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爸-詹晶明】
作为父母,每天最大的期盼就是——孩子又长大了!
孩子长大了,有能力了,会听话了,可以自己作正确的决定了……我们可以放心了,是我们父母养育孩子的最大成就。而至于孩子是不是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那是另外的奢望——有,当然无比的骄傲,幸福;没有,也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不满足。只要孩子真正地长大了,懂事了,就好了。
然而,当我们父母每天面对十分现实的儿女时,却最能发现的是孩子还没长大——怎么还这样?难道长不大吗?怎么这么不懂事?话还讲不清楚?除了玩,不能做点正经的事情吗?……
以致于,当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依然觉得他还是个孩子,没有长大,也确实能常常列举出孩子还没有长大的种种事实。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母看不到孩子在长大;因为在父母的眼里,孩子长不大。以致于在孩子整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采用“孩子还小,不懂”的心态陪伴他,爱护他,教育他,包容他。导致孩子也没有机会长大,没有办法相信自己长大,或者敢于自信地去做,去担当大人们的事情和责任。
所以,很多孩子虽然年龄、身体已经成年了,心智还是没有长大。
孩子是无法在我们给他过了18岁生日之后,告诉他——“宝贝,你已经长大了,成年了!”就真的长大了。孩子真正要长大、成熟,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中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们总是能
及时地发现
孩子的能力
有一天,我在给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讲绘本故事——《森林里的树朋友》。故事讲的是两棵大大的树,是一对好朋友,每天都在一起玩耍,唱歌,聊天。
直到有一天来了很多伐木工人,将它们砍下,运出了森林,便不得不分开了。它们都很伤心,很想念对方。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两棵树朋友,因为彼此非常熟悉对方的树纹,终于在一个小朋友的生日聚会中,它们又惊喜地重逢了。
这个绘本故事的教学知识点是——引导孩子观察事物——发现相同的树纹。
我们这三岁多的孩子,在这个树纹的观察上,很快就掌握了,但他不是很感兴趣。他更感兴趣地是——他们为什么要砍树呀?所以总是在打断我把故事继续下去,坚持反复问我,还要我一次次地给翻回到伐木的那一页画面给他看。
那孩子的妈妈,就提醒孩子说:“你要仔细听师爷爷把故事讲完呀!讲完了就知道了呀!”可是孩子不听,就是要回到开始伐木的那个画面,问我——
他们为什么要砍树呀?
分析
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按照教育成长的目标,他们应该是可以完全安静地做到,听完一个故事的。而且他们还能完全理解——故事现在是讲完了,还是没有讲完,不会在故事讲述的中间打断。他们已经完全懂得——看书要从头开始,一页一页地往后翻看,懂得这个秩序的基本规则和重要性的。
但是这个孩子不会,说明他没有在适当的年龄,学习和训练过这个的能力。
然而,这对于一个成熟的父母(教育者)来说,这个分析的结果,是不必要在今天的发现时,即刻去修正孩子,教导孩子的。相反,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暂时储存下来,在今后的教育中,设计一系列的行为游戏,来给孩子补课,训练,最终达成让孩子拥有这个能力。
在当下最重要的是——随着孩子的兴趣,我们要尽快地发现孩子的其他能力——十分关注事物发生的缘由或动机。它很清晰地告诉我们——
这个孩子的言行是有目的性的,有预见性的,他会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更找学会计划性行为,而具有更高效的行为能力。
所以,我多次阻止孩子的母亲对孩子言行的干涉性行为,轻声说:“不要打断孩子,让他自然地发生吧,我觉得他这样很好。”,然后就很开心地与孩子一起又回到那伐木地一页,与孩子一起思考——他们为什么要砍这棵树呢?
这两棵树,是不是最大的呀?
大树砍下来,可以做很多很多漂亮的东西哦!
宝贝,你看看我们的桌子是不是木头呀?
看看我们的这个房间里,还有哪些是木头的呀 ?找找看?
所有这些用木头做的东西,都是伐木工人砍下的树做的哦!
宝贝,那这些伐木工人要砍这两棵树做什么呢?
我们继续看看,是建房子,还是修路呀?是做木桌子,还是做木盒子呀?
我一边跟孩子说,一边又顺手把绘本翻回到之前讲的位置,继续讲故事。不断暗示孩子——我们很快就知道了,他们砍了这两棵树到底要做什么东西呢?
