽放轻松的笑容呢?没有笑声的生活,孩子又怎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低谷和波折呢?

最近的几桩血淋淋的悲剧还历历在目:

2018年12月2日,12岁的少年在家中用菜刀砍死母亲,只因为曾经母爱的缺失,最终还说:“我只是杀了自己的妈妈而已”……

2019年1月4日,13岁少年锤杀父母,只因为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

……

内心不快乐的孩子,总要为自己的不快乐找一个宣泄的出口!这将是多么的可怕开始,可以预见的一定是悲剧而收场!

桩桩件件,悲剧接二连三的发生,涉案孩子的年龄还这么小,内心的暴戾却那么深……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人父母者警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