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用“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来描述中国家庭的状态。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家庭的症结所在。因为,在很多家庭中,“父亲”这个角色是习惯性缺失的。
这种缺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缺失。
一是物理上的缺失,很多父亲因为工作、出差、应酬等客观和外在的原因,经常早出晚归,远离家庭,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另一方面是情感上的缺失,即使爸爸们在家,大多数是在玩手机、打游戏、睡觉,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忽略了孩子的存在。
然而,有调查显示,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得越多,孩子的智商就越高,在学校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成功,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1、强化孩子的性别认同
对男孩来说,父亲是男性的典范。男孩在与父亲的交流中,可以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培养出男性气概。如果父亲参与较少,孩子找不到模仿的对象,对于男人的概念就会有所偏差。同时,男孩在母亲温柔性格的影响下,容易发展成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等特点。
父亲往往是女儿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位男性,在怎样与男性交流上,父亲比母亲的作用更大。她将通过父女关系来了解与异性相处的模式和面对异性的心理状态。那些拥有高质量父爱的女孩,更加开朗自信,她们不会在男性群体中感觉害羞和不自然,她们坦率真诚,内心更有力量。
正是在爸爸妈妈的衬托和对比之下,孩子才会更好地理解男性和女性的涵义,使孩子性别角色健康、顺利地形成。
2、发展孩子的智力
日本儿童脑部教育专家泽口俊之认为,孩子尤其是七到十二岁的小学生,如果能由父亲多陪伴游玩,会非常有助于孩子的脑力发展。
妈妈们陪伴孩子的方式更多的是讲故事、玩室内游戏、唱歌等,而父亲更喜欢用打球、跑步等运动的方式,因此,爸爸更能帮助孩子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孩子大脑发育,最重要的就是外在刺激。孩子活动量多了,外界刺激就多,聪明程度自然而然也就比较高。
还有一点是,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相较于母亲,父亲的耐心可能会少一点。父亲经常稍微讲几句就不耐烦,再把问题丢给孩子。这看上去也许比较粗糙,但是却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
3、培养孩子沉稳的性格
不得不承认,因为女人特有的敏感和充沛的感情,大部分妈妈的思维方式是比较感性的。在教育孩子遇到打击与挫败时,尤其是爸爸的缺失让她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时,她们的情绪往往很容易焦躁,起伏比较大,摇摆不定。
而爸爸则是比较理性的,面对各种难搞的局面时常表现出一种临危不乱的镇定,情绪比较稳定。如果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帮助孩子养成遇事不惊慌失措、不自怨自艾的大气沉稳的性格。
4、形成独立人格
因为十月怀胎的经历和妈妈与孩子之间心理断乳的艰难性,妈妈们对孩子有着满满的保护欲,喜欢事无巨细地为他们包办一切,并甘之如饴,不舍得让他们做任何冒险的事,恨不得360度无死角地呵护他们。
相对于妈妈,爸爸们往往采取的是放养模式,而这在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有主见的人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妈妈喜欢为孩子决定一切,安排好一切,而爸爸的心态则是平和开放,他们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做出决断。因此,爸爸带大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在面对困难时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而不是向父母寻求帮助。
由此可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那么,爸爸们要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爸爸呢?
1.首先就是转变心态,把自己当做教育孩子合伙人,而不是甩手掌柜,或是妈妈的助手,要学着主动承担一些照顾孩子的任务。
2.每周回家吃完饭至少四次,在餐桌上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不要在吃饭时批评孩子,多说一些愉悦的事情,培养亲子亲密度。
3.和孩子一起运动。可以和孩子一起跑步、打球、游泳、登山等,培养孩子爱运动的好习惯,锻炼他们的冒险精神,并把乐观积极的正能量传递给他们。
4.和孩子共读。哈佛大学研究显示,孩子跟爸爸读书受益会更多。在阅读过程中,男性更容易引发发散性思维,以及更有想象力的讨论,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有帮助。
5.如果工作很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那就更加注重陪伴的质量。和孩子在一起时尽量不要谈工作,不要玩手机、打游戏,全心全意地陪伴。
6.爱妈妈。父母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父母之间的相亲相爱,才是孩子最稳定的安全感,才是孩子最大的快乐。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各有优势,必须做到阴阳互补、平衡,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母亲们偶尔也要放手,让父亲们多照顾孩子,父亲更要主动参与,除了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也能令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本文来自"有才家长帮"微信号:youcaij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