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唧乱动、睡不安稳就是睡眠浅?到底要不要哄一下?

作者:好睡宝婴幼儿睡眠 03-07阅读:360次

“我家宝宝睡眠真的很浅,一点点动静就会惊醒,总是哼唧乱动”

“一晚上都在翻腾,到底睡着没睡着啊?我是哄还是不哄啊?“

“不是说4个月之后就会先进入深睡眠,再进入浅睡眠吗?为啥我家宝宝睡着了也放不下?”

上面的描述有没有很熟悉?似乎也有很多说法去解释以上种种现象,比如万金油“缺乏安全感所以睡得浅”,“分离焦虑期所以睡的浅”等等。

但是!看多了不免会疑惑:大家口中所说的睡眠的深、浅描述的究竟是睡眠的哪个维度?是睡眠中有无肢体动作?还是睡眠中大脑的活跃程度?是描述易被唤醒的程度?还是描述睡眠的连续性好不好?今天我们主要来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很基础但很tricky的概念:

到底什么是“浅睡眠”,什么是“深睡眠”呢?

人的睡眠包含两种状态: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在睡眠过程中这两种状态会交替循环,NREM和REM的循环也被称作睡眠周期(sleep cycle),在一晚的睡眠中通常会经历4-6个睡眠周期。

从命名中就看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非常显著的一个区别就是有无快速眼球运动,这也是用来划分NREM和REM的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除此之外,睡眠过程中脑电图(EEG)的表现和肌肉张力的变化等也是区分NREM和REM的重要指标。

接下来,我们就以入睡后的第一个睡眠周期为例来谈谈NREM各阶段和REM的特点。

非快速眼动睡眠才分深浅

先说NREM,按照美国睡眠医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ASM)的睡眠分期标准,可以将NREM分为连续的3个阶段(按照R&K分期标准则是分为4个阶段):

(1)NREM的第1期(stage N1)

正常情况下人的睡眠是从NREM开始的,N1期也就是睡眠最开始的阶段。

进入N1期,大脑对外界的注意力会逐渐丧失,自我感觉是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这一时期也常常可以观察到短暂的不自觉的肌肉抽动以及眼球在眼睑下无意识的缓慢移动。没错,虽然称作非快速眼动睡眠,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眼球运动,在N1期仍然会有慢速的眼球运动出现。

N1期的脑电图表现为以θ波为主的混合波,在脑电图上,当α波(清醒闭眼时的主要波形)减少到50%以下,且以低波幅、混合频率波为主时,就可以判断进入了N1期。

图片来源:《睡眠的科学》图2-3

N1期的持续时间很短,通常只有30秒到5分钟,唤醒阈值也非常低,一些轻微的刺激,比如轻声唤名字、轻轻触碰、细微的关门声等都会把睡眠打断,这也是NREM中睡眠深度最浅的一个阶段。

(2)NREM的第2期(stage N2)

经过短暂的N1期,就进入了N2期,这一期通常也被认为是真正睡着的时期。这时,全身肌张力显著降低,几乎没有眼球运动。

这一时期特征性脑电波是睡眠纺锤波和K复合波:纺锤波表现为短暂成簇出现的,平均频率达到12-14Hz的快速有节奏的脑电波活动;而K复合波则是从背景波形中脱颖而出那个,呈现出先向上(负向波)紧接着又向下(正向波)的波形,K复合波还可以作为睡眠期间大脑对外界刺激(如声音)或内部刺激(如呼吸暂停)的反应出现,也就是说,如果在N2期有一个声音或是别的什么刺激,但刺激的强度又不足以唤醒,那么脑电图上就会对应产生一个K复合波。

图片来源:《睡眠的科学》图2-3

N2期的持续时间大概在5-25分钟,比起N1期,N2期的睡眠深度和唤醒阈值都有所升高,像轻声唤名字、轻轻触碰、细微的关门声这种刺激,这个时候就叫不醒了,顶多只够诱发一个K复合波而已,要想唤醒进入N2期的人,得更强的刺激才行,比如大点声叫,大点力碰,大点动静关门。

(3)NREM的第3期(stage N3)

这一期不仅是NREM中睡眠深度最深的阶段,也是大众通常所认为的深睡眠(deep sleep)阶段,也称做慢波睡眠(slpw-wave sleep, SWS),这一阶段无论睡眠深度,还是唤醒阈值都是NREM中最高的。虽然这一阶段的唤醒阈值很高,但也没高到唤不醒,只要刺激足够强烈,比如强烈的光线,被猛地踹一脚、耳旁大喝一声“着火啦”,还是可以唤醒的。

