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可能选了一种假早教!

作者:大观家庭 05-06阅读:3214次

本文作者陈忻,美国发展心理学博士,育儿大V,两个孩子的妈妈。

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养育的选择》。

  



很多孩子一两岁的宝爸宝妈会问:需要送宝宝去早教机构吗?什么样的早教机构比较好?

总之,一提起“早教”这个词,大部分父母会马上联想到“早教机构”,仿佛“早教”只能在“早教机构”中才能进行。而事实上,早教实际包含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

5月23日,我们邀请到《养育的选择》作者——陈忻博士,做客大观Ma School,与大家分享《早教,怎么教才叫“好”》。欢迎关注【大观家庭】公众号,入群收听!

早教有必要吗?

大脑的可塑性决定了早教的必要性。

为什么早教那么重要?因为婴幼儿期间大脑发育飞速,并且极具可塑性。在人生的头三年,婴幼儿大脑的发育突飞猛进。当他们两三岁时,大脑突触的数 量是成人的两倍。越来越多的突触是宝宝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那么,由此可见,婴幼儿在其生命早期所面临的环境,对其大脑的发育与一生的成长都影响重大。

从1965年开始,美国有了启智计划:对低收入家庭0~5岁的幼儿提供教育、健康、营养、社会服务等各种帮助——增进孩子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增 强他们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认知、社会化和情感发展,为将来上学做好全面的准备。启智计划从1965年制订至今,已经帮助了3000万美国儿童。

美国对这些受到早期帮助的儿童做了20年的长期追踪,发现这些孩子并不仅仅在上学的时候受益,通过这些早期的帮助,好处往往到成年以后还能显现。得到这个项目帮助的儿童被追踪到27岁的时候,比起没有得到帮助的同伴,高中毕业率要高,收入多,结婚率也高,并且入狱的可能小。所以即使是贫困儿童或者发育迟缓的儿童,在得到帮助以后,他们的成长过程也依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与早期大脑的可塑性息息相关。

什么才是好的早教呢?

各种官均衡发展才是好的早教。

婴幼儿对世界的了解来自他们的各种感官和他们的动作。他们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巴尝或者咬、用手摸等,都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他们的触觉、运动知觉等是探索世界的基石。任何生活中的经验和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在生活中给予他们多样化的环境,让他们的各种感官得到均衡的发 展,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亦是早教的重要目标。

早教多早才好?

早教需要符合宝宝的发展特点,也就是说,输入宝宝大脑的信息,方式和强度都要适当。

有些父母总想让宝宝学习一些技能,比如看图识字、数数。我曾经收到家长私信,问我该不该让宝宝去上个画画班。我一问,孩子才两周岁。其实对于两周岁的宝宝,应该先发展他们的精细动作,让他们操作各种物品,而不是画画。

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的迈克尔·纳格尔博士指出,因为孩子的情感调节能力、压力调节能力都有限,如果父母让他们太早接受太多学习任务且目的性太强的话,很可能会破坏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对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以及将来的长期发展都很关键。所以父母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教授带了几只小白鼠回家,给孩子当宠物养,小白鼠可以自由地在整个房子里活动。有一次,他把小白鼠带回实验室,发现在走迷宫的任务中,家里养的小白鼠比在实验室里养的兄弟姐妹们犯的错误少,完成得更快。他认为,家里的环境比实验室的环境更丰富,更好地促进了小白鼠大脑的发育。

接着,行为神经学家威廉·格里诺(William Greenough)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对小白鼠的影响,把小白鼠分别放在三个环境里生活。一组隔离在小笼子里,单一环境并没有任何“鼠际交往”。第二组在一个相当大的笼子里,和其他几只小白鼠生活在一起。第三组生活在信息输入特别多的环境里,就跟迪士尼乐园一样,有各种滑梯、轮子等,这一组也是几只小白鼠生活在一起。结果当然是生活在“迪士尼”的小白鼠完成迷宫任务最快、最有效。