——哦!原来他们是用一棵树做了积木,另一棵树做了木盒子呀!太奇妙了,我都没有想到耶!宝贝你想到了吗?你家里有积木吗?
及时发现孩子的个性化能力,及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引导,是对幼童进行智能教育和训练的关键技术。假如我们不能做到这些,显然今天的孩子与我们就会发生冲突,我们父母就可能认为孩子的能力是有问题的,理解力也是有问题的。于是开始焦虑,于是开始更大范围的,更有深度地干涉孩子的成长,最终带给我们孩子的心理暗示就是——你好笨呀!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或伤害,那孩子怎么长大呢?
如何才能做到及时地发现孩子的能力呢?
2当我们承认孩子是有能力的时候
只要我们内心是承认孩子有能力的,那么我们就会更容易地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其实是一种个性化能力的展露——
比如孩子堆放积木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会按照一定的规律——颜色,大小,形状等分类进行排列,整齐地堆放,这就说明我们的孩子对事物的比较分析能力很强,具有清晰且简明的归纳思维能力;
比如孩子在搭建积木的时候,有一种冲动,一定要把所有的积木都全部拼插起来。虽然最终我们都不能知道他到底拼插的是什么,但也已经足够地显示出这个孩子的整体意识能力非常强,内心力量(占有欲和控制欲)比较大,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哦。
比如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总是在寻找一些自己想要的拼插件——汽车轮子,烟囱,门框,箱体等,总是很想重复再现过去曾经拼插过的汽车,火车,大房子,游泳池,或者高速公路,车道等。这样的行为显示出了孩子具有敏感的内心,细致的观察力,还有精细的手眼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这孩子还具有非常强烈的人际需求与平衡能力(有意识地快速获取社交优势的能力——重复曾经获得成功的结果是在期望得到重复的赞美和肯定,是对人际需求的期待哦)。
如果我们的内心不能承认孩子是有能力的,那么我们就很可能对一种情况的孩子产生想象力缺乏的认知;对第二种孩子的表现,产生缺乏目标意识和美感的认知;对第三种表现的孩子,产生心胸狭隘,缺乏创造性能力的认知。
于是,我们孩子的成长中的天赋和能力就这么被埋没了!
3当我们相信孩子是有学会的时候
孩子学会了我们教授的知识、技能,并不一定会象我们想象的,或期待的样子很快地展露出来给我们看,更不一定会当即不断地重复训练。
我们的孩子,完全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追寻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他们会快快地学会我们的东西,然后就跑去寻找自己的期待了。
在文章开始的案例里,那三岁多的孩子,很快就掌握到了在每一张画面里找到有相同树纹的木头,但是他不愿意主动地,或突出地展露给我们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也不要过于执着地强制我们的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去表现,展露。
我们要相信孩子,已经学会了!当我们相信孩子已经学会的时候,孩子的才能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我再举一个例子给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听吧。
一个中学生因为物理成绩不怎么好,那么,我们就让这个孩子抄写课本的基本概念和例题,以加深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
当我们在检查孩子认真抄写物理课本之后,询问孩子所抄写的内容是什么意思?例题的怎么推演出来的?这些知识如何举一反三的运用?……我们的孩子基本上也都是打不上来的,哈哈,如果抄一遍就能答上来,那么他的成绩就不会太差了哦,对吗?
可是,我们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答不上来的时候,教育孩子,确切点是教训孩子——你抄书,也要动脑筋想想呀,如果完全不动脑筋想,就这么照本宣科地抄,哪又有什么作用呢?……吧嗒吧嗒吧嗒地说教了一通。
结果我可以肯定,孩子不会再愿意抄课本了——他从父母那里已经明确地收到了一个信息:他抄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但如果我们父母坚持相信孩子是学会了的,面对同一个孩子,在进行同样的抄写检查时,跟孩子说:“你看,宝贝,这个压力的概念你抄了,是不是觉得很简单呀?哈哈,我相信你下次看到试卷有这么题,一定能想起来今天抄写的内容,就一定能答出来了!对吗?抄一遍,印象深多了吧?”
如果孩子也回答说:“呵呵,抄一遍,发现很多考试题,就是书本上的了,我也觉得很简单了!”,那我们马上给予孩子更肯定的回答:“对了!我们继续加油!”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觉得这样相信孩子已经学会了,会不会激励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呢?
我们是否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及时发现孩子的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承认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能力呢?
恩,祝福我们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