进入N3期,人体的呼吸平稳,心跳规律,全身的肌张力进一步下降,除了偶尔翻身、移动身体外几乎没有其他动作,也没有眼球运动。

N3期脑电图的特征为高电压、低频率的δ波(在R&K分期标准中会将慢波睡眠按照δ波的比例进一步划分为S3和S4期)。

图片来源:《睡眠的科学》图2-3

N3期持续时间大约30-45分钟,之后会经历一个短暂觉醒(brief arousal),这时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身体动作,如果是在婴幼儿期,常常表现为抓脸、咀嚼、翻身、啜泣、喃喃自语等,有时也可能会短暂地睁开眼或突然坐起来。

短暂觉醒阶段后,睡眠会进入到一个较浅的阶段,比如N2期,在N2期持续5-10分钟后,会被第一个REM前的身体活动打断,然后进入REM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不等于浅睡眠

接下来说说REM,正如前文所说,REM是与NREM完全不同的睡眠状态。

在NREM阶段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活跃程度下降并趋向同步,而在REM阶段大脑的活跃程度很高,等同甚至高于清醒状态。但这时人体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被阻断,人体肌肉极度放松,除了如控制眼球运动、呼吸、心跳的肌肉外,全身都处于近乎“瘫痪”的状态,几乎没有什么身体动作。

但如果是婴儿的话,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感觉和运动系统的阻断不够完全,比起成人会有更多的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所以,婴儿在REM会出现比较多的动作,比如身体抽动,微笑,挥手,蹬腿等,有时还会发出声音,哼唧声或是哭声。随着婴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REM阶段逐渐就没有这么多动作,看起来会睡眠更安稳一些。

做梦也主要集中在REM阶段,虽然NREM较浅的阶段也会做梦,但相比起来,REM的梦境往往复杂、奇妙,大多数时候还伴有各种情感故事,而NREM中的梦内容则简单的多。

REM阶段脑电图以低振幅混合波(主要是低电压的θ波和低频的α波)为主,间或有伴随快速眼球运动出现的锯齿波(具有三角形或锯齿形外观)。

图片来源:《睡眠的科学》图2-3

在REM阶段唤醒阈值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很容易唤醒,有时却很难,关键就在于刺激的形式和强度,以及当时处于多深的梦境之中。

如果一个人正处于美梦之中,就可能会选择性注意内部刺激并且阻止对这些刺激产生反应,或是把唤醒刺激纳入到正在进行的梦中,而不是被唤醒。比如,如果你正好在美梦之中,这时闹钟响起了,你不但不会被闹钟叫醒,还会把闹钟响这个元素添加到此时的梦境之中,认为是梦里的闹钟响了。

在夜觉睡眠中第一次出现REM通常是在入睡后的70-100分钟,这一次REM持续的时间通常也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需要说明的是,REM并不是在每个睡眠周期中都这么短,一般而言,随着夜晚的推进,REM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通常来说,SWS主要集中在夜觉的前三分之一,REM主要集中在夜觉的后三分之一。

图片来源:howsleepworks.com

在REM结束时,也会有一个短暂觉醒的阶段,这时往往也会伴随着移动身体、调整睡姿、甚至无意识地睁眼看看周围环境是否正常,然后再次入睡。

在睡眠周期中,每个睡眠阶段的数量和时间也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之前有没有睡眠缺乏的情况、睡前清醒的时长、入睡的时间、疾病等。

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经历睡眠不足后,恢复自然睡眠时,SWS的比例会显著增加;而如果选择性剥夺REM,当恢复自然睡眠时,REM出现的次数会增多,每次持续的时间也会延长。

此外,睡眠的不同阶段并不一定在每个睡眠周期中都出现,对特定的某一个睡眠周期来说,可能会有某些睡眠阶段缺失,比如后半夜的某些睡眠周期就不包含N3期。

REM ≠ 浅睡眠

在这里还想说明一下,虽然有不少文章都把快速眼动睡眠叫做“浅睡眠”,但这种叫法并不恰当。

REM的发现者之一,Natheaniel Kleitman,也曾经认为睡眠中眼球的运动状况可能可以用来评估睡眠深度,甚至在刚发现REM时也假设过快速眼动代表着睡眠变浅。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确认了REM是和NREM截然不同的一种睡眠状态,并不是同一状态中深浅不同的阶段,这两者并没有深浅之分。

