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儿园前,家长和孩子各要学会三件事,比识字、读书更重要

作者:布丁妈妈私享会 03-11阅读:3182次

导语:幼儿园是孩子小社会的开始,也是父母学会放手的第一步,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接受幼儿园,孩子需要在去幼儿园之前需要哪些学习,家长又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家长们为了孩子各种操碎了心。幼儿园是孩子们真正的进入社会集体生活的开始,也是孩子们真正的去了解这个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的开始,幼儿园生活将在孩子的一生中贯穿,之前记得有人说过,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是一辈子的财富,说明了幼儿园的重要性。

幼儿园是孩子应该接受的一个阶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应幼儿园,有的孩子很快的交到了好朋友,每天开开心心,有的孩子却一直不能独立导致被其他小朋友所孤立,每天都在去幼儿园的恐惧中。

小琳到了上幼儿园的时间,爸爸妈妈寻访了很多家,最后终于选择了一所认为最好的幼儿园,将孩子送了进去,本来以为这样最起码家长能够轻松一些了,但是老师反映孩子适应不了幼儿园,因为孩子根本就不动手做任何事情,吃饭需要老师喂饭,穿衣服老师帮着穿,如果老师没有照顾到,就直接等着。

小琳这种情况应该是很多要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的一个情况,毕竟是从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庭环境转移到了一个陌生全靠自己的场景中,孩子心理上面就有落差,适应不了也是在所难免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学员学会哪些事项呢,家长又要做哪些准备呢?

幼儿园是孩子要生活的一个地方,所以上幼儿园之前就应该有一个大概的意识,孩子可以不识字,可以不会表演,但是孩子一定要知道提前预防做好准备,迎接随时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并且如果事物与自己相关,自己就要有付出相关责任的决定,最后更重要的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懂礼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礼貌。

一、做准备

现在放开了二胎不代表家庭中已经有二胎,很多孩子还是独生子,即使家庭中存在二胎,老大的习惯也不一定受到威胁。孩子已经习惯了家庭中的“小皇帝”身份,想要什么只要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家长就会送到身边,想做一些家长认为有危险的行为立马就被制止,孩子一直处于一种“无菌”的环境中,冷不丁的被送到一个不一样的环境中,不适应再说难免。

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想让孩子更好的走入这样的环境而且没有任何反应,那先要从学会做准备开始。准备这个词比较泛泛,既可以指孩子对于世界认识的准备,也可以是孩子自身生活的准备,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的准备,但是无论哪一种,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未雨绸缪“。

1.自理能力


孩子上幼儿园之前首要就是自理能力,包括穿脱衣服鞋子,刷牙洗脸抹香香,甚至包括整理被褥这些。孩子提前将这些要使用一辈子的技能掌握熟练,在幼儿园里面不会急急燥燥,家长们也会很放心。

2.时间控制

幼儿园里面是按照课程设计作为时间节点的,这个节点很考验小朋友的忍耐力和专注力。幼儿园设立的时间间隔肯定是符合孩子的年龄段,但是对于在家自由惯的小朋友会有一些约束感,比如小手要放在背后,有事时候要先举手,小嘴巴要在老师上课的时候闭上,上课时候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保持直立,等等。平时家长在家要给孩子进行小规矩的小游戏,可以从2分钟到5分钟再到更长的时间,毕竟这才是孩子刚刚进入象牙塔之前的准备阶段。

3.准备工作

小朋友有个普遍的毛病就是爱拖拉或者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在家里面,家人呵护不会感觉怎么样,但是如果在别的场景下面就大不一样了,没有任何人去安抚,也没有人任何会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孩子要学会做准备工作,比如提前按照老师要求准备好自己的书包,提前将一些需要进行的事项准备成半成品,提前对一些事项的预期结果有个大概认知,这些都要爸爸妈妈跟小朋友一点点的适应。

我有个朋友,她家孩子今年9月份要上幼儿园,但如果你见过她家小朋友,你会感叹的不仅仅是“别人家的孩子”,还会有“这孩子是不是上过幼儿园”的疑问。孩子自己可以穿衣穿鞋拿东西这些孩子本身应该会的自理能力不说,她家孩子还可以控制时间,自律性很好,知道怎么做计划如何实施计划,虽然计划有些幼稚,但是你不得不为这个小人折服。谁见了这个小朋友,谁都会说这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私下询问朋友,孩子这是怎么培养的,这么优秀,感觉上幼儿园直接是任何问题都没有,就好像玩过家家一样。朋友笑着说,其实也没做啥,就是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事情可以提前做好,这样会更方便的去做别的,任何事情都有个逻辑关系,先后顺序,摸清楚规律就好。我说孩子能够听得懂吗,她说当然听不懂了,但是孩子可以看你演示啊,你身体力行的给他们用他们可以看懂听懂的方式解释,他们自然就会了啊,很简单。

