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玩具的孩子和不玩玩具的孩子差别这么大?

作者:Poepoepets 07-11阅读:844次

张妈妈带孩子旅行回来,大行李箱被孩子一路买来的毛绒玩具、各式发卡、小玩偶和气球占了一大半。张妈妈正在收拾的时候,孩子凑过来说:“妈妈,班上小丽的大熊特别可爱,我也想要。”她皱着小鼻子,扭一扭肩膀说:“妈妈,求求你啦!” 张妈妈很是无奈,但又拗不过孩子,只能妥协。

其实和这位张妈妈一样,现在很多家长其实都存在片面认识玩具的价值、不知如何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买那么多玩具。其实,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Poepoe酱认为,家长、教师和研究者都要怀着学习的心态,面对这些新的教育问题带来的挑战。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探索是孩子的天性

探索中的孩子,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的信息。面对新鲜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商品,他们难免不断会有:“哇!这个东西看起来太有意思了!”“我好想试试。”的念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孩子表现得特感兴趣、非买不可的东西,往往都只是三分钟热度,甚至刚拿回家就觉得没意思了,扔在角落里再也不碰了。事实上,当孩子告诉你他对什么东西感兴趣的时候,他是真的感兴趣,但探索的欲望一旦被满足,好奇心也就消失了。

那我们到底该不该满足孩子的购买愿望呢?

1.先确定孩子是否真心喜欢

很多时候,孩子想要买东西就是出于对某种物品单纯而强烈的喜爱。比如很多宝宝就对毛绒玩具完全没有抵抗力。毛绒玩具对孩子而言通常是有特殊意义的,能带给他们莫大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喜欢一个东西,我们应该尽量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是“我喜欢的东西我都能得到”。这并非增长孩子的物质追求,只是作为父母,尽自己所能,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在物质方面并不缺乏什么,长大以后才能更好抵御外界的各种物质方面的诱惑。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质需求过分强烈的人,要么是曾经有过物质奇缺的经历,要么就是在情感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关爱,因此需要用物质来填充这种需求。而需求能得到及时充分地满足的人,往往更能具备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2.新玩具让孩子和伙伴们有了共同话题

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这种需求更为明显。比如一个男孩和他的朋友们最近都迷上了收集巧克力蛋里附送的恐龙玩具,他们特别关心谁拿到了非常稀少的雷龙,谁集齐了不同形态的慈母龙,还经常把自己重复的玩具跟别人交换。

对于这个男孩来说,积攒恐龙玩具让他和同伴们伙伴们有了共同话题,能够不断密切彼此的关系,甚至成为相互认同的一种方式。如果拒绝孩子的类似要求,就等同于切断了他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渠道。

3.越是需求得不到回应就越迫切地想要确认

童年并非像我们成人习惯性地描述的那样无忧无虑。相反,孩子们因为力量小,能力弱,认知有限而常常遭受挫折。买东西就是最常见的获得掌控感的方式之一。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越是被控制,越缺少独立自主的机会,就会本能地想以其它的方式获得掌控感。越是需求得不到回应,就越迫切地想要确认:我能自己做主吗?

其次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给孩子买玩具

我们把玩具的价值归类为五个方面,分别为身体发展价值认知价值情绪发展价值个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等。

大多数家长很重视玩具开发智力的认知价值,而对玩具的其他价值认知不足,他们还没有看到,玩具开发儿童智力的同时,在孩子身体协调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等各方面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玩与学是辩证的统一,玩的教育即“快乐教育”,而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孩子的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专家认为快乐的方法和气氛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天性,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玩耍和游戏的时间,让孩子在玩耍中认知社会,认知学习的重要性,学会与人交往。

很多家长把玩具当作父母爱心的体现和父母陪伴的替代品,他们认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大人都有事,没人陪他玩。孩子需要陪伴,玩具可以给他一些寄托”。

如果将玩具交到孩子的手里就是这一行为的终结,孩子怎么玩、爱不爱玩、孩子有些什么样的变化等,都发生于成人的视野之外,那么这种所谓的“爱”和“陪伴”反而会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孤独感。

其实,孩子不是因为无人陪伴,才需要玩;孩子的成长中需要玩具,更需要好的玩伴,一同探索、发现和分享。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要给孩子买玩具了吧!不过话说回来,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就是陪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