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能倒背如流”,家长别开心太早,需警惕阅读能力陷阱

作者:妈咪说宝宝 12-25阅读:2783次

记得以前读小学时候,老师总会要求我们摘抄好词佳句,比如“黄澄澄”“金灿灿”“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这一类的形容词,还会要求我们朗读课文,有时还会让学生一人读一段,为了不在同学面前出丑,我们都会提前朗读很多遍,所以课文读得很流利,但文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表达作者哪些思想感情,并不太了解。

有些家长经常以“我家孩子无论背古诗还是背课文,都能倒背如流”为傲,其实,与其关注孩子的背诵能力,不如关注孩子到底能够理解多少,他的阅读能力发展到哪个级别。

因为即便每一个字我们都认识,但连成句子、文章,有时就觉得很费解,很多孩子不爱读书,本质的原因就是他们读不懂,无法与书中的内容、主人公产生联系。

而善于阅读的孩子,每一本书、每一个章节在他们脑海里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或是一部电影,甚至是一部长篇电视剧。

爱阅读的孩子,能发现书的迷人之处,对他们来说,看似静态的书可比动态的电视更有趣,因为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自己做导演、编剧,也可以当观众去猜测接下来的故事发展走向。

一、阅读书籍的好处是电子产品无法取代的

各项研究显示,过早让孩子接触电视节目、动画片,不管节目的好坏,孩子即便能从中获取某些有益的知识,但不可避免地会禁锢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被动接受信息记忆也不会牢固,同时限制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

对于给孩子看电视或动画片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孩子真的特别容易上瘾,看了10分钟,他还会要求看20分钟,看20分钟后甚至会吵闹着还要看,尤其是自我意识强烈的孩子,2岁后的宝宝会明显表示“我要”“我不要”,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假若父母一开始就由着孩子玩手机,那么要戒掉这个“网瘾”就需要费不少劲。

朋友家的孩子一开始都很爱看纸质书,后来买了各种学习机,由于没有控制好使用的时间,孩子渐渐对纸质书产生排斥心理,因为人天生就喜欢对感官刺激大的影像,而且还不用动脑思考,多省力。

看书是件费脑的事,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掌握不到有效的阅读方法,从书中获取不到什么有趣的有用的信息,没有满足感与成就感,自然会失去兴趣。如果再加上父母的叨叨:“别玩了,快去看书,不看书怎么考上好学校……”内部因素加上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阅读就成了一件极度痛苦的事。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打开阅读启智之门

这两天看了苏珊·齐默尔曼、克莉丝·哈钦斯所著的《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茅塞顿开,该书仅有205页,却囊括了阅读的所有技能,不仅适用于老师的教学,也适合家长用来引导孩子、培养孩子阅读的能力,当然,也适合所有想提升阅读能力的人群。

这7项核心技能分别是:

1、构建感官图像

“构建感官图像”,顾名思义就是在头脑中对书中的故事内容形成立体化的认知,动用视、听、味、触、嗅觉,让内容立体化、可视化,像放电影那样呈现在眼前。

2、运用背景知识

十年前、现在以及十年后阅读同一本书,产生的感触、获取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书还是一样的书,可是在读的人经历、背景不一样,会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所以如果在阅读时能够结合自身的背景知识,那么新旧思想的融会贯通会使得阅读变得更有趣。

3、提出问题

都说学而不思则罔,只明白字面上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好的读者应当思考故事中的逻辑、故事发展变化的过程,有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4、推断

推断就是对书中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书中找出线索来支撑自己的推测。

5、第五个技能“筛选重要信息”与第六个技能“整合信息”通常是连在一起进行的

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阅读目的,如果能在阅读前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注重要去重点看哪些内容、搜寻哪样的信息,以便最终达到我们的目的。

6、查漏补缺

最后一个技能就是查漏补缺,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很难做到毫无遗漏,所以需要再重读一遍或是联系上文揣摩下文的意思,确认错过了哪些需要的信息。

约翰·斯坦贝克说过:“阅读是人类最伟大的一项思维活动,一个人必须从孩提时代就开始阅读”,想让孩子拥有卓越的阅读能力,家长需要每天持之以恒地让孩子去做“阅读”这件事,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快乐阅读,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我是@橙子育儿讲堂 多平台原创作者,关注我,与你分享更多育儿、有趣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