看这个妈妈说的多简单,但是里面付出的多少我们稍微想想就知道了,不过她用自己的方式践行了这些看似复杂其实真正的实施起来并不难的问题,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些,让孩子更好的学会准备,更好的接受幼儿园的陌生感。

二、负责任

爸爸妈妈常对孩子说的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之类的话,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不麻烦别人,也不对别人麻烦。但是事实上,很多家庭中存在的情况是父母不知道界限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责任划分,导致边界模糊,进行一些耍赖的行为。

我一个远方亲戚,家里比较富裕,她有个男孩,今年上幼儿园中班,在班上蛮横不讲理不说,还超级的耍赖,幼儿园老师拿他都没有办法,找家长无数次,这个远方亲戚给的回复就是孩子送幼儿园就是让老师给看着的,那么点孩子他能懂啥,不都是玩嘛,搞得老师也很哭笑不得。

这个亲戚天天跟孩子灌输,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有钱有什么搞不定的,请人不就行了。这孩子从小吃饭都是保姆追着喂,玩具扔一地玩完也不管,亲戚也不动手反而指挥保姆收拾,从小就是这种状态下长起来。现在上中班,幼儿园老师布置作业,自己不做,就找同级不同班的邻居小哥哥给做,亲戚给邻居小哥哥钱进行交换。

这个亲戚和他家孩子就不懂得什么是负责任,也不知道其实这些事情都是自己的事情并不需要别人。很多爸爸妈妈分不清楚这个界限,到底哪些是孩子负责的内容,那些是家长需要帮助的内容,很容易出现过界、包办的情况。孩子自己也分不清楚,就很容易被动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有了主见,亲子关系就会进入一种很混乱的状态。

举个例子,家长有做饭的权利,孩子有不吃的权利,而不是说我做完了饭你就必须吃,但是孩子不够饿或者他只是想过一会吃而已,家长就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孩子从学校带回来了很多作业,但是孩子一般都会边玩边做作业,甚至直接看电视忘记了做作业,家长可以进行督促提醒,但是请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因为做作业是孩子的事情并不是家长的事情,受惩罚也是因为孩子自己没有对自己负责所导致,将界限分清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也会对自己越来越负责。

三、懂礼貌

”我要吃苹果,你快去给我洗。“

“我要买那本书,你给我买。”

“你怎么这么慢,耽误我上课了。”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明明是请求的事情,反而变成了理所当然的强硬命令口气,这些话都出自于我们身边孩子的嘴里,说出来都是那么顺口。弟子规中有“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之句,讲的就是尊重和热爱,这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懂的事情,但是因为独生子或者家庭的过于宠爱过于包办导致孩子已经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所有人都要围绕这自己旋转。

礼貌是一个最好的品质,孩子可以不聪明可以学习不好但是绝对不能不礼貌。如果一个不礼貌的人到了任何地方都不会被善待,也不会被重视,并且自己的自私自利行为同样损害了别人,只能是孤独、孤僻。

我有个朋友,天天跟我吐槽自己的妈妈一点都不知道心疼她,说自己工作那么忙都不愿意给自己看孩子,屋子里面也收拾不干净,孩子也没管的听话,自己还得每个月给她钱,真的还不如雇个保姆之类的。我其实接触过她妈妈,人很好很热情,不看孩子是因为朋友的爸爸身体不好需要照顾,照顾孩子又要收拾屋子,琐碎事情那么多肯定会有疏漏,孩子不听话时候一管朋友就不乐意,那意思就是我的孩子只有我能说,别人谁说度都不行,你说老太太能愿意给这样的女儿看孩子吗。

朋友的妈妈跟我说过一件事,朋友平时工作日上班很忙,所以家里顾不上,到了周末双休,她给自己把床单被罩之类的洗了,都不知道给自己妈妈把这些洗了,还要自己的妈妈等孩子上学再洗。朋友妈妈说养这个闺女一点都不知道尊重人,孩子跟着朋友有样学样,对着外婆大呼小叫,呼来喊去,朋友还笑说孩子真有当领导的范。

朋友妈妈这得需要多大的心理承受才能继续给朋友看孩子啊,一家人都没有一个尊重自己的,孩子受妈妈影响也不知道尊周自己最亲的人,一点都没礼貌,这在外面能有礼貌吗,是不是会让小朋友讨厌导致自己被孤立呢?

