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丨入户早教在边疆——新疆吉木乃县“慧育中国”项目调研

作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05-16阅读:3698次

编者按

在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十几个小朋友正和他们的妈妈、爸爸或奶奶一起,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热闹欢快的进行游戏——爱的拥抱、绘本故事、儿童歌曲、手工制作、玩具游戏,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动静结合,顺畅推进。60分钟的课程,不时传出孩子兴奋欢快的笑声、家长老师鼓励的声音、欢乐的歌声……

这一幕如果出现在北京某个早教培训机构,一点不会让人意外。但是,这一幕却出现在我国西北边陲一个3.6万人的小县——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

在这里,3万多哈萨克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6个民族相融相合、世代繁衍;在这里,赶着牛羊逐水草而行仍然是不少家庭的生活方式。也是在这里,6-36月龄的孩子们可以每周免费接受一次家访员老师不低于60分钟的入户家访,隔两周他们还有机会和其他项目小朋友一起,上一堂每场活动不超过15对家长和儿童的集体亲子课。而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

01

老师,你终于来了!

2017年4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吉木乃“慧育中国”项目启动之初的基线调研显示 ,由于地处偏远和养育观念落后,吉木乃6-24月龄孩子轻度和中度贫血患病率月64.65%,大大高于全国农村地区和贫困农村地区平均水平。而丹佛发育筛查结果显示,结果为“可疑”(需进一步诊断是否异常的比例)23.2%,“异常”比例20.2%,远高于城市地区相应比例。

而目前,吉木乃“慧育中国”项目已服务于全县三乡三镇一个兵团的41个行政村和186团的一个社区6个连队,项目儿童618人(其中哈族540人,汉族70人,回族8人)。他们以入户家访为主,辅助以亲子活动,把标准化、精确化的养育指导按时按需送入6-36月龄儿童家庭,为他们提供可及和有质量的早期养育指导。

5月7日上午十点,家访员阿依努尔吾·吐斯别克走进了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28月龄的叶丽娜·恰力哈尔小朋友的家,小叶丽娜一看到老师,就飞快跑过去,亲昵地抱着老师不撒手。妈妈说,小家伙特别喜欢老师,总是期盼着老师来给她上课,今天从起床开始她就问了无数遍,老师怎么还没来?

02

上课了!动口也动手

◆ 在别斯铁热克乡的奥夏尔拜村,27个月的图玛尔·阿依恒小朋友家院子里的毡房旁,家访员巴合提努尔·托合塔吾别克的家访课正在进行中。

家访课程采用经过本土化改编的牙买加国际家访教材,其中包括一系列结构化活动内容,针对不同月龄孩子的发展特点,按周设计家访活动,包括游戏、阅读、亲子互动、音乐等。今天的课程包括两个部分:卡片认读和串珠子。

小图玛尔睡醒不久,情绪不好,哭闹着要爸爸陪, 不肯配合……家访员巴老师找着刚刚年满36月龄、结束家访的姐姐做榜样。很快,两个小朋友都被课程内容吸引住了。

◆ 在拉斯特村,家访员曼孜衣拉·木海如约走进22月龄巴勒恒·哈尔恒的家,开展日常的入户指导。

每次家访,家访员老师都会回顾上节课孩子的学习内容,了解孩子对知识和游戏的掌握情况、发现和解决父母在孩子养育过程中的疑问。

上节课巴勒恒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把六块积木垒起来,然后用长杆小鸭子精确地把积木撞倒,循环往复。课程的目标是锻炼孩子的肌肉控制能力。曼孜衣拉告诉我们,“从回顾情况看,小巴勒恒和妈妈一定经常玩儿这个游戏,他已经很熟练了”。

◆ 拉斯特镇牧业五队21月龄的王梓怡小朋友今天却面临新的考验。

今天他的学习内容进阶了,他要学会把积木分成两摞,并让小鸭子从中间穿过而不碰到两侧的积木。

在妈妈和家访员老师巴提玛的鼓励下,小朋友一次次尝试,但不是积木没搭稳,就是小鸭子撞到了积木……虽然到下课时,小家伙还没有成功,但在接下来的一周,新课程使用的这些玩具会留在王梓怡家里,由妈妈陪他一起玩,相信到下次家访员老师到来时,她的表现一定会很棒。

◆ 吉木乃是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日常交流中哈语是绝对主流语言。不少家庭中,除了学龄儿童外,年龄较大的家人都不会说国语。为了更好的未来,小朋友的国语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

拉斯特村25月龄的叶尔努尔·空波拉提小朋友,从加入项目以来每周坚持双语家访课,从最简单的一二三四,红黄蓝绿开始,现在已经完全听懂家访员帕娜尔古丽·卡依索尔坦的指导,还能说出不少核心词。

03

好妈妈培育好孩子

吉木乃的家访老师有一个基本共识,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这一点也正是“慧育中国”项目的另一个侧重点。

在每次家访过程中,186团家访员李艳艳的教育和服务对象,不仅仅是21月龄的代宜萱小朋友,还包括她的妈妈王姐。在家访中,她不断告诉妈妈每次家访的能力指向、告诉妈妈如何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教会妈妈陪伴孩子的方式、培育科学养育观念,提升养育技能。

04

老师,我爱你!

