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赢就有输,输了也不要所馁,但是孩子们往往受不了输的打击,这跟我们平时夸孩子有关吗?一味的赏识教育,一味的夸奖,是否对?如何夸孩子成为我们的新课题,妈妈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吧。
童丫丫最近学会了下跳棋,一招一式还挺靠谱,不禁引来家人对她的称赞,夸她聪明之类的,童丫丫自然沾沾自喜,自己都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是有赢就有输,家人也是让着她,偶尔赢她一次,童丫丫立马受不了,眼泪哗哗就下来了....妈妈耐心跟她解释要玩游戏就讲究游戏规则,输了才有进步的空间,以后会下得更好,虽然当时她貌似听懂了,等到下次玩输了,又不禁掉下眼泪来.....
现在的孩子真是输不起!画没画好,就把辛辛苦苦画了很久的画撕碎;在游戏中输了,却不认输、发脾气,甚至退出不再玩;发现自己钢琴弹得不如别的小朋友好,干脆就放弃不学了……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时候,他们会对“胜负”非常“较真”。不少孩子“输不起”,会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就挫败了自尊和自信。生气、说谎、任性、发脾气、哭闹、退缩……这是孩子“输不起”时会有的表现。当孩子没有承受挫败的容忍力,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拥有一份“输得起”的精神呢?
有一则故事,是在网上看到的,关于一匹从未赢过的赛马的故事,其中的意义大家慢慢品味吧。
一匹从未赢过的赛马
春丽是日本一匹明星赛马。它之所以成为明星,不是因为它能征善战,恰恰相反,在它的赛场生涯中,它从来没有赢过。在它连败第88场时,高知县报纸对它作了专门介绍,由此一举成为当地的明星。它迎来第100场连败时,日本电视台NHK作了专题报道,使它一夜间在日本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人专程来看它,明知道它赢不了,还是大把地买它的马票,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它所在的高知县赛马场因它而扭转亏损。
许多人给它写信、寄来一箱箱的胡萝卜和苹果,甚至捐赠财物。它的第106场比赛,在公众的呼吁下,由全日本最优秀的骑师与它搭档,大家都希望它能赢得这一场比赛。日本首相小泉当天在国会发表演说时都专门提到这场比赛,为春丽祈祷。然而这场比赛,春丽在11匹马中,只跑了第10名。按说,它已经让关心它的人失望透顶了,但大家非但不厌弃它,反而更加喜爱它。人们继续为它呐喊加油,为它高唱《春丽之歌》。歌中唱到:“今天仍然是最后一名,还是不行啊,我是不气馁的春丽,一心一意朝着自己坚信不疑的道路前进。还要继续努力的春丽,梦想的终点一定会到来。”现在,创下113场连败不胜纪录的春丽已届暮年,今年3月31日将完成它的最后一场比赛。按照日本赛马界的规矩,一匹从来没有获得过冠军的赛马,退出赛场后将被屠宰。但日本的公众强烈要求刀下留人,使它得以破例逃生。据报道,春丽退役后将靠公众的捐赠在北海道安享晚年。
日本民众所看重的,是它不懈的努力:一匹从来没有赢过的马,每次出场却都精神抖擞,尽全力奔跑,从不灰心懈怠,正是这一点,感动了广大日本人。这些年日本经济不景气,许多人事业失败,精神不振,每年自杀的人数超过三万。而一匹赛马,让人们看到了榜样。许多人在给春丽的信中就痛陈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幸,说自己早已对生活失去信心,但看到春丽奋力奔跑的样子,使自己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原来,日本人并不是简单地同情弱者,而是欣赏、鼓励、崇拜奋斗者。在他们看来,只要你努力奋斗,就值得尊敬,结果并不重要。
成王败寇、崇拜胜利者,可能是世界上一切民族的共性;而尊崇一个标准的失败者,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其实大家都清楚,冠军的桂冠只能属于一个人,而这社会的绝大多数,只能像春丽一样,即便付出全部努力,也只能在挫折、失败中度过一生。日本人能从失败者身上找到力量,以此激发自己,使整个民族,从社会精英到普通民众,都昂扬向上,这比它的经济奇迹更加了不起。
反观我们教育孩子的价值标准:只要你能赢,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方法,都贵为王侯;如果你赢不了、你输了,不管你如何努力,人人就弃之如敝履。春丽如果在我们家里,绝对是标准的丧门星,避之唯恐不及,早就被淘汰了,怎会轮到它作偶像?