而且,NREM和REM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NREM是促进生长、消除疲劳以及恢复体力的主要方式,而REM则被发现与神经系统发育、学习、记忆等有关,无论是NREM,还是REM都非常重要,不存在孰好孰劣的差别。

附上一张NREM不同阶段和REM的特征总结:

图片来源:好睡宝制图

婴幼儿睡眠的发展

虽然我们将睡眠分为REM和NREM,又把NREM又分为N1、N2、N3期,但睡眠模式并非生来如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婴儿的睡眠模式跟成人有很大不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成熟,通常到2-6岁,睡眠结构就很接近成人了。

睡眠-觉醒状态在胎儿期时首先出现,6-7个月的胎儿会建立起活动-休息的循环周期,8个多月的胎儿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类似于REM和NREM的循环。

不过对于胎儿和新生儿,NREM和REM只是初具雏形,并不具备成熟的NREM和REM特征,所以,此时的REM称为活跃睡眠期(active sleep, AS),NREM称为安静睡眠期(quiet sleep, QS)。

新生儿的睡眠通常始于AS,但单从脑电图上并不容易区分出清醒状态和AS,所以什么时候睡着通常需要根据持续闭眼的情况来判断。

在AS阶段,通常可以观察到眼球的快速运动,不规则的呼吸运动,这一时期身体动作也很多,常见的有吮吸、抽动、微笑、皱眉、鬼脸、哭泣、哼哼唧唧、挥手挥脚等短暂的肢体活动,以及身体缓慢的翻动或突然的抽动,而且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很不稳定,常常会被短暂的身体移动带来的觉醒所打断。

相比之下,QS就安静多了,除了偶尔出现的惊跳和抽动,几乎没有身体活动,呼吸运动都呈现出规律稳定的模式,也没有快速的眼球运动。

除了AS和QS这两种睡眠状态外,在新生儿阶段还存在第三种睡眠状态,即不确定睡眠期(indeterminate sleep, IS),其特点是既有AS和QS的特征,但又不能明确满足这两者中任何一个的划分标准,通常出现在睡眠状态转换的阶段或是出现觉醒反应时。

在婴幼儿阶段,睡眠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睡眠周期

新生儿阶段睡眠周期比起成人(90-110分钟)要短很多,一般只有50分钟左右,到2-3岁会延长到60分钟左右,到5岁可延长到90分钟。

不过,不同新生儿之间的睡眠周期差别很大,有些可能短到只有30分钟,而有些则可能长达70分钟。

(2)REM的比例

新生儿AS的比例也很高,达到了50%左右,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比例并不是说AS在每个睡眠周期都是占50%,在不同的睡眠周期AS的时长并不相同,通常入睡后的第一个AS是最短的。

之后随着月龄的增长,AS/REM的比例会逐渐降低,到1岁时下降到35%-40%,到5岁时降到20%-25%,相对地,QS/NREM的比例会逐渐增加。

(3)睡眠结构

新生儿的QS并没有深浅之分,在脑电图上会集中出现很多慢波;出生后1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睡眠纺锤波的雏形,但此时的睡眠纺锤波还比较难辨认;到2-3个月,睡眠纺锤波基本成型,QS开始分化出不同的阶段;到3-4个月,入睡逐渐由从AS开始转变为从QS开始,不过,入睡从AS/REM开始的现象可能会持续到6-8个月;到6个月时,就会出现清晰可辨认的K复合波,这时的NREM就可以参照成人的分期标准,分为N1、N2和N3三个阶段。

总的来说,虽然睡眠发展都遵循着睡眠周期延长,REM比例减少,睡眠结构转变,NREM分化这些变化规律,但就个体而言,睡眠成熟的轨迹仍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理论知识说了很多,最后,我们回到家长们比较关心的“怎么判断”和“怎么做”上面来。

宝宝睡觉总哼唧乱动,是睡眠浅吗?

对成人来说,在NREM阶段因为大脑神经元活动少,肢体活动很少,在REM阶段,因为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被阻断,肢体活动也几乎没有,所以大多数成人在睡眠中,除了偶尔的翻身,揪被子、移动身体外,几乎没什么动作。

但是,宝宝跟你是不同的!

