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有一种母爱叫总怕给得不够多

作者:悠然不知岁 08-04阅读:1641次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有一种母爱叫总怕给得不够多

文 /悠然

这两天,不少朋友都在关注一条新闻《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文中提到了一位高管妈妈,月薪三万以上,却不够孩子暑假花销。

这位妈妈列了一个孩子暑期花销的账单:

暑假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

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

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共2000元;

游泳班2000元;

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

粗略一算,果然一个月三万五千块就这么没了。

在施与受之间,

父母要把握好爱孩子的尺度

网上不少网友说这是孩子的妈妈太功利,为自己的虚荣买单。

我想,说这话的网友一定尚未做母亲,他们还不明白,一个母亲是有多爱自己的孩子,总怕给孩子还不够多,总怕让孩子觉得委屈。

我想那位母亲并非是炫耀,也并非是抱怨,更多的是焦虑。想拼命将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但毕竟个人能力有限。

女儿小时,给她买的绘本《爱心树》,曾把自己看哭。

一个小男孩采集苹果树上的树叶做王冠,在它的枝条上荡秋千,它喜欢这个小男孩。他需要钱的时候,苹果树让他采集摘了它的果实去卖,他要结婚要盖房子,它让他砍下自己的枝条做房子。他要远行,它让他砍下自己的树干做成船。这棵树不断给予,变成了一个什么也没有的树墩,它依然觉得很快乐。到男孩变成老人,终于回到苹果树的身旁,它挺直自己仅有的树根,让他坐在自己的身上,它依然觉得很快乐。

女儿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是6岁,当时,她说她讨厌那个男孩子,怎么那么自私。现在再读,她说那棵树真可怜,它为什么要牺牲那么多,那个男孩根本不爱它,只有贪婪。

很多时候,妈妈就是扮演了这个一直给予不求回报的角色。她所有的付出是出于爱,但是无限的付出,却可能会换来这个毫无感恩,根本不懂爱的熊孩子。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父母这般对孩子付出的沉重吧。

孩子写作业,父母在一旁陪着;孩子去上奥数课,父母一起跟着学;为了能让孩子上更好地学校,拿出全部的积蓄买昂贵的学区房。

我的大学同学,孩子考在离家较远的重点中学,为了节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室的房子,陪孩子读书。一家人只能周末才能团聚。她说,自己上下班多花点时间没关系,孩子的时间宝贵啊。

父母爱子女,从来都不是问题,只是有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的同事,做妈妈之前也是相当爱美的。做了妈妈之后,眼里却只有孩子,没了自己。她给孩子报价格不菲的早教;给孩子买款式新颖的潮牌服饰。但对自己却是苛刻的,产后身材迟迟不能恢复,舍不得给自己报健身班;舍不得给自己买衣服,总想着自己身材走样,等瘦了再说。

某一日,她说起自己送孩子去早教班,却被别的孩子的妈妈当成了保姆。那一刻心里甚是酸楚,她不好意思说出实情,怕给孩子丢脸,就默认了自己的“保姆身份”。

我和另一位朋友都觉这样不妥,朋友婉转讲起自己小时的故事,说小儿开家长会,最羡慕那些有个会打扮的妈妈的同学。觉得神采奕奕,穿着得体的妈妈是一件特别让孩子骄傲的事情。而自己的妈妈总是以朴素为由,不爱打扮,每次开家长会都会觉得很没面子。

但是,当父母以牺牲自己来成全孩子的时候,这本身不但让自己有了一种悲壮感,也让孩子背负了沉重的情感负担。更有一种可能是,你的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可能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一味索取,不懂感恩的自私者。

富养,也要量力而行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则调查,说中国爹妈最舍得付出,但还觉得不够。

调查主要针对于子女教育问题,比如出国留学,尽管费用不菲,但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父母表示愿意资助子女。甚至很多父母甘愿为支持孩子的教育,牺牲自己的生活。尽管这些父母为子女的教育付出很多,但是他们依然不确定,是否已经为子女的未来做足了准备。

因父辈对我们的穷养,让我们这一代升为父母后补偿般拼命富养自己的孩子。一句孩子需要从小培养眼界。让多少父母拼命挣钱,就是想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别人孩子有的玩具,自己的孩子也要有。

尤其是暑假期间,为了让孩子有个更丰富的暑期生活,不少家长看别人给孩子报了国外的夏令营或国外游学,也咬着牙给孩子报了,希望拓展孩子的眼界。动辄三四万的这笔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个极大的负重。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上课,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在谈话,

一个说:“这次假期去美国的游学活动你怎么不去呢?”

另一个说:“我妈最抠门了,就3万块钱都舍不得。”

随后两个学生商量去必胜客吃饭就下了车。

这孩子或许不知道,她眼里区区的三万元,可能就是她妈妈大半年的工资。当她在必胜客吃午饭的时候,她的妈妈可能正抱着十块钱的盒饭。

我女儿小的时候,觉得钱就是从取款机里吐出来的,只要一插卡想要多少钱,机器就会吐多少钱。后来我就带她去了我的单位,告诉她妈妈从事的工作,卡里的钱是妈妈努力工作之后,老板给发的工资。妈妈的工资不高,但是妈妈很努力,希望可以有更好的能力去赚取多一些的钱。

我尽量满足孩子的喜好。但是对于超越能力的,也会跟孩子实话实说。孩子知道了我的钱是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她也懂得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再见什么都想买,而是懂得删选自己喜欢的需要的。

我爱孩子,但明白爱也要量力而行。不合乎自己实际情况,盲目的富养,会让孩子飘在空中,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毕竟,总有一天,她会明白生活的真想。

教育的终极目标,

是让孩子拥有独立人格

我们给孩子花费巨额报各种特长班,兴趣班,这些是孩子们真正想要的吗?

有的孩子喜欢绘画,可家长坚持应该弹钢琴,弹钢琴才高雅;孩子喜欢声乐,可家长认为应该学舞蹈,学舞蹈才有气质;孩子喜欢踢足球,家长坚持让孩子打篮球,打篮球个子才能长高。

很多时候,我们在给孩子进行高额投资的时候,也在进行一种教育绑架——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的选择比你的选择更明智。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

甚至也不允许孩子发生声音。“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知道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吗?”于是,细数自己种种的付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要把孩子按照自己期待中的样子去打造。用自己过度的牺牲来绑架孩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出于希望她有个有前途的未来,而不断地去包办,去设计,去控制孩子。很多人会觉得,我都是为了孩子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是爱孩子的表现。但是,很多人都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一下,他是否需要这些?他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就是在我们一次次“这样都是为了你好”的目的下,我们正在一点点剥夺孩子自我功能的剥夺。

失去了和自我的连接而长大的孩子,内心的空虚随着年龄而增长,有的逐渐变得抑郁、冷漠、无聊,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有的转而寻求物质,希望通过物质、权利、名声来填饱自己,通过操控他人来瞒过自己的无力感……

一个长期被剥夺了自我功能的孩子,长大后,他会主动的把自我功能外包给别人。因为,当孩子逐渐长大,却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模式,他也就习惯了被安排的生活。他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因为,他早已习惯,不发出自己的心声。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好的父母,是给孩子必要的支持,是学会在孩子的人生成长中适时退出。

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作者简介:悠然资深媒体人,现全职陪伴两个孩子成长,正面管教实践者。在纷杂的生活间隙,依然有仰望蓝天的憧憬,文字或许是最好的方式。

欢迎关注悠然不知岁同名公号,与悠然一起做个用心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