懂礼貌是一种说着容易做起来特别难的事情,小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不好的事项,但是她会通过观察大人得出一些自己的小结论,她能分辨出那些是安全区那些是禁止的。当这样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因为大呼小叫,哪怕老师耐心的指导,也依然会出现很多的不该出现的问题。

礼貌就是最早的尊老爱幼,礼貌就是最简单的见面打招呼,礼貌就是说话让别人能够很舒服接受的方式……孩子们只有懂的礼貌,在幼儿园才有更好的进步,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孩子自己通过掌握提前做准备,学会为自己的事项负责任,并拥有礼貌的为人处事态度,幼儿园那基本小菜一碟,校园里面可以横着走了。

当然,幼儿园虽说是孩子的天地,并送孩子之前家长也给孩子做了相关的准备,希望孩子更好的接受这种从无到有的环境,也接受如何去认识和熟悉陌生环境与陌生人员,但这些只是家长辅助孩子做的一些事情,家长也要做一些相关的内容适应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

前几天,朋友小芳给我打电话询问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无非是她看了几个幼儿园什么样子,应该怎么选之类的,希望我给点中肯建议,聊到了最后,她突然说,为什么都是家长给孩子做准备,家长难道不应该做一些准备吗,我说家长当然需要做一些准备了,家长们一般都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而忘记其实做准备的还有自己,她反问,那家长需要做什么准备,我怎么没感觉呢。

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反过来对家长也是一个重要节点。家长需要习惯孩子一周五天不在家的安静,要要适应没有“鼻涕虫”天天粘着的那种寂寞。孩子去了幼儿园,他们的世界里面不再只有父母,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前要做哪些准备呢?

一、心理准备

孩子去了幼儿园,家里就会安静很多,少了那个总是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喊“妈妈”的稚嫩声音,少了那个天天边看着动画片边进行同步表演的小小艺术家,也少了那个一刻不停一转眼就能闯祸的小大人。

每个爸爸妈妈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担心孩子不适应不想进去并且会大哭,甚至送之前都做好了抱着大哭的孩子回家的打算,结果孩子乖乖的跟着老师进了教室,连回头都不回头,反而家长在门外面忍不住的落泪。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是家长自己依赖着孩子。

爸爸妈妈有没有那种好像因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感觉他们已经不再那么需要自己了,孩子他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并且他的世界里面多了其他人,父母看似不再那么重要或者可有可无。爸爸妈妈心里的落差会很大,这就说明爸爸妈妈还没有做好孩子去幼儿园的准备。

爸爸妈妈要从长计议,调整自己的心态,心里默念,孩子去幼儿园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接触社会和集体,转个头想一下,孩子多调皮和闹腾,这样去幼儿园折腾老师,谁受累谁知道,爸爸妈妈也好好的轻松一下。

二、行为准则

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一些言语和行动方式都来自于日常观察父母所得,如果爸爸妈妈行为表现比较不尽人意,那孩子基本有样学样,你发脾气大吵大吼,他也会大吵大叫甚至比你更厉害,你不耐烦的应付,他也同样会对一些不感兴趣的进行敷衍了事,这种时候就不要用你的主观意念看待孩子的不积极了,因为你给他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家长要让自己符合一个家长应该有的状态,不使用一些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攻击性行为或者刺激性言语去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对孩子心理造成不好影响,家长回头也会后悔不已。孩子需要一个温和、柔软可以接纳自己的环境,爸爸妈妈先从自己的行为上进行控制,这样孩子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的拥有一个正确的行为方式。

三、积极沟通

幼儿园是一个不同于家庭的新环境,可以称之为一个小社会,孩子会有排斥情况发生,家长要先积极的响应孩子去幼儿园的心意,并坚定幼儿园的信念,让孩子相信幼儿园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既有很好玩和有趣的游戏,又有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各种课程和绘本,还有很多可爱的小朋友等,这些积极的引导既是让孩子对幼儿园的印象变好,也是家长能够放手孩子的心理安慰。

平时,爸爸妈妈与孩子多多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心理的真实想法,帮助孩子排解这些不适,既可以促进孩子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亲子关系,也能让家长更好的掌握孩子目前的状态,可以在教育孩子或者认识孩子上面得到更多的启发。

幼儿园是孩子真真正正踏出的社会第一步,也是家长真真正正放手孩子的一个小开始。在幼儿园开始之前,孩子和家长都做好这些准备,会让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微妙变化更加符合亲子关系并且增进亲子关系的亲密。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四岁男娃职场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育儿、亲子,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