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点”才是养孩子的正确姿势

作者:涵妈育儿 03-25阅读:1818次

我所在的部门中,好几个女同事都当了妈妈。尽管各自的孩子年龄不同,但养育是永恒的话题。每当中午休息时,我们几个总会凑在一起聊天。

交流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妈妈都在着急。

家有小宝宝的,是为孩子的生长发育:

“宝宝满月增重都没满两斤,急!”“宝宝快一岁了都还没出牙,急!”“宝宝个子长得太慢了,急!”

孩子稍微大些的,则是为了各种早教培养:

“身边好多娃都去上早教班了,我们感觉也不能落后。”“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能用英语交流了,我们连字母都不会,看来得抓紧了。”“那天看到一个两岁多的孩子都认识不少字了,我马上下单了一套识字卡片。”

而那几个家有学龄儿童的妈妈就更不用提。每次我看到她们为了孩子操碎心的样子,想到自己在若干年后也将如此,内心就一阵发怵。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用力追赶。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长得快一些、进步多一些,我们费尽心力,恨不得拽着孩子往前跑,甚至不给他们试错的机会与时间。

这种急切的背后,是一颗颗焦虑的心。

同样是妈妈,我怎会不理解这份苦心。

事实上,当妈以后焦虑如影随形,想要完全淡定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太过焦虑总是会适得其反:

一方面,我们无法因此而改变现状;

另一方面,它却会影响我们的心态,进而影响到孩子的状态。

韩剧《天空之城》里,男孩英才被父母寄予厚望。为了能考上全国最好的首尔医科大学,他从小就被逼迫着疯狂学习。

从七岁起,英才就开始一天不落地读书,不管是生病、受伤还是昏到,都必须学到凌晨2点。

他不仅被提前灌输了许多超纲的知识,而且不能允许失误,每次只要没拿到第一名,就不许吃饭;只要成绩下降,轻则被骂得体无完肤,重则被枪指着以死相威胁……

父母如此高压的做法,让英才极度反感和压抑。他的内心开始逐渐扭曲,甚至把母亲视为地狱,一步步用复仇的手段逼得她最终自杀。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说:“对孩子影响最糟糕的妈妈,就是着急的妈妈。”

这份心急火燎的焦虑,拒绝了孩子享受童年快乐和无忧的渴求,也剥夺了他们体验成长过程中各种可能性的权利。

到头来,被这份“着急”伤害最深的,还是我们的孩子。

被誉为“东方神童”的魏永康,曾经创造过很多奇迹:

2岁识字千余个,4岁学完初中课程,两年时间读完小学,8岁进入重点高中,13岁读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

与学业上的揠苗助长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魏永康生活技能方面的缺失。

除了学习,他的母亲不让他做任何事情,每天事无巨细地替他安排好所有,甚至连吃饭,都会亲自喂他。

长期被包办了一切,让魏永康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在考上中科院之后,根本无法照顾自己,最终被学校劝退。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导主任Julie Lythcott Haims在TED演讲中曾指出,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都存在“过度”现象: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指导、过度关怀。

在孩子最渴望探索的年纪,心急的父母总会想着替孩子揽下一切。

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为了减少他们遭遇失败的可能性,为了让他们更加心无旁骛地学习,家长们犹如贴身管家一般,随时随地提供最及时的帮助。

这份迫切的爱,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好,实际却是一种充满压力的控制,让孩子无法在挫折中得到锻炼,无法在碰壁中累积经验。

而这,终将让孩子失去人生中最宝贵的自主权。

女儿今年三岁,有段时间自主意识非常强,拿吃饭来说,每次都会兴致勃勃想要自己来。

我们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选择了代为喂饭,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直接:孩子自己吃总是特别慢,而且我们也总担心她会弄在身上和地上。为追求效率,倒不如大人赶紧喂完,轻松又省事。

去年九月份,女儿上了托班。本以为会出各种岔子,没想到她的表现非常棒。尤其是吃饭,听老师说,小家伙一口一口,一个人吃得又稳又好。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从根本上来说,我们之所以急着要喂饭,是因为内心深处其实并不相信女儿能够独自搞定。

而这种不信任,又加剧了我们的焦虑之情,让我们更加不愿意放手,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曾说:对于父母而言,焦虑的反义词并不是“安宁”,而是“信任”。如果我们信任孩子强大而坚韧的生命力,信任亲密关系中所蕴含的积极能量,信任爱与游戏所提供的自然疗愈效果,那么我们将不再因孩子而担心和焦虑。

是啊,只有首先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我们才能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们,才能真正欣赏并挖掘到他们的闪光点。

也唯有信任,能促使我们放手,给孩子留足时间来勇敢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从而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彩。

这是一份淡然,也是一种成全。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有一段话,让我特别喜欢: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一字一句,温婉从容。

在龙应台那缓缓的文字里,有着一种不疾不徐的魅力。那是她对孩子成长瞬间的用心捕捉,母爱满溢。

那一刻,我们跟她一道,体会岁月静好,珍惜亲子时光。任何焦急与烦忧统统抛在脑后,存在的唯有纯粹的幸福与安宁。

成长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历程,那颗小小的种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自会生根发芽。生命的发展轨迹其实早已镌刻其中,家长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而不是插手。

心急的我们如果干扰过度,则会打乱这固有的节奏。而这种影响,将会持续地作用孩子的一生。

面对孩子,我们不妨放缓脚步,耐心等一等。

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是的。

大步流星可能是会在一时领先,但它终究少了闲庭信步所赋予的恬淡与快乐。

成长值得等待,因为这是生命本身的潜力。

而“慢”育儿是一种态度,其实更是一种智慧,它有着厚积薄发的力量,终将反馈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请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慢慢来,一切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