项目小朋友快乐成长,离不开家访员和督导员老师的辛勤付出。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是吉木乃面临的客观条件,为了保证家访频率,每位家访员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最多18个孩子的家访活动,骑马家访、搭车家访、摩托家访都是常态。

努尔古丽就是普通家访员之一。每年6-9月,为了保证5个村约27个孩子的家访持续性,她会随着牧民一起搬家到离吉木乃三百公里外的阿勒泰夏牧场,直到大部分牧民随季节再次返回吉木乃县境内。即便随迁到夏牧场,由于牧民居住分散,从她在夏牧场的住地到最远的早教儿童家所在的拖尔海特,她骑马都需要2-3天才能到。路上只能借宿沿途牧民毡房。

但朴实的努尔古丽说:“当看到孩子们见到她时,脸上的笑容和亮亮的眼睛,就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她还说,“这一点都不伟大啊,习惯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份工作我一定会一直做下去。”

除了正常的家访和集体活动,吉木乃的家访员还做了更多的探索,丰富了项目运作。

他们会在亲子活动中,安排集体生日会,家长和孩子开展才艺大比拼、为满月龄退出项目儿童颁发结业奖状等活动,增强了项目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他们会和家长孩子一起共同庆祝元旦、六一、国庆、中秋,把中国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督导员、家访员自己花钱买大米、面粉、清油、蔬菜、生活用品慰问贫困受访家庭,密切了项目与民众的心理距离……

05

好项目需要好执行

“慧育中国”项目以政府卫生健康系统为依托,采用“县-乡-村”三级管理架构。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县项目办是“慧育中国”项目在吉木乃县的中枢。一位县级总督导和两位总督导助理依托县卫生健康委,负责县级执行管理;乡镇督导员负责乡镇级项目业务管理、集体备课、信息收集上报、监督指导家访员等工作;村级家访员负责村级家访业务执行。他们上下联动,推动着吉木乃的“慧育中国”有序运转。

根据实际工作,结合地方特点,吉木乃的早教队伍还组织开展家长养育影像视频赛;家访员知识竞赛、计算机培训,不断提高督导员、家访员国语及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督导员、家访员到各乡镇互相观摩交流学习;定期汇报项目开展情况等,确保项目的高质量推进。

06

成长看得见

◆ 语言能力提升

吉木乃的家访活动,针对孩子的月龄,坚持进行“双语”教育,在语言敏感期为孩子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现在吉木乃“慧育中国”的小朋友中,小月龄孩子已经能完全听懂国语的指示和要求;28个月龄的艾比克·叶尔麦克小朋友可以演唱汉语歌谣《小星星》;而三岁左右的小朋友可以正常用国语交流,告诉我她最好的朋友的名字,并向我展示她心爱的小汽车。

◆ 社会交往能力增强

在我们走访的全部家庭中,项目小朋友没有一个认生躲避的,都可以牵手、回答问题、对善意互动报以纯真的微笑……尤其在早教的集体亲子课上,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他们可以与并不完全熟悉的小朋友礼貌握手、排队游戏、相互拥抱,勇敢表达。

乡镇督导老师古丽努拉·哈列力骄傲地说,她曾不止一次听幼儿园老师表扬参加过“慧育中国”的小朋友,他们入园后,不会哭闹,适应性非常好,唱歌跳舞,大方随和。

07

北京,好!老师,好!

在我们调研中,时刻感觉到了哈萨克群众对孩子深切的爱、对知识的渴望;也真切感受到了当地群众对早教项目的支持,以及家访员和项目儿童家长的浓浓亲情。

虽然朴实的村民,说不出太多夸奖的话,但从他们对待家访员的热情接待上,就感受得到他们对项目的认可和感激。

调研中一位老奶奶,用她非常有限的几个国语词汇,说:北京,好!老师,好!

这也许就是对“慧育中国”项目家访员老师,以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最高奖励。

写作 - 刘阳

整理 - 楚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