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一定要阅读童话?这是最现实的答案

作者:歪歪兔 10-17阅读:292次

我们都知道孩子需要童话,但很少有家长能思考:

  孩子究竟为什么需要阅读童话?

  我要给孩子提供怎样的童话?

1

我曾经在歪歪兔会员群中问过大家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大多是:

“别人都看啊!”

“总得有什么东西哄他睡觉吧?”

“哪有什么为什么?难道不讲吗?”

话虽如此,但最近我还真遇到了一位较真的家长——

兔妈您好!我是一名宝爸,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读童话呢?我们都知道,童话是虚构的,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白雪公主,也不存在什么歪歪兔。那为什么要让孩子相信这些是存在的呢?

而且,这个社会是弱肉强食的,不够强大的人就会被淘汰,那为什么不能把社会真实的一面给孩子看,反而要教孩子善良什么的呢?(当然我并不是说人不应该善良,而是觉得太过善良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负,与其如此,我宁可让她不善良)同一样东西,你四岁接触一定会比你十岁接触更加熟练。所以我们难道不是要尽早地教给他们技能,好应对这种残酷吗?

这样想的家长并不是个例,我还曾经遇到一位家长,他也觉得童话是骗人的,所以从来都不给孩子看,只给孩子看一些科普的书。几年下来,孩子的知识量变得很大,从植物的科属种,到地铁的结构与建造过程,她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在孩子群里总是显得有些木呆呆的,跟别人聊天时,总是自说自话地念叨起那些书本里的知识。

这不禁让我思考:童话对孩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2

我们对儿童经常有一个误解:即成人的世界才是残酷无情的,而孩子的世界则到处都是温暖阳光和天真的彩虹泡泡,是一个充满美好与快乐的世界。直到成年,走上社会,TA才会被冷冰冰的现实“打脸到怀疑人生”。

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从孩子很小时,现实就已经开始在不断地“打脸”了。

为什么呢?让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来看一看,孩子究竟在经历些什么:

从出生开始,TA就处在死亡的威胁中!TA那么弱小,离开了照顾者就无法独自生存——所以TA饿了、尿了、孤单了,就只能哭,好确认妈妈不会抛弃TA。

到了TA两岁时,开始任性执拗,家长说什么都不听……为什么孩子会经历第一逆反期呢?就是因为TA这时开始发现,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TA完全理解不了,也无法控制的东西,叫“规则”,除了遵守,别无选择。

等到TA三岁多上了幼儿园,发现老师并不能总是照顾自己,中午要忍受一个人睡觉的孤独,玩具也并不永远都是自己的,轮到别人时自己就玩儿不了,更不用提会犯错误、被批评、远离妈妈、和小朋友吵架……

哦,别忘了,幼儿园可是一个小社会!如果我们稍微去观察下幼儿园的“小天使”们,会发现那个小社会的残酷,不亚于成年人的世界——欺负穿的差的同学、刻意孤立、有小圈子……我们教孩子从小学会自我保护、要变得强大,因为我们都知道,一旦不够强大,以后欺负TA的人会越来越多。

↑一个八岁女生写给妈妈的信(图片来自网络)

校园霸凌——这可能是最能体现孩子“赤裸裸的残忍”的情境!没有爱,没有包容,只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孩子哪怕只是个旁观者,也可能会被震慑,产生深深的恐惧。

所以,谁还敢说孩子的世界只有单纯的快乐和美好呢?

3

正因为如此,童话才是一束光,照亮孩子心中的暗。

我们常常能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往往都带有教化功能——《白雪公主》说的是 “不要虚荣”,《小红帽》说的是“自我保护”,《丑小鸭》说的是“坚强”,《匹诺曹》说的是“诚实”……

这倒不是因为家长有选择性地给孩子讲故事(同样都是明显带有目的性的教育,很少有人会记得自己的小学课文吧)。这些童话能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故事情节和要表达的道理,从某种程度上会映照现实世界。孩子当时只被“好玩”吸引,却在经历世事后,才能理解这些“好玩”甚至有些“幼稚”的故事究竟蕴含了怎样深刻的道理。

然后,等这些孩子长大了,就会把这些童话讲给TA们的下一代。

孩子们无法理解那些的大道理,但可以理解生动有趣的故事。因为TA们的思维如此简单,简单到靠直觉来感知这个世界:橡皮泥压扁了,体积就会变大;风发出的呼呼响声,是在对树说话……他们还无法理解太复杂的人和事,甚至觉得两个同学的区别是只穿了不同的衣服……

然而,如果用鲜明的形象来概括,他们就能立刻理解了。

比如:班里有个淘气爱捣蛋的男生,就像威威龙;

有个腼腆又善良的女生,就像乖乖羊;

还有个和蔼的老师,大家都喜欢她,就像山羊老师……

乃至长大后,我们偶尔还能发现:

谁谁谁经常随口编瞎话,但很快就会被拆穿,就像藏不住长鼻子的匹诺曹;