作为教育主体的我们:一是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锻造孩子的性格;二是我们要学会田忌赛马。人生漫长,何必在乎每一城池的得失?输了比赛,赢了人生未必不是最完美的结局。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1. 不要再过度保护孩子,不要干涉,让他体会失望的感觉。这会让他知道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可以学着应对。一定要听孩子的诉说,认同他的感受,但别帮他解决问题。
2. 如果你总是有意输给孩子,就会让孩子产生一个错觉:他总是能赢。如果你时不时地打败他,他就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失败。既要同情孩子的失望,又要表现出你在比赛中的快乐(不是获胜后的快乐),这样孩子体验失败的环境就是安全的。
3. 培养孩子“逆境商”。孩子“不愿输”“不想输”并不是坏事,但是“不能输”“输不起”就很容易成为“偏激的固执”。培养孩子的“逆境商”,让他明白“失败”“挫折”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而不是“万丈深渊”。同是逆境,逆境商不同,结果也迥异。帮他分析这次“为什么会输”,下次“怎么做可能赢”,让输的结果变为下次赢的动力。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儿童的注意很狭窄,去中心使其不再只注重情境的一个方面,开始能够多方面看待事物,觉察到别人的观点。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为独立的、会合作的社会人。
4. 和孩子“共情”正向疏导情绪。孩子的“输不起”源于与生俱来的“好胜心”,因为不能客观看待自己,所以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孩子在2岁左右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对喜欢的东西会要“占为己有”,想要所有人都“对自己最好”。3岁之后,孩子逐渐有了和同伴交往的经验,开始“争强”,希望自己是“力量的象征”。而一旦未能如愿、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坏情绪、坏脾气就爆发了。对此,家长需要和孩子“共情”,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坏情绪发泄出来。
首先是倾听,引导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有的家长常说“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不再理你了。”这样孩子会为了“讨好”家长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其次,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要给予回应,表示“理解”和“认同”。但是,接受“坏情绪”不等于接受“坏行为”,在舒缓孩子情绪的基础上,帮孩子找到“下次怎样做可以比这次好”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懂得社会规则、建立好习惯。
5. 扩大孩子“舒适圈” 提升应变力。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其实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因为“底气”不足反而表现为“输不起”。这个与现代家庭一群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过分宠爱不无关系,由于在家庭中受到过多重视,导致孩子的“舒适圈”很小,一旦走出家门,到了集体中,面对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就会感到不舒适,应变能力差。因此家长尽量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帮助孩子扩大“舒适圈”,提升应变能力,建立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帮孩子建立“团队”和“集体”意识,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给孩子灌输“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我又不是最棒的,还是让别的小朋友去做吧”这类负面消极想法,而是要有“我是集体一分子”“重在参与”“分享很快乐”的阳光心态。
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母需以身作则,以一个“有责任”、“敢于担当”的形象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关注孩子的情绪,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一方面父母不要总拿孩子和别人相比,同时让孩子学会“纵向比较”,也就是自我审视、自我超越。
那么,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夸奖也有很大的学问,问题来了,如何夸奖孩子才对呢?
如何夸奖孩子
父母表扬孩子三大原则:
1.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 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激励教育不是一味地夸孩子“你真棒”“你真乖”“你真好”,这样的泛泛夸奖会让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抗拒挫败。要用“行为描述”式 的表扬为孩子建立“评价的标准”。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 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 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