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意思是劝人们在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穿得太多,需要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这样对身体的健康才有好处。但是孩子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弱,尤其是肺脏非常娇嫩,很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如何掌握“捂”与“冻”的度呢?恐怕很多家长都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春捂”的度。
进入春季,经常会有妈妈来抱怨:
“春天给孩子穿衣服太难了,穿多了怕热着,穿少了怕冻着,一招风就咳嗽。”
“早上还艳阳高照,下午就起风了。一下给孩子吹感冒了,孩子姥姥这个心疼啊,给我一顿教训啊!”
“孩子不知道冷热,奶奶总是怕冻着孙子,穿了一层又一层,终于给孩子捂的热伤风了。心好累~”
乍暖还寒的三月气候多变,孩子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弱,尤其是肺脏非常娇嫩,很容易受到风寒侵袭,从而引起感冒、咳嗽、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同时,宝宝身体恒定温度调节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不能对时冷时热的天气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时就需要家长帮助宝宝避寒就温。
避寒就温,何为“寒”,何为“温”呢?通常情况下,气温低于14℃时人体会感觉到寒冷,所以我们把15℃设定为“春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回升,并且在7-14日内平均气温持续在15℃以上,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就可以不捂了。
捂哪里?怎么捂?
俗话说“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在这样反复无常的天气里建议妈妈们给孩子穿衣遵循“三暖二凉”的原则,“三暖”即背暖、肚暖、足暖,“二凉”即头凉、心胸凉。
背暖:保持宝宝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而因背湿凉而患病。
肚暖:肚子是连接到脾胃的,如果宝宝腹部受凉的话,会造成宝宝的脾胃虚弱,从而引起食欲不振或者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宝宝脚上的神经是比较多的,而且还有很多的穴位,对外部的温度也是比较敏感。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头凉:宝宝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就是中医所说的上火,所以,一定要保证宝宝头部散热。
心胸凉:宝宝如果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所以,要保证宝宝心胸凉爽舒适。
『春捂』要有度!
“春捂”并非要一直穿着冬天里厚重的衣服,家长要根据天气、环境情况随时为增减宝宝衣服。
在家怎么捂:在太阳出来后或中午气温有所回升时开窗。 且不要急着给宝宝换上单鞋,让宝宝多穿几天棉鞋,以避免小脚受凉。晚上睡觉时最好不让宝宝穿较厚的睡衣睡觉,或者给宝宝盖得过厚,因为如果捂得太热了,宝宝反而会因为踢被子而着凉。
出门怎么捂:宝宝刚刚睡醒时,不要马上抱到户外去,应该让宝宝在室内活动一会儿,如果宝宝从室外进入有暖气的房间时,最好提前给他脱掉外套。当宝宝玩得满身大汗时,千万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把汗擦干,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衣服。
出远门前家长要关注一下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以便给宝宝带上合适的衣服。如果汽车或火车车厢里有暖气的话,进出时应及时增减衣物。
宝宝都要『捂』?
“春捂秋冻”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遵循,春捂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温度变化要保持一致,然而每个孩子的体质和发展状态不同,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气虚体质的孩子:常表现为比较怕冷、不爱动、手脚偏凉、大便常不成形,面色苍白或是萎黄。这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保暖,做好春捂。
内热体质的孩子:常表现为性急好动、唇红便干、睡眠不安、手足心热、口中气臭。这样的孩子不适合春捂,捂得过度了,孩子反而容易上火,导致发热。
春天正是宝宝好发疾病的季节,“捂”要适度,不能少、亦不能过,家长们一定要做好宝宝的春捂工作哦。
约
My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