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种养育方式,会养出没问题的孩子,却让父母操心

作者:沛泽妈读心理 03-20阅读:4952次


住在楼下的小新现在读小学六年级,再过几个月,小新即将升入初中,可把小新的妈妈急坏了,四门学科没有哪一门能拿的出手,都在及格线上晃荡。听说升入初中后,学校会分AB班,说得通俗点就是好坏班,孩子进了坏班,基本上就没有翻盘的机会了。所以,小新的妈妈急得火烧眉毛,抱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信念给孩子报了英语、数学、语文的补习班,把孩子的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

这边妈妈急得满嘴起泡,可小新还是漫不经心的样子,早晨背着书包像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慢腾腾地往学校挪,一点十一二岁孩子的精气神都没有,问他补习地怎么样,他总是说“就那样”吧,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反正就是家长让我补就补,学得进去学不进去就这样了。小新的妈妈带着哭腔说:“这孩子怎么这样了,你爱怎么说怎么说,就是煮皮不煮瓤啊!”

不少父母都觉得惹事生非的孩子不好教育,其实有问题的孩子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小新这样没有点精气神,干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看上去没啥问题啊!不调皮捣蛋,按时上学,父母让补课就补课,可就是这种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才是最可怕的。

这样的孩子活得没有价值感,没有成就感,每天都在虚度时光,看似去了学校,但他只是走进了学校,心却是空的,不知道去学校是为了干什么,如何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只是迫于父母、老师的压力不得不背上书包。可孩子才十一二岁,就过得比七八十岁老人还消极的生活,难道不可怕吗?

类似小新这样的孩子不再少数,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并非天生就无精打采的,很多孩子小时候都很顽皮,非常淘气,让父母操碎了心,不知道长大了就怎么变成了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一、孩子错过成长的“花期”,将来难“结果”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什么时候生根,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都要顺应天时,错过了春季萌发新芽的机会,怎么会有秋季的硕果累累呢?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的是陪伴协助的角色,而不是代为生长。

孩子2岁了,该学会自己吃饭了,我们怕他弄脏衣服,不顾孩子哭闹,打掉他拿在手里的勺子,非要亲自喂他;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了,我们会担心他把衣服穿不好不舒服,或者将鞋子穿反了,不给他穿衣服的机会,孩子嚷嚷着非要自己穿时,我们却责备他,“你不会穿,妈妈来”;孩子上小学了,我们才发现孩子的很多事情不会做,就连做作业都要催促得口吐白沫。

这是因为孩子错过了成长得花期,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在2—4岁这个阶段,孩子掌握了大量得技能,如说话、跑跳,开始有了自己的小脾气,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自己来决定做什么事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个反抗期。

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享有自己的权力,将来孩子才能更加独立、自主,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相反,带着爱孩子的名义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会让孩子感到无助,伤害了他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力,将来他在面对挫折时,会感到不自信,不知所措。所以说,不是孩子从小就飞不起来,而是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剪掉了他腾飞的翅膀。

二、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创造价值观与成就感的机会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感觉自己的胆小了很多,脑子里时刻绷着一根安全的弦,怕孩子有个闪失。现在的孩子确实要比过去金贵得多,就拿孩子上学来说吧,我家离学校仅隔一条马路,走路不过五六分钟,但每天我都会接送已经上了二年级的儿子,担心他过马路时三心二意,有什么闪失。

我们小区里有些孩子上五年级了,还由家长接送,有的女孩子读初中了,父母考虑马路上车辆太多,不敢让孩子自己骑车上学,亲自接送。家长们最爱说,“现在可不比以前,以前哪里有这么多车辆啊,现在的车这么多,家长哪里放心啊!”

说实话,我也担心,家里就那么两个宝贝疙瘩,谁不担心啊!上周末,老公要去给二宝开家长会,老大要去上课,来不及接老大,因为上课的地方离小区很近,又不用过马路,就让大宝自己回来。

我则在家带二宝,二宝特别黏哥哥,非要嚷嚷着要我带他去接哥哥,我便带着二宝去了大宝上课的地方,那天大宝下课早,和我走的又不是同一条路,所以,我没有接到大宝,我赶紧往家赶,家里没有人,我怕他着急。

等我到家的时候,大宝并没有在门口等我,下楼找了一圈也没有,我有些着急,这时老公给我带来电话,让我去五楼一邻居家去找大宝,原来他敲了好久的门,没有人开,就跑到他熟悉的一个邻居家里,要了邻居的手机给爸爸打了电话。

这并不算什么大事,孩子处理得也不错,大宝却觉得很骄傲,反反复复地跟我讲自己是怎么回来的,找不到人之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特别兴奋,他觉得自己把这件事处理得很漂亮,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很有力量,有能力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让孩子自己去面对生活,去处理生活上的事情,孩子才能觉得生活是自己的,有能力去过好自己的生活,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有力量的,并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与成就感,而这就是孩子的成长,父母代替不了,也不能代替,否则,孩子便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因为他始终没有走入过有滋有味的生活中去。

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爱,把生活还给孩子,孩子才能好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