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老师
资深的亲子、教育
儿童心理咨询师
这是Lucy老师打造的原创育儿平台
专注0-16岁儿童的养育
有我陪伴,一起成长
PS:做个广告,育儿共成长社群招募中,勾搭大熊老师微信DAXIONG8708入社群!
正文
育儿共成长:孩子在您的眼中经常“闹脾气”吗?想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绪,却只和孩子说“不要哭!不要生气!别难过!”,但您知道这样可能只会教孩子“压抑情绪”!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也需要适时、适度疏解,从小开始练习辨清自己的情绪,也才能学习如何管理情绪。以下几点建议,提供给父母老师参考!
1.孩子不懂:什么叫做“乱发脾气”
很多时候,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骂“你又在乱发脾气!”时
年纪小的孩子可能不理解什么叫做“乱发脾气”,不理解原来在社会中的相处界线,哪些行为可以被接受、哪些不行。
而年纪大的孩子,则会因为感到情绪没有被理解、接纳,更变本加厉的气愤或者难过。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可以以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具体指出哪些行为是大人无法接受的:“爸爸不喜欢你躺在地上哭。”
年纪大的孩子,可以具体规范愤怒时的界线:“生气可以回房间,关门,但不许甩门。”
2.接纳孩子的情绪,但不等于认同孩子的行为
在大人的世界中,常见太太跟先生诉苦,只是希望获得对方的安慰,可是许多先生下意识会先提供建议,反而惹得太太更不愉快。
面对小孩也是如此,许多时候身为成人的我们,因为认为自己比孩子有经验、有智慧,所以面对一位因为排不到滑滑梯而愤怒的孩子、因为冰淇淋掉到地上而难过的孩子,我们总是先给建议:”你再排一下就好啦!”“下次要把冰淇淋拿好!”,却忘了回应孩子情绪的需求,这时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头头是道的建议,而是父母一句“我知道你难过”、“我知道你很生气”。
“这样,难道不会把孩子宠坏吗?毕竟孩子有时因为情绪激动,而做出违规的行为。”有这样的困惑是很正常的,重点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接受我的情绪”,而不是“父母接受我的行为”。比方当孩子打人,当下不但要制止,更要带着孩子去道歉,不过事后父母也需要和孩子讲清楚:
究竟为什么打人?
因为他生气?
那么生气时可以怎么做?
可以这么和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生气不可以打人,下次遇到这种事情,生气时可以……。”
3.教孩子:如何发泄情绪
许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只是反映情绪,如果一味只和孩子说:不准打人、不准尖叫、不准撕课本,无助于孩子缓解情绪,更让孩子无从理解自己。
除了先引导孩子辨认情绪以外,可以提供孩子一些合适的替代行为来缓解情绪,比方:生气时去打枕头,取代打人;
感到难过时,可以画画,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将感受写出来;
明确和孩子规范,无论如何,都不可以伤害自己、不能伤害别人。
曾有一位找我咨询的孩子,激动时总是爱打人,我就教他再生气、想打人时就去操场跑几圈,让他的情绪有发泄渠道;久而久之,孩子打人的行为不但减少,情绪也更加平稳。
4.教孩子分辨情绪:生气、难过、快乐、高兴、厌恶、委屈…
很多时候,连大人都难以了解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更何况小孩呢?
因为好朋友买了铅笔盒,也觉得很想要──这是“羡慕”;
同学替我取了个我不喜欢的绰号,我觉得耳朵跟脖子都热热的──这是“生气”、“讨厌”……。
平时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父母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当时的感受、身体的反应,让孩子知道“原来爸爸紧张时会想上厕所啊!”下次当孩子肚子痛时,也许他也能因此察觉自己“因为我很紧张,所以肚子痛了。”
每个情绪都有不同的身心感受,如果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少了困惑,也才有能力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有情绪反应时,也可以问问他:“我发现你握紧拳头了,你是不是很生气?还是很紧张?”一开始多给予孩子一些选项或描述的词汇,孩子日后也可以学着表达,而不是急着帮孩子贴标签:“又在生气了啦!”
写在最后
最后,可以使用绘本,或者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文学中的一些成语或比喻,让孩子理解情绪;比方“怒发冲冠”、“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火烧眉毛”、“屁滚尿流”、“肝肠寸断”、“哑巴吃黄莲”,这些文字都让情绪变得更加具体有画面感。(本文为育儿共成长原创,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其他媒体平台及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END
育儿共成长 有我陪伴,一起成长
育儿共成长(ID:yuergongchengzhang)最值得关注的育儿自媒体,每天5分钟,让父母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给孩子优秀的教育,提升自己,同时提高孩子.我们坚持做有深度,有干度,有温度的育儿自媒体.欢迎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