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入学了,开学第一天,年度“哭戏”再度上演。孩子们因为各种不适应,各种烦恼,只能用哭发泄自己的情绪。同时,在我们看各种报道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孩子却表现得非常勇敢,只是看着别的孩子哭,自己却没有哭。
01
和朋友们讨论起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景,几乎一边倒:
“孩子哭了一个月才好!”
“孩子哭着不想上学,直接两个人架到学校去的!”
“孩子哭,我也哭,我们俩抱头哭!”
...
有新闻报道说,安徽阜阳一家幼儿园,孩子们哭得撕心裂肺,花样百出:坐着哭、躺着哭、成群结队哭、边跑边哭,简直堪比大型灾难片现场。
02
不过在山东的几家幼儿园,有记者探访到,孩子虽然有哭的,但是不哭的“淡定娃”挺多。
历下区紫苑幼儿园,一位小班幼儿家长告诉记者:“其实我挺激动的,但是看到孩子没哭,我心里也是努力表现出淡定。”
市中区南二环一幼儿园小班家长张先生表示,以前印象里孩子入园第一天都是哇哇大哭,但是现在“大多数孩子们都没哭,表现真是非常棒。”
潍坊高新区一幼儿园长表示,这几年开园首日,孩子大哭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但是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因不适应哭闹,这也是很正常的情绪表现,不必过度担心。
03
第一天上幼儿园,为何有的孩子不哭?不哭的“淡定娃”多出自这几种家庭
►给孩子足够安全感的家庭
现在多数孩子都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带,有的是妈妈、有的是奶奶。如果家人能在孩子3岁前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即使换一个地方也不会感到害怕,他相信家人会保护他的。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孩子在10个月-1岁半时会出现分离焦虑,这时会特别黏妈妈。如果妈妈能够给予足够的陪伴,耐心地对待孩子,给予孩子温柔的母爱,孩子会逐步和妈妈建立起情感依恋关系。
当孩子黏妈妈的时候,不要拒绝他,不要推开他,而是抱一抱他,陪他一会儿,让孩子感到满足。如果需要和孩子暂时分离,首先和孩子建立起分离仪式,告诉孩子妈妈在拿个时间会回来,而且按时回家,让孩子充满信任、获得安全感。如果孩子在2岁时能获得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就会表现得更加独立。
►经常带孩子接触外人的家庭
现在很多家庭都知道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不会一直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孩子有了一定的社交经验,再到一个新环境时,就会特别容易适应。
家长们会经常带孩子外出,在小区里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在公园见到小朋友时鼓励一起活动,到商场让孩子自己挑选礼物、咨询导购。
有的家长喜欢带孩子参加朋友的聚会,让孩子和朋友们的孩子多多接触和交流。有条件的家庭还会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见识外面的世界,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还有的家庭会送孩子去早教班,提前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性格开朗的家庭
不同的家庭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表现得格外大方懂事,有的孩子则担心怕事,和家庭成员的性格、待人处世的方式也有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言行。
有的家庭一家人都沉默寡言、害怕与人打交道,即使家长见了陌生人也是羞于表达、羞于交往,那孩子自然也是这样的情况。
有的家庭一家人都性格开朗,特别喜欢与外人打交道,见了生人自来熟,没有陌生感,到哪都是自己的主场,孩子到了幼儿园自然会很容易融入其中。
►经常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的家庭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有的家庭会对孩子进行正向的心理暗示,告诉孩子:“幼儿园有滑梯、有各种玩具,我们家没有,小朋友去上幼儿园玩得很开心!”“幼儿园有好多小朋友,可热闹了!”“幼儿园的早饭和午饭,花样好多啊!”让孩子听到这些语言后,会不自觉地向往幼儿园的生活,从小就有去上幼儿园的愿望,去上幼儿园自然如愿以偿了。
相反,如果总是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心理暗示,孩子会害怕上幼儿园。比如“上幼儿园要好好听话!要不然老师会训你!”“上幼儿园要好好说话,要不然小朋友都不和你玩!”前面的建议是有必要的,但是加上后面一句就是画蛇添足,引起孩子的不安情绪。
所以,多对孩子进行正向暗示,避免负向暗示。
►提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家庭
上幼儿园是孩子开始自理的人生起点,如果孩子很早就具备了相应的自理能力,当自己独立面对生活时,肯定不会打怵。
有的家庭特别“舍得”让孩子自己做事,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及时教会孩子吃饭、穿衣、上厕所的本领,当孩子学会这些本领以后,家长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反复不断地练习。熟能生巧,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能运用自如。
有的家庭总是担心孩子不会吃饭会饿到,万一影响身体发育怎么办?于是忍不住追着孩子喂饭,吃饭不再是自己的自主行为,而是被动行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吃饭了。孩子的双手得不到锻炼,也不够灵活。到了幼儿园,哪个老师能够天天喂饭呢?再学就有些晚了。
所以,大人退后一步,孩子向前一步,该孩子自己做的事还是交给孩子吧,我们能照顾孩子一时,照顾不了一世啊!
孩子上幼儿园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呢?你家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哭了没?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