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边
今天门诊一个11岁的男孩,带着纠结的表情和妈妈走进来,妈妈一张口就是自责:“都是我脾气不好,一直训他、吓唬他,现在孩子在家人面前,就会一直担心自己不好,现在一直担心自己得了白血病。”我很奇怪的问:“他为何会担心这个病,不是担心出门的意外等等。”妈妈说:“他老是喝饮料,我就说喝饮料会得白血病,我同事家孩子就得了。”
这让我想起在身边太多太多不经意的吓唬孩子的说法。先说说我自己亲身的感受吧。我妈妈是一个文化人,60几岁的老人还凭着一篇《往事杂谈》获奖,所以,她吓唬孩子的话也都是很文艺的,比如:吓唬我是“红裤子绿袄”,在她的口中“红裤子绿袄”是无所不能的妖怪,只要我不听话,就会说“红裤子绿袄”来了。妈妈带大侄子是用“绿豆眼”,带骏宝时用的是“水脉波”(不要问我这些是什么),总之,都是特管用的招数,不管孩子怎么淘、怎么闹,只要说这些,孩子立马戛然而止,乖乖跑到她身后寻求庇护。
北
西
东
南
这种带孩子的方法虽然让孩子因害怕而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这种恐惧会让孩子有不安全感,不敢独处,就是到能独处的时候,也会害怕着,静不下心来。这一点在骏宝身上体现的比较明显,他在做着事情,你和他突然说句话,他就说吓死我了,大白天自己在家也要管好门窗,他的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意识真的很强。
我在诊室里还会碰到,呵斥和打孩子的。在大人和我交谈中,孩子不乖了,就会一巴掌拍在屁股上或者吼着别哭了,要么就是你再闹医生要骂你了(每每听到这话我就觉得好委屈,我是医生不是泼妇为啥要我来骂你的孩子呢?)。
说实话对于打孩子,我原本是不反对的,《中餐厅》张亮和赵薇说起教育孩子,赵薇说的话很接地气,也说孩子该打还是要打打的,这个我很赞同,但是打孩子的原因不是随着妈妈的喜怒而来,是要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才可以。这点大家不要喷我,这是个人观点,不求一致。话反过来说,如果动不动就以暴力来吓唬孩子,孩子的确也害怕了,但是孩子有可能会效仿你的这种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同学或者小朋友之间也会以暴制暴,那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古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家长的呵斥暂时制止了孩子的行为,同时也教给了孩子不好的沟通方式。
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吓唬孩子的说法:再不乖,警察来抓你了,再哭,医生给你打针了。我觉得这样吓唬孩子,会让孩子对这两个职业造成错误的认识:警察叔叔不是帮助人的,医生不是治病的。不过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这两个行业都是高风险、高以外死亡率的职业,我个人认为孩子误解就误解吧,能不选就不选这两个职业了,你怎么看呢?
说了这些吓唬孩子的不足,那么碰到孩子不乖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试试下边的招数:
招数一:
拥抱宝宝
在公共场所或者大人交流的场所,孩子的哭闹是表达了他对这个环境不满、不适应或者恐惧,我们应该做的是试图理解和寻找解决孩子哭闹表达意愿,而不是单纯的遏制。可以抱着孩子暂时离开公共场所,先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做其他的。比起用语言威胁,这种做法更能让孩子平复心情。
招数二
和孩子聊聊天
孩子用哭闹来表达不满或者撒娇,我们也不防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比如:你哭的这么伤心,妈妈也很难受,同时,你也假哭扮个鬼脸;或者“抱一下妈妈,好不好?让孩子慢慢把注意力转移开,释放他的坏情绪,而不是一直吼、或者不耐烦的数落,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
最后,我们把话题转移到11岁大男孩身上,细数一下我们每个人好像都多多少少被“大灰狼、老虎、警察”给吓唬着长大,好像也没有个个都焦虑了,所以,对于他可能还有更多的家庭环境因素或者个体因素在其中,有待于我们的心理咨询师进一步的探究。
骏宝妈妈的话
人这一生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未知的挑战,但是“爱”是永恒的,做家长的应该把爱用最好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让孩子在痛苦中忍耐着,长大后再去慢慢体会妈妈那么做是为我好,这种回味往往带有一些心酸,也会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了应有的快乐。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介绍
骏宝妈妈(张郦君),单位职业: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主治医师,宝宝状况:家有骏宝帅哥一个!周二上午:生长发育专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