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 | 孩子行为怪异、口齿不清,原来是听力受损引起的!

作者:鸽子医生谈孕育 04-18阅读:2534次

门诊,大家都在有序的等叫号。咚一声诊室的门撞开了,紧接着看到一个3-4岁的小姑娘冲了进来,身后跟着家长。家长解释:“下一个是我们,医生,我们等好久了,我们还得赶回老家,老二还在家。”小女孩坐下来的时候,不小心把挂的号碰到地上。家长赶快捡起来,说:“医生,对不起,这孩子听力有问题,人也冒失。”

小女孩的手在诊疗桌摸来摸去,我问她:“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孩子没有反应,我提高音量,又问了一遍;孩子才说出了自己的名字。随后的谈话,我留意孩子若不看口型和面部表情,需要70-90分贝的声音才能听到说话。

孩子在谈话中,能感觉到发音不是太清晰,女孩的妈妈说:“村的人都说这孩子耳朵不好,还大舌头,吐字不清。”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不是大舌头,关键她是听力的问题。学语言要先听,才慢慢学说;平时咱们说话的音量,其实孩子不太能听清,她平时说话是靠感觉来发音的。”

生活中,家长要从细节判断宝宝的听力,若发现孩子横冲直撞、反应迟钝、口齿不清音准差、肢体语言丰富、看电视喜欢调大声音......,家长不要对孩子的怪异行为视而不见,或认为孩子卖萌撒娇故意吐字不清;这个时候不妨带孩子去查查听力。

新生儿出生48小时至出院前,初筛;42天之前,复筛;即使初筛、复筛通过,但仍有20%-30%的孩子听力损伤是迟发、进行性、波动性的。因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动态观察。

新生儿出生48小时至出院前要完成听力初筛,若听力筛查未通过、漏筛。满月的时候会做“听力复筛”,一般42天之前;家长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按时去。

若新生儿听力筛查没有听过,家长不用惊慌,并不一定说明孩子的听力有问题。筛查的仪器敏感是一方面原因,筛查时候周围环境噪音的改变、宝宝的安静程度、新生儿外耳道和中耳道有没有羊水、胎脂、胎性残积物滞留等都会有影响;对传入的刺激声和传出的反应信号造成衰减。所以,初筛没有通过的宝宝在复筛的时候会通过。

正常的婴儿一般出生后两周可以集中听力,眼睛追声音发出的方向;4-9个月跟随家人牙牙学语。听力有障碍的孩子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语言的环境,在语言发育的最关键阶段2-3岁尚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学习。轻者孩子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学习困难、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心理行为问题;重者真的定义为聋哑患儿。

门诊就诊,已确诊耳聋的孩子农村偏多,就诊时年龄偏大,通常2岁以后才发现,错过最佳的干预期,也错过了儿童语言快速发育的时期;给后续康复造成困难。

不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到呀呀依依学语的时候,看是否孩子与周围的孩子差不多,因为也可能存在迟发型听力损伤(20%-30%)的可能性。

若初筛、复筛都没有通过,越早越好带宝宝到可靠的儿童听力诊断中心接受诊断性听力检查和医学检查。争取6个月龄对孩子进行听力学确诊,8个月龄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比如:选配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言语训练等。

END

◆ ◆ ◆ ◆