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妈妈群里的姑娘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突然就不要我抱了呢?突然就不喜欢我了呢?我一抱就哭,别人抱就立刻不哭了。
看似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几乎无一例外,继续问下去,问到一些细节上,就立刻知道是为什么了。
有的妈妈无意中强迫孩子用他不喜欢的姿势躺着;有的妈妈一直带着焦虑的情绪在安抚孩子;有的妈妈无视孩子的需求,坚信自己的方式才是对的;有的妈妈无视孩子的情绪,一直在重复,不哭不哭,没什么好哭的。
正是这些被妈妈们忽视的小细节“得罪”了孩子,于是宝宝就突然不让妈妈抱了,突然不吃奶了。
新手妈妈们总会问一句,孩子还那么小,知道这么多吗?
其实孩子所能感受到的,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多得多。
我们经常不真的把孩子当人看
不仅仅是你,在我的孩子出生的三个月内,我也很难真的把这个软体小动物和人类挂上钩。
我记得我第一次对孩子有“感觉”是在他三个多月的某一天晚上我梦见他被陌生人抱走了,我怎么也追不上,一边狂奔一边高喊孩子的名字,看着他的小脸离我越来越远,慢慢消失的时候我在梦里崩溃了。结果当然是哭醒了,那一刻开始我才真的感受到我们的母子关系。
当然,从怀孕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很多的理论知识,也尽力从各方面准备好当一位母亲,但是理论层面,理智层面的准备真的几乎没办法帮到我真的从感受上去立刻接受孩子。
或者说,看似是我们没办法那么快适应孩子的到来,其实是我们没办法接受自己成为母亲的事实。
所以我们会去找各种书籍、专家理论来指导我们如何养孩子。
很多妈妈并不能根据自己的本能去照顾孩子,而是根据书。
医学常识类的翻阅书籍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妈妈会因为孩子哭、吃、睡这些事情来求助专家。但这些其实是属于妈妈和宝宝之间的磨合了,医生这个时候其实是不该插手的。
我们习惯于把孩子当做一个机器,一旦出现问题,就想方设法的去找到对应的说明书,立刻修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养育婴儿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
或者说,我们不敢把自己变得柔软,去体验和孩子真实的互动,我们只敢隔着说明书去操作如何抚养孩子长大,而尽量不去触碰那些真实的情感部分。
成为父母,其实是很大的挑战,你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重温自己的幼年童年那些好的不好的经历,你要有勇气去直面自己的过去,甚至去直面自己父母对于你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适。
成为父母,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我们和自己的父母也站在同一个高度甚至要超越父母。所有的成长都意味着对过去对父母的背叛,这种背叛会引起极大的内疚。我们是要让成长的动力压过内疚还是要为了避免内疚而拒绝成长。
孩子是新的生命,孩子有无限的可能,他们要能够成为自己本应成为的那个人,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尊重和被父母完整的看见、接纳。
下一次当你的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好好地去感受那个当下你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并且问自己一句“谁才是孩子的妈妈?谁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懂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