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深夜到警局“自首”,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作者:家学宝 03-25阅读:4551次

◆◆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妈小咪

1

前几天,深夜10点左右,在安徽铜陵,一个小男孩,到当地派出所“自首”。

值班民警接警后,问询了解到,男孩喜欢动漫,迷上买卡片,就拿零花钱,慢慢买了500多张游戏卡,被妈妈看到了,就告诉他:玩游戏卡是犯法的,你赶快去派出所自首吧。

孩子当真了,就去投案“自首”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件事,再次成功验证了:

“吓唬”是让孩子听话、知错的“速成法”。

前段时间,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一批吓唬小朋友的“医护”和“警察”,他们拿着针管、穿着警服,恶狠狠地对着镜头说,不吃饭、不睡觉,就会被打针、被抓走。

一些家长留言说,给孩子看了这样的视频,并称赞很有效。

拿老师、警察、医生来“吓唬”孩子,来达到让孩子听话、知错的目的,是父母们常用的教育方式,效果明显,屡试不爽。

“吓唬”教育,孩子是否真的能听话和知错,我们不得而知,却可以肯定,人在遭到恐吓之后,第一反应是害怕、恐惧,当人在害怕时,是无法正常思考和行动的。

2

在上面的事件中,网友一边倒的同情被“吓”到的孩子,因为他们几乎都有类似的经历。

更有人坦言,小时候,父母总是拿警察吓唬他,有一次,偷拿了10块钱,买可乐喝,结果,边喝边哭,就怕警察抓他。

图片来源网络


“吓唬”让孩子产生恐惧

老人们常说,孩子天生胆小。其实不然。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幼儿先天恐惧的东西很少,很多都是后天习得。

简单来说,孩子的胆小,多数是吓出来的,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感。

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成年人以“警察来抓、大灰狼吃掉你、医生给你打针”等等方式,利用孩子对未知领域的陌生感,增加自己的权威,会导致孩子胆子小、恐惧,更会束缚孩子的个性养成。

“吓唬”带偏孩子的认知

之前有个新闻,在淮安,有个小女孩与家人走散,见到民警,孩子吓得说不出话,还在警务站门口哇哇大哭:“我不要去!”

民警只好开着警车带她沿途寻找,找到妈妈后,才知道,原来她妈是“吓唬教育”的拥戴者,“警察”也是她常用的道具。

而我们常见的,生病的孩子,不敢告诉父母,就怕看医生;课堂上,有问题不敢提,只因怕老师。

大多数皆因父母常用这些人来吓唬孩子。在让孩子听话的同时,也在孩子心里种下了“偏见”的种子。

“吓唬”影响健康

医学研究也曾表明:

恐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强烈的恐惧气氛和突发的恐惧事件,会使人的神经中枢受到强烈的劣性刺激。

图片来源网络


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各组织器官较为脆弱,功能亦不完善,即使是突受惊吓后没有出现危急症状,但因其抗御恐惧的能力较弱,时常可有恐惧情绪滞留,使内分泌功能受损,导致发育减慢,语言障碍,听、视力下降和消化系统发生毛病。

还可能会引起口吃、遗尿、失眠、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患神经官能症,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3

《正面管教》中说,检验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最好的方式就是想一想,等到20年后,这个方法是否还有效。

教育没有捷径,那些见效最快的方法,往往是受伤最深的。当然,在孩子“不听话”时,也不能听之任之,只是需要保持教育的底线。

1. 少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多跟他们说能做什么。

你再买游戏卡,警察就会来抓你;

不好好吃饭,大灰狼会吃掉你;

不乖乖睡觉,医生会来给你打针......

这样的对话,我们的生活特别常见,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习惯了用“不可以”的语句,企图制止孩子做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


人都是有叛逆心理的,孩子也不例外,往往是你越不让他偏要做。

当我们用“不可以”时,以孩子的认知,他们很难将“不可以”与具体的事情联系起来,需要他们用并未成熟的思维去翻译。

所以说,当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用正面简单的话语,直接告诉孩子,我们现在开始睡觉了,盖上被子,关掉灯,在安静的空间里,拍拍孩子的后背,摸一摸他们的小手,睡意自然而来。

2. 阳光处理,比黑暗恐吓效果更好。

就拿买“游戏卡”的孩子来说,明智的妈妈,应该明确的告诉孩子,有自己的爱好,是值得点赞的,但是把自己大部分家当,用来置办“玩具”则需要考虑。

同时,妈妈还可以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态度,用控制孩子零花钱等方式,减少孩子购买游戏卡的机率,或许,利用孩子对游戏卡的喜欢,将其融入到学习中,比如,让孩子写一写购买游戏卡、拥有游戏卡的心情,或者用游戏卡作为道具,与孩子一些进行数学计算等。

当游戏卡赋予了其它意义,并且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玩物”就不会丧志,反而有了积极的效果。

3. 撕掉标签,孩子的发展潜能更无限

什么样的人,才会被警察抓?

什么样的孩子,老师才会头疼?

当我们用“吓唬”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同时,在无形中,也给孩子贴上了“坏人”、“坏孩子”的标签。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标签效应”,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无论好坏,这标签所带来的社会及心理压力,会影响这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

而这种标签,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他们信任父母的话,并当成直理,即使孩子最初会抗拒自己身上的负面标签,但随着他人的重复评价,孩子会陷入“自证预言”的心理模式。

当然,标签分好与坏,但无论哪种标签贴久了,都是限制孩子发展的“金箍”。

图片来源网络


“坏孩子”的标签,孩子偏在不自觉中,成为真正的“坏孩子”;

“爱读书的孩子”标签,孩子便陷入“自己只会读书”的圈子,却忽略了,可能他打羽毛球更厉害。

孩子的成长是个不断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我们尝试着不去给孩子定位、贴标时,或许,孩子也不那么淘气。

比起“吓唬”教育,让孩子“听话”的方法有很多,只需要我们以正面积极、温和坚定的态度,去引导孩子,而不限制和控制,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