谁谁谁外表平平,家境不好,但特别用功,最后拿下了常青藤的全额奖学金,就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而且,世界如此巨大,人类如此渺小,谁敢说自己感知到的那部分就是全部真相呢?相反,我们的眼睛会有选择地接受信息——心中有什么,眼睛里才会看到什么。

所以,当孩子心中有了爱与光明,眼睛里才会看到爱与光明。

这些都是靠童话来实现的。

4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童话都适合孩子——其实即使是经典童话,因为年代久远,也有一些不符合现代观念的地方。

比如《白雪公主》教育孩子(尤其是女孩)要美貌、善良、顺从,等待王子的救赎,这就不符合如今的教育理念了。

再比如《海的女儿》悲剧气氛浓重,虽然言辞优美,但并不适合幼儿阅读。

事实上,《格林童话》改编自欧洲民间故事,本来就带有恐怖、残忍成分(比如女巫的各种死法),而且成书于19世纪初,并不符合我们现在的价值观。

而《安徒生童话》从创作之初就是儿童文学,更适合小学以后的、有初步判断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来阅读。

正因为经典童话在如今的些许不合时宜,如今不少机构都选择对童话进行“二次创作”——比如《冰雪奇缘》,与其说改编自安徒生的《白雪王后》,不如说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只是借鉴了原著童话中的些许创意。

↑白雪公主在如今被认为是无脑顺从被动的 “傻白甜”,而艾莎则被认为是兼顾强大能力与细腻情感的“女王”,更受欢迎。(图片来自网络)

5

那么,如今的我们,要如何给孩子选择童话呢?

就像中医一样,即使是相似的症状,好的医生会给不同体质的病人开出不同的药方。在童话的选择上也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最适合,只有更适合。

  1)了解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

他能保持专注多久?

他能不能理解故事情节?他偏爱什么样的图画?

什么样的情节更容易让他兴奋(或安静下来)?

一般来说,3岁以内的孩子更加喜欢情节简单、语句回环往复的故事,到了3岁以后,孩子开始进入了“想象力大爆炸”时期,家长就可以循序渐进地为孩子选择带有一定故事情节、语句优美的故事了。

↑小驴要出一趟远门,总是担心歪歪兔会忘记自己,于是一回来就直奔歪歪兔家……歪歪兔究竟有没有忘掉小驴呢?——《成长的10种智慧·记性》

  2)想象力!想象力!想象力!

人只有长大后才能明白,知识可以慢慢学,想象力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出现了。因此,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保护这种可贵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恰恰来自童话故事。因此,当孩子进入3岁后的“想象力爆炸”时期,我们就不能仅仅选择那些“一眼望到结局”的童话,而更要考量故事的丰富程度和想象力。

↑小驴身边有一群“书鸟”,它们都是小驴的藏书变的。可小驴却患上了“数量恐惧症”,只想要一只“书鸟”陪着他……——《成长的10种智慧·渴望拥有很少东西的驴》

  3)正能量!正能量!正能量!

优秀的童话故事永远都不会一味地吓唬小孩子,而是会告诉孩子要拥有爱、善良、智慧、正直……哪怕过程中有些许曲折,但好人终究会收获好的回报。只有在幼年期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孩子才会在以后的成长中充满能量。所以,学龄前孩子需要阅读氛围温暖的正能量通话,带有负能量悲伤情节或恐怖情节的故事,可以留到孩子小学以后再阅读。

↑冬天来了,歪歪兔想要收集好多好多温暖,可她还是觉得好冷啊……直到小驴来看她,她才明白,真正的友谊才是最温暖的!——《 成长的10种智慧·收集温暖》

  4)注意书中的功能指向性

如今,市面上的绝大部分童话书都带有一定的功能性。这就需要家长考察童话的功能以及孩子的需求,以免选错书——有的孩子看了《大卫不可以》后反而变得异常淘气,有的孩子看了《床底下的小怪兽》后反而变得怕黑黏人,这些都是家长选错书的结果。所以我们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和需求,再有针对性地为孩子选择童话。

↑歪歪兔羡慕袋鼠有个口袋,于是自己也做了个“袋袋服”穿上。可这件“袋袋服”却让她吃了苦头……经历一番风波,歪歪兔不再羡慕袋鼠了——《成长的10种智慧·袋兔》

  5)主题和水平相同时,优先选中国原创

为什么呢?因为国外的引进童话故事或许并不适合我们的“文化环境”——就像我们很向往西方故事里的冒险情节,但不太可能放心让孩子去冒险。而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环境的本土原创的童话往往更能引起中国孩子的共鸣。

↑歪歪兔长胖了,她听从书鸟的建议去减肥,但她的减肥计划总是失败,这是为什么呢?——《成长的10种智慧·减肥计划》

6

最后,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一定要阅读童话?

因为成长本身就伴随着艰难与痛苦,要努力突破自我的极限,才能真正地成长。所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比克服困难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动机。

只要内心的火焰没有熄灭,哪怕寒风再凛烈,心中也是温暖的。而在孩子的幼年期,家长要做的,就是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当TA拥有了对生命发自内心的热爱之后,再残酷的社会,也打不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