一方面,婴儿的REM比例比成人高,在睡眠中有更多的时间是处在REM(AS)中的,而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REM(AS)阶段会有更多的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也使得婴儿在REM(AS)会有很多的肢体动作,有时也会发出声音,显得睡眠很不安稳,但REM本身并不是浅睡眠。

另一方面,在N3期结束合REM结束的时候,都会跟着一个短暂觉醒的阶段,而婴儿的睡眠周期又比成人短,也就是说在睡眠中婴儿会更频繁地经历这些短暂觉醒,而这些短暂觉醒的阶段,往往会伴随着一些身体的活动,有时还会有啜泣、哼唧,甚至睁眼、坐起等表现。

总的来说,婴儿在睡眠中确实比成人会有更多的动静,这是由婴儿睡眠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也是这个阶段正常的表现。睡眠中宝宝哼唧乱动,甚至哭两声,都不一定表示宝宝没睡熟或是真的醒来了,先观察几分钟,判断一下,再决定是不是要处理,大人过度的干预可能反而会干扰宝宝的睡眠。

不是睡眠浅,为什么一放床就醒?

从大人怀里转移到床上的这一系列过程中,无论大人的动作多么地轻柔,对宝宝来说都是一系列持续的外界刺激,有位置变化、姿势变化、软硬度变化、温度变化等,而且这些刺激强度还不小。

如果是在3-4个月之前,入睡后会先进入AS,再进入QS。刚睡着之后本身身体动作就比较多,而且这一阶段又容易因为身体移动而醒来,一睡着就放床确实很容易醒,通常等进入QS阶段,观察宝宝的眼球没有快速运动,呼吸也变得绵长,身体也没有太多动作,放床的成功率会高一些。但是,放床成功之后,因为睡眠周期短,QS的比例也少,所以QS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就会经历睡眠周期转换,从大人的感受来看,可能也是一放床,没一会儿,就醒了。

如果是在3-4个月之后,入睡变成先进入NREM,再进入REM,这时NREM也有了深浅阶段的划分了。如果是在进入比较深的N3之前就放床,因为唤醒阈值低,也很容易出现一放就醒,甚至还没放下就醒,进入N3期之后,往往比较容易放床成功。可以通过感受宝宝的呼吸是不是平稳绵长,抬抬宝宝的手再放下,看看是不是自然垂落,有没有其他反应,来帮助判断是不是进入了NREM中比较深的阶段。

夜里频繁醒来,是睡眠浅吗?

在我们的正常睡眠中本身就有很多短暂觉醒,在N3期结束的时候,和在REM结束的时候,都有一个短暂觉醒的阶段,对睡眠能力成熟的成人来说,这些短暂觉醒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影响我们自然地再度睡回去,但对睡眠能力尚不成熟的婴儿,在这些短暂觉醒的阶段,如果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睡眠阶段,那么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真正的夜醒。

图片来源:好睡宝制图,参考资料:《每个孩子都能好好睡觉》

而夜醒发生后,不同婴儿的表现也并不相同,在Dr.Thomas Anders的研究中发现,一些婴儿会在夜醒时哭闹,呼唤大人安抚帮助他们再度入睡,而另一些婴儿在夜醒时不会哭闹,而是看看周围,摸摸安抚物或是吮吸一会儿大拇指,然后再度入睡。(相关阅读总说自主入睡,你真的了解什么是自主入睡吗?)

除此之外,造成夜醒的原因本身也有很多,作息、睡眠习惯、喂养状况、睡眠环境、情绪、发展阶段等都可能会带来夜醒。如果宝宝真的夜醒频繁,把夜醒归咎于睡眠浅并不会带来任何帮助,这时候更应该做的是理解尝试理解夜醒背后的原因,并且培养孩子在夜醒后能够再度入睡的能力。

reference

法伯. 法伯睡眠宝典: 如何顺利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刘玺诚, 王惠珊. 婴幼儿睡眠与成长[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

郭超珍. 睡眠脑电自动分期方法研究[D]. 广东工业大学, 2015.

陈晓伟. 基于脑电的自动睡眠分期[D]. 南京邮电大学, 2014.

樱井武著甘菁菁. 睡眠的科学:生命入睡、苏醒的机制与奥秘/(日) 樱井武著 甘菁菁译[M]. 人民邮电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 2015.

Mindell J A, Owens J A. A clinical guide to pediatric sleep: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leep problems[M].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5.

Kryger M H, Roth T, Dement A W 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 Sixth Edition[J]. 2016.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fant, child, and adolescent sleep and behavior[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END -

想了解更多关于宝宝睡眠的问题?请关注“ 好睡宝婴儿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