然后,他们把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小白鼠和实验室里的三组小白鼠对比,发现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小白鼠大脑发育比以上三组都好。他们推测,这是因为,在自然环境里,小白鼠经历自然环境的各种体验,碰到各种其他小动物、小昆虫,鼠际交往更复杂。

所以说,自然环境比实验室笼子里创造的迪士尼环境更有利于小白鼠的大脑发育。于是很多科学家认为,对人类婴儿来说,自然的环境也可能比刻意创造的丰富环境更有利于大脑的健康发育。对人类婴幼儿早期训练要更加谨慎,也许过多的信息输入反而会造成伤害。

早教机构难以实现的重点 -- 均衡发展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特别是养育孩子方面。其实,只要我们牢记早教的目标是均衡发展,就会淡定下来了。

哈佛大学教授伯顿·怀特在哈佛幼儿园的研究项目中发现,让孩子看起来聪明似乎比较容易做到,经过有些机构的强化培训,幼儿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出 “早熟”。然而,这些早教机构并不关心幼儿的社交技能,比如和小朋友适度地交往,表达自己的需要,与人合作等,也不关心幼儿的情绪发展,当然也不关心幼儿是否快乐。这些早教机构很难实现我们所说的早教重点——均衡发展。

天普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凯西·赫什–帕萨科等人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幼儿个人“学业”上的早熟也许并不是好事。他们随机挑选了120个孩子, 有些上以学业为主的幼儿园,有些上以社交为主的幼儿园。当他们5岁时,以学业为主的幼儿确实比以社交为主的幼儿知道更多的字母和数字,但当他们上小学以 后,前者并没有比后者表现出更高的智商。可以说,他们在知识储备或者说技能上的优势这个时候已不明显了,而后者反而比前者表现出更强的创造力,对学习更有热情。

该不该培养孩子一些才艺特长

现在很多孩子基本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每个周末、放学的时间都被父母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才艺班。要知道,任何人要训练滑冰、阅读、弹钢琴、下棋等 才艺都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幼儿更是如此。如果每天都要以小时计地练习某项技能,很可能会伤害他们自发的兴趣、学习的热情和内心的动力。同时,他们其他方面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就减少了,发现其他兴趣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另外,幼儿的很多社会技能、情绪发展都需要在和小朋友的交往中去自己体验和学习。如果过多占用 了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必然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和情绪发展。

有着20多年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詹姆斯·泰勒博士在儿童和青少年咨询中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多有特长的孩子在情感发展上落后2~5年,这是由于父母在他们的特长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却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发展。情感发展不成熟往往导致孩子无法面对挫折、人际沟通弱化等问题。

所以,早教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一个均衡发展的孩子。

回到这一章开头的纠结,父母困惑要不要上学前认字、数数,其实上学前最需要培养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一些能力,以便让他们能够比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比如——

在生活中加以帮助和练习,以便料理自己的一些事情,像绑鞋带、整理自己的书包等。

在亲子阅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一定要认识字)。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世界万物有强烈的兴趣。

在玩玩具的时候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在游戏中学会和同伴交往,包括解决冲突,等等。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将来适应学校和促进学业进步,有助于他们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早教,就是提供各种条件,帮助儿童均衡发展。我们需要从整体出发、从长远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

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早教,什么样的早教是好的早教,就会承认,父母和家庭是早教的主力军,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唯有我们放开对早教机构的纠结,才能回归早教的真义,才能赢得早教的广阔天地。

本文节选自:陈忻《养育的选择》,中信出版集团,2016-09-01

本文题图来自: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文章内图来自:朱德庸-《绝对小孩》

如何参与

Ma School

时间:5月8日开始,每周二、三、四,每晚20:00-20:30

主讲人:共计9位大咖导师,每期主讲人将提前在公众号中公布

参与方式:

第一步:先关注!“大观家庭”微信公众号(ID: thedaguan)

第二步:点击公众号底部菜单“马上入群”,加管家,等拉群!入群管家将邀请您进群收听直播,请通过语音、文字等与导师互动。

文/萌面大匣@大观家庭

大观家庭(id:thedaguan)出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内容合作请微信联系大观家庭(ID:theda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