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
大宝
台海网5月11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即使孙女士和丈夫一直不愿相信,他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自己日盼夜盼生下的宝宝,竟是一对联体女婴。
5月8日,随着一场特殊的分离手术,这对小姐妹,在出生67天后,终于摆脱彼此“纠缠”的命运,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据悉,这是闽西南首例联体婴儿分离术。
昨天,记者在医院见到姐妹俩,虽然身上还插着各种管子,监护仪上的绿色数据却显示,各项指标良好,两个顽强的小生命正在奋力争取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缘起 流产多次,竟怀上联体双胎
孙女士今年34岁,云南人。丈夫姓林,来自漳州。屡次怀孕流产的孙女士吃过一阵中药调理身体,怀上后,她曾到当地一家医院产检,医生怀疑是联体双胎。后来,她又到一家小诊所做B超,医生说可能只是双胞胎紧贴着挤在一起,没有联体。虽心怀忐忑,夫妻俩还是更倾向于相信后者。事实上,林先生曾和前妻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他认为,这次应该也是普通的双胞胎。
怀孕33周(+5)时,孙女士来到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张雪芹主任接诊后,通过B超检查确定,孙女士腹中确实是联体双胎!同时,孙女士合并多种疾病,属于高危孕产妇。
分娩 不到1分钟,同时拽出俩娃
“当了几十年医生,碰到联体双胎还是头一遭。”在全院会诊中,科室主任们在感叹病例罕见的同时,也真切体会到,这是一场硬仗!第一个挑战是“怎么生”。联体双胎无法自然分娩,两个宝宝部分胸腹部相连,肢体缠绕,第一个孩子取出来后,第二个孩子若出来不及时或稍有差池,极可能出现损伤窒息,甚至死亡。3月3日,孙女士怀孕34周(+2)时出现分娩征兆。多学科通力协作,从羊水破到孩子分娩,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姐妹俩一个2.4公斤,一个2.3公斤,出生后被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分离 17人奋战,出血量不到5毫升
“怎么生”解决了,接下来是更严峻的问题――怎么分?
宝宝出生后,医院对其展开详细的超声、影像检查。比较幸运的是,两个宝宝虽然部分胸腹部相连,但拥有各自独立的心、肺、胆道等重要脏器。手术需劈开相连的胸骨,分离胸腹壁和互相包绕的肝脏,并补好分离后的“窟窿”。
手术前,医院组织多个学科讨论手术细节并全程演练,针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应急预案。“首先要闯的是麻醉关。两个宝宝身体连在一起,操作空间狭窄,插管难度大。另外,麻药剂量需根据患儿体重计算,而两个宝宝无法准确测重,加上部分血管相通,麻醉可能通过血管进入另一个宝宝体内,给精准用药带来挑战。我们必须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随时应对变化。”麻醉科副主任贾俊香说。
在医护人员悉心照料下,宝宝迅猛生长,对手术耐受能力大大提升。5月8日,在多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小儿外科徐延波主任成功为联体姐妹实施分离手术,“孩子那么小,整个手术操作必须慎之又慎。分离胸骨、胸腔时,我们从胸骨正中劈开,心脏就在我的手边跳动。”
分离后,腹壁处出现椭圆形的“窟窿”。徐延波成功利用孩子自身的皮肤进行填补,避免了使用人工补片可能导致的感染、后遗症等各种风险。
由于两个宝宝只有一个肚脐,徐延波将其一分为二,经过手术精妙修复成两个完整的肚脐。
“手术耗时近2小时,共17位医护人员参与,出血量不超过5毫升。依靠团队作战,我们终于打赢了这场硬仗。”徐延波说。
【贴心提醒】
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朱启娟主任医师和小儿外科徐延波主任医师提醒,怀孕期间一定要定期产检,如没有高危因素要及时进行产前筛查,有高危因素则要进行产前诊断,发现异常要由专业医生全面评估,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名词解释】
联体双胎
联体婴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胎儿发育畸形,具体指婴儿的身体通过一部分解剖结构相连并共用一个或多个器官、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个体。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活产婴儿中约1∶50000-1∶100000。神话中三头六臂、双面人等形象可能就是古代人受联体婴儿的启发虚构的。联体婴儿到十九世纪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认识,时至今日,分离联体婴儿仍然是检验小儿外科综合救治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经验极为丰富的小儿外科专家单位实施这一手术才有一定的成功率。
原标题:17名医护人员奋战2小时 闽西南首例联体婴在厦分身成功
原链接:https://news.xmnn.cn/xmnn/2018/05/11/1003614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