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韬1岁3个月了,是家里唯一的孙子,特别娇。每个人都想对韬韬好,但是正因为“好”,家里经常发生意见分歧。
就一个喂饭,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奶奶在做饭,爷爷陪韬韬玩,随手把自己喝的茶叶水喂韬韬;奶奶看见吼道:“孩子这么小,老头子你什么都敢喂?”;奶奶做好饭,盛了汤给韬韬,嚼一口菜,喂一口汤;为了让韬韬安心的吃饭,就拿空矿泉水瓶给韬韬当玩具。韬韬爸妈下班回来,觉得奶奶口对口喂孩子不卫生,而且矿泉水瓶很脏怎么能拿给孩子玩。韬韬妈去厨房蒸鸡蛋,担心韬韬营养跟不上;韬韬爸最直接,把盘子内的肉整块喂韬韬,韬韬小,没有大牙,一块肉嚼半天仍在嘴里含着。一家人,每个人都想把最好的给韬韬;以前不是事的事,现在各种差异、矛盾都体现出来了。
在孩子教养问题上,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疑惑,那种方式最“正确”?其实这很难定论。像我们小时候的教育方式那样可行吗?很多家长说不行,都什么年代了。听专家的吗?但很多专家也常有分歧,意见不一。而且在孩子的教养方面,都是暂时的理论,未必是一世。比如:有的专家认为要让孩子直接或间接的接受早教;有的专家说“尊重孩子生长规律,7岁之前孩子主要是玩。”。类似这样的观点很多父母都经历过。
其实,育儿过程中,争执的爆发点都是小事,更没有严格的对错,而是我们不能接受对方的观点而已。比如,孩子吃零食,妈妈认为经常吃零食不好;爸爸觉得孩子偶尔吃一次无妨。就是这些小事,引发各种矛盾、争吵;甚至有些女性不再就事论事,翻开陈年旧账‘觉得自从嫁给老公后很辛苦,老公要钱没钱、而且又懒,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买漂亮衣服;有了孩子后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回老家’,等等。吵到忘了身边有个孩子,眼巴巴等着是否能吃零食的结果,吵到孩子害怕父母的这种争吵。
这种举动,无形会影响孩子;若和其他小朋友意见不一致,孩子就会动口、动手;而且孩子很聪明,会利用亲人的弱点,比如,爸爸赞同孩子吃零食,超市、便利店永远摆放着各种零食,孩子会找到各种机会让爸爸买零食,爸爸也想弥补孩子的遗憾,顺带挽回上次吵架失去的主权;同时不忘提醒孩子,不许出卖爸爸,这是孩子和爸爸之间的秘密,省的妈妈又要生气。
这时候,孩子除了在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学会了,争吵、动手,现在又学会了撒谎。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撒谎的时候,其实,这都是平时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
这个时候,我们回到孩子吃零食的冲突事情上,我们能否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告诉孩子:“妈妈觉得吃零食不好;爸爸觉得你偶尔是可以吃的。妈妈尊重爸爸和你的意见,你觉得怎么办?”爸爸听着也舒服,避免了争吵,而且要孩子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虽然孩子会不舒服,但是孩子会思考、甚至学会了谈判、交换......:用玩游戏的时间来交换、选择吃一点零食、吃饭不挑食、给爸爸倒水、妈妈捶背......。
甚至孩子会为了日后吃零食,拉拢爸爸去说服妈妈,学会如何和妈妈沟通。学会履行自己的诺言,还学会了谈判,这对孩子长大后,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摸索形成属于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也养成了抗压能力、学会尊重对方、学会处理各种不同意见;而不是动不动发脾气、人格攻击